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了各个行业要积极推进测试、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在此基础上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新生产力。
这也让人工智能各个细分领域的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同样,随着着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应用场景的逐渐多样化,人工智能与能源之结合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从监控预测到消耗优化,再到智能管理,以及碳排放监测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得到了应用,可以说这让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又多了一条新出路。
那么,随着着人工智能在能源等更多领域中大放光彩,我国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时候又具备哪些优势呢?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在媒体采访中就提到了这一问题。
我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洪军介绍到,其实中国高校在为人工智能领域培养人才这件事情上,自身是具备很强的优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每年都要为社会培养超过500万的科技专业毕业生,而这5百万人当中只要有很小一部分人投身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其所带来的效益都是非常巨大的。
不仅如此,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对科技专业人才的抓取力度可谓非常之高。
为了让我国引领世界,不论是哪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军人物,经常都能听闻有我国的高校学生因从事人工智能领域而取得惊人成就。
以“DeepSeek”这款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软件为例,其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创办且研发出来的,而如今已经有很多医院开始将其运用到实际医疗中,并且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然而,为什么国家能够每年从高校中培养出超过五百万人?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数量多。
不仅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就连深度及广度也具有明显优势。
纵观世界排名前二百名的大学,我国就占据了其中五十个,但是其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不然,只要再加上这些高校培养的人才,就会让我国的人才储备更上一层楼,更有竞争力。
但即使如此,我国每年培养出的这些科技专业毕业生也足以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可以说,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我国具备全球优势。
青年人才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洪军认为,仅凭现有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是在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导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陷入停滞或者缓慢下降的局面。
根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到2030年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将出现1800万至2400万的人才缺口,可见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除了要扩大人工智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外,还要将其他不同类型专业的人才纳入进来,以实现专业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社会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寻找自己行业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空间或者机会,并且大胆尝试,通过不断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正如洪军所说,我们不能等着创新自己找上门,不然我们将落后其他国家甚至被超越,必须具备危机意识和责任感,要积极推动、推进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党对整个教育系统的领导,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青年人才的发展。
青年时期是创新动力最强的时候,也是需要支持的时候。
只有创造一种宽容失败但鼓励创新的氛围,并为青年人提供舞台,才能让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实现更多人的梦想,需要依靠什么呢?
首先,需要有创新精神。
同时,更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和不断深入学习的决心,这是支撑创新力量不断延续的关键。
但由于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他们还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没有认识到这场技术革命对教育体系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及时进行改革调整,导致与时代脱轨。
因此,各大高校要尽早进行自我更新,加快步伐跟上时代潮流,迎接未来教育的新挑战。
西安交大推动“AI+专业”结合。对此,洪军提出了一个创新想法:那就是让人工智能与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相互融合,通过相互促进,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优秀,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水平和适应能力。
他称之为“AI+专业”体系,而他的所在学校西安交通大学也已经进行了探索。
首先,在学科建设上,自去年起,该校就将“人工智能”作为落地学科,与原有各个学科之间进行“对接”,让两者之间形成互动体系,不断推动事物向发展方向前进。
同时,该校还将“人工智能”作为本科生新开的课程,以此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进一步升级。
其次,还有西安交大推行的“智课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教师主讲、企业专家参与、校外学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广泛而精深的知识,同时强调实践性和跨学科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该校还建立了产教融合理事会,引入实际企业管理、参与人才培养,同时还与社会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以进一步加强与真实产业和实际过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就业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校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