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请将军设酒筵,君臣数句释兵权:细分北宋军事分权制度及其影响

友情似千金 2023-01-08 19:03:4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经过上千年的变迁,历代皇帝都会吸取前朝经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致力于建立一套能够适合自己朝代的政治制度。

由于大多朝代的诞生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军事制度是历代皇帝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宋时期,宋太祖为了避免唐朝时期诸侯纷纷起义导致统治不稳的局面,通过一番杯酒释兵权大幅加强了在军事方面的中央集权。

同时,北宋大刀阔斧地对军事制度进行变革,将地方政府的精锐军队集中于禁军,并设立不同部门互相牵制,从而建立了不同于前朝的军事分权制衡制度。

然而,分权以后的军事是否如以前那样强势?是否会为北宋带来安全隐患?

良臣进谏,军事改革箭在弦上

自宋朝之前的百年历史以来,决定一个人能否当皇帝的根本就是看这个人能够掌握多少武力,即“天子,兵强马壮者得为之”。

为了更好地起到引领军队的作用,唐代的做法是在军队中设立了节度使。

所谓节度使,就是一支军队中能够让众人信服的某个将领,节度使在军队中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作为独立的个人,节度使往往有着自己的想法,这对于朝廷命令的执行有着阻碍作用。

在唐朝末期,节度使的存在越来越多,几乎所有部队中都存在着节度使。由于唐朝本身国力出现衰弱,节度使开始慢慢不拿皇帝的命令当回事,一支军队的“皇帝”也就由此诞生。

发展到后期,节度使的大量存在甚至形成了潘镇割据的局面,对中央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在后来的五代时期不乏有皇帝与皇子之间出现权力争夺的事件,甚至皇子为了继位,在权臣的帮助下与外来民族相勾结。

最典型的事例,后汉开朝皇帝刘志远就是被自己的儿子勾结一群开朝老臣所陷害,这种内部斗争非常不利于皇室统治的稳定。

吸取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后,北宋第一代皇帝推出了分权制衡的模式,将中央、军权与财政三者分开。

三权之中军权为重,而皇帝推出的军事分权让北宋走出了不同于前朝的道路。

集精锐于开封,禁军掌握实至名归

站在前朝的遗址上,北宋看得十分清楚,想要巩固内部统治必然要设定较为严格的军事分权制衡制度,只有将军队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才能保证北宋皇室统治的稳固。

公元961年7月,赵匡胤邀请手握军权的重臣们喝酒,话里话外暗示历朝历代发生过重臣夺权的事情。

经过一番言语博弈,重臣们纷纷匍匐在地,愿意交出兵权以祈求一个活命的机会,最终军队的重权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中。

在此以后,北宋设立许多规定以加强对于禁军的掌握,比如更改了以往朝代遗留下来的“越级管理”制度。

即在以前,军队长官可以随意越级命令下属,而从北宋开始,上级给任何一个底层士兵施加号令必须有皇帝的许可,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图谋不轨的臣子越过皇帝私自施加号令。

需要许可仅仅只是第一步,北宋随后出台了更多措施来牵制兵权。

首先,命令全国各个地方搜刮精兵,并且让这些精锐尽皆来到京城编入禁军,发放高额俸禄并配备优良的战斗装备,该举动直接让皇帝身边的禁军成为全国顶尖战斗力。

地方政府所能够掌握的军队中精英力量被抽走,相对应的,军队中充斥着大量个子矮、力量弱的士兵。

更可怕的是中央大幅削减了地方政府军队的名额,让地方政府军队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因此,在北宋时期地方政府军队更像是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从前军人需要不断训练以保持战斗力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而分权以后军人已经无需打仗和训练,职责从此变成修城墙、看仓库、运送物资等等,几乎丧失了战斗能力,对于皇室的统治自然失去了威胁。

既然禁军成了全国顶尖军队,那么对于禁军的把控一定要到位。

中央下诏增设了殿前司,从以前的两个指挥部变成了三个指挥部,殿前司与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互相制衡,达到分权的目的。

这套分权系统甚至到了今天的美国等国家依然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足以体现出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同时,指挥部不再拥有以往调兵遣将的能力,他们仅仅能够管理军队,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上书,为皇帝呈上战略决策的相关建议。

如果想要调兵遣将,那么指挥部一定需要枢密院的调兵命令,而枢密院只有在得到皇帝的指示以后才能够发布调兵命令,这种做法自然大幅度提高了中央对于禁军的掌控。

尽管这种做法确实在加强集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同样明显。

一旦地方政府需要足够的武力来应对外来或是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那该如何是好?

