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和手机的卷局仍在,小米的优势是过去两年当中确立了路径
文/智物
复盘过去一年小米集团港股翻倍的表现,简单总结,雷布斯完成了几件事:
——当下的智能手机的末世,AI Phone的前夜,空前的卷局,小米手机找到了路径,而不只是守住份额,当然,现在份额很重要。
——特斯拉的智能电动汽车模式成功了一半。雷军是马斯克最高效的学生,就像当年雷军、林斌,高效地学习魅族一样。
——有意思的是雷军和小米集团的用人。卢伟冰、常程、曾学忠这些曾经中兴、金立的败军之将,居然组成了一队卷局铁师,高管团队身后,还有一群五湖四海的团队和一套方法论。

事后看,小米几次策略选择都相当精准
两个领域的成功表现,推动小米集团港股股价过去一年实现翻倍。雷军完成了库克没有完成的任务,对比苹果、OV,小米深入到汽车领域,并初步站稳了脚跟。对比特斯拉,小米的优势是可以跟随在身后,躲过了马斯克不切实际的理想目标,比如,没有时间表的FSD。
如今,汽车和手机的卷局仍在,雷布斯的稳健表现还能持续吗?
超越卷局每年年底,只要不嫌弃姿势怪异,几个手机大厂总能找到一个数据领域,让自己排名第一。《智物》曾经详述过,中国手机市场份额大王,从未长青,包括华为在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华为是因为不可抗外力。此前的几位,都是输给了趋势。过去两年,小米在手机市场最突出的表现是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有友商将其描述为“小苹果”战略,最典型的比如方方正正的直板机型,居然大获成功。
小米忠实地仿效苹果,vivo又去跟随小米,OPPO又紧跟vivo,结果是都有不错的表现。在不明白苹果为什么将机型设计成如此复古的iPhone 4的形状,为什么将APP图标的边角设计成这种圆润的角度的时候,该怎么做?
是强调自己的不同,嘲笑苹果;还是先无脑地抄作业,躺赢利润?
回顾小米过去两年手机市场的思路,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角度。一个是折叠屏手机,一个是AI。
OV的高管们对折叠屏的态度,也是几个大的弯折。最初是极度不看好,后来又放言会慢慢普及,未来几年市场销量能到7000万。而后,又再次转折,砍掉小翻盖,放弃追踪三折、卷轴等创新产品,延长大折叠的发布周期。
小米好像一开始就不看好折叠赛道能成为主流,一直不把这个品类当成重点,不盲目地豪言像素级追赶华为,但是小米也一直不放弃折叠。
AI Phone是另外一个故事。Chat GPT之前,雷军就曾经思考过AI Phone的话题。但是,当苹果开始推出所谓的AI版iPhone,小苹果却并没有像其他厂商一样,投入上百亿去争抢英伟达显卡。
卢伟冰甚至对iPhone 16出言不逊,直言,没有看到iPhone 16的AI功能能带来什么样的新意。从现在iPhone16的表现看,卢伟冰是对的。
2024年年底,几个大厂的老板对AI热情冷却,看轻AI的真正用途的,近期的小米似乎又有在AI方面发力的迹象。
未来一年手机市场,可能会是一个最惨烈的卷局。AI Phone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来,保住份额,才能保住互联网利润。但是,小苹果能做的似乎只有价格。
屏幕的故事已经到头了,影像的卷局效率在下降,OPPO、vivo、小米各自绑定一个影像品牌,硬件方面半斤八两,无非是看与索尼的关系和配合。
苹果的iPhone Slim门槛太高,拥有芯片、电池技术能力的三星已经确定跟进,小苹果们年内应该无望推出类似的产品,得等待宁德时代和高通的技术方案进步,等待索尼和苹果的独家协议到期。
一年前,雷军在接受一档播客采访的时候提到,他预测手机市场或许会有洗牌。既往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国内开始大型的手机消费补贴,往往都会有手机市场的新旧更替。这一次,谁会掉队呢?
“关门人雷军”雷军本来就是最会学习借鉴的人,雷军借鉴乔布斯发布会的牛仔裤和黑短袖的扮相,熟悉乔布斯和苹果的人觉得不舒服。问题是,买不起苹果的人比熟悉苹果的人更多,这就是市场空间。
不久前,雷军在工厂里摆拍了一个睡在工厂地板上的照片,意在说明小米汽车产能不足。这张照片暗影处的光线,都在模仿数年前马斯克的睡姿。

雷军不但擅长复刻马斯克和乔布斯的做派,还包括方法论
并非对国产企业家的不敬。最早发现互联网手机,或者广告手机模式的公司应该是魅族。但是,小米却凭借同样的商业模式,成功创立了一家数千亿市值的公司。
一两个月之前,有评论对比了小米汽车和此前汽车领域几位败将的对比,意图强调雷军成功的投资效率,以及对这些数百亿投资最终失败的汽车创业者,资金使用的怀疑。
雷军回应了这个评论,指出其中有一些隐含的投资,未能被这一议论所公平记录。
小米汽车发布的时候,《智物》曾经有一个评论,如果说马斯克和特斯拉开辟了智能电动汽车的赛道和门径,雷军和小米汽车的成功,则会极大拉抬着一赛道的门槛。
雷军和小米汽车之后,电动汽车领域很难再有从零起步的汽车创业者了。雷军在汽车领域的投资和动作,准确率和成功率太高了,小米集团成功为汽车赛道驱魅,创业者的PPT不太好写了。
多数地方政府的投资者主管以前喜欢问的问题是,如何和特斯拉竞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和两三年之后的小米汽车竞争?当然,少有人会问,如何和余承东竞争。
《智物》曾经非常好奇,特斯拉曾经在汽车制造领域九死一生,多次身处险境。为什么,从没有过大规模制造经验的雷军,能够一次性成功?其中,必有原因。或许,也和手机领域一样,有关键团队的关键贡献。
纵使考虑到小米系在汽车领域有众多的投资,仍不太好理解小米进入汽车赛道的顺利表现。两个明显的理由是:
其一,像汇川、海天、广型这些供应商,或者从其他领域积累了能力,技术、趋势解读等等。或者,从特斯拉等企业身上积累,借鉴了经验教训。这些能力内在化地帮到了小米汽车拓展。
其二,互联网和手机市场,相对汽车市场,确实是高端局,竞争充分程度非传统汽车市场可以想象。雷布斯带着这两个市场的经验和内力进入汽车市场,仍摆出谦虚谨慎的姿态。明显是猪吃老虎。
未来一年,小米汽车两到三款车型,冲击销量翻倍。这一进步的速度和效率,远超马斯克和特斯拉的速度。
雷军的新梯队有分析人士曾经透露,雷军最初延聘的传统汽车团队,最初为小米汽车设计的版本,并非是穿着保时捷外衣的Model3。而是,一款类似吉利汽车的某个车型的版本。
雷军当场否决了这个版本,打开了特斯拉公司的