对于这个问题,北宋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中央禁军下派到地方政府帮助守护。

中央禁军以每五百人为一个单位,按照地方政府需求不同分配不同单位数量禁军下派到政府进行驻扎。

这样一来,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可能存在的外来侵略都能够在禁军的保护下让当地百姓得到保障。

赵匡胤

这个时候,一个崭新的问题摆在了赵匡胤面前。如果这些禁军在当地住的习惯以至于留在当地,或是干脆被当地政府收买该如何是好?

对于这个问题,北宋皇帝同样进行了充分考虑。

根据《宋史》记载,皇帝有着“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骄堕”的设想。一方面,命令这些外派人员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就换一次班,即所谓“更戍法”。

另一方面,规定这些禁军战士的亲属必须住在首都开封,由中央提供亲属生活的必要开支。

这样一来,前者保证了战士们来不及为当地所束缚,后者则让禁军战士心里想念家人,自然难以留在边疆地带。

剧照

除此以外,北宋设立枢密院作为军事方面最高机关,枢密院在和平时期负责检阅、招募部队,战争爆发时则负责调遣军队,并且根据禁军指挥部指定较为详细的战略决策。

枢密院最高长官在级别上处于正副长官之下,其内部下分签书院事与同签书院事等,各部门协同作用。

与枢密院相平行的机构为三衙,为北宋军事方面最高指挥机关。

三衙是三个部门的简称,分别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这三个下分部门统筹掌管全国军队的日常事宜,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

尽管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想尽办法,但是这一番制衡,同样为日后北宋时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强内虚外,军事分权必有隐患

北宋为加强中央权力不惜杯酒释兵权,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地方对皇室统治的威胁,然而这却是强干弱枝的表现。

尽管北宋提出了“更戍法”来保障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是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应对小规模冲突。

一旦面临战争边疆地区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军事保障,等到禁军一路赶到边疆地带,这些地区早已被吞并。

同时,“更戍法”的不断轮换制度导致军队自身内部团结度下降,士兵之间彼此互不相识,大家一起度过半年到一年时间即分开。

尽管这种“流水士兵”的做法对于抑制反叛有着奇效,但是在战场上这种做法无异于砒霜,由于大家互相不存在羁绊,很难真正信任对方,打起仗来束手束脚相当影响战斗力。

在进行军队整编以后,许多外派到当地政府的军队对当地情况并没有十足的了解,许多军队半年前还处于祖国最南端,半年之后却又到了祖国大西北。

这种环境方面的剧烈转变让许多战士难以克服当地水土而生病,如若这个时候敌人大举来犯必然是一场灾难。

另外,为了让各个地方的精英战士心服口服地来到开封京城,中央为他们安排了高薪高福利。

北宋时期的禁军几乎拥有整个封建时代最为优良的福利,而北宋的生产力相较于其他朝代并没有飞速提升,这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压力大。

由于中央在军事方面设立了过多部门,许多时候中央对于这些部门的人事掌控并不到位。许多部门在拿掉高额俸禄以后往往偷偷虚报人数,从而拿到更多俸禄。

同时,这些部门在运转的时候经常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毕竟一件事情牵扯到的部门数量太多,从根本上降低了这些部门办事的效率。

尽管北宋出台这些措施的初衷在于平衡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军权关系,但是在真正面临威胁的时候却存在一定的隐患,为宋朝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结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同时还对沿用多年的军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强中干而虚分支,将各个地方精锐尽皆集中于禁军,并设立多个军事部门进行分权抗衡,此举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军事的掌控权。

然而事有正反两面,加强集权的背后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出兵效率低、边疆地区得不到足够的军事保障、士兵战斗力低下等都为北宋日后的军事衰败埋下伏笔。

今天的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部门运转中过度要素的设立必然导致臃肿,布局设立要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重犯北宋的错误。

0 阅读:29

友情似千金

简介:每一处的阳光,都有不一样的温暖。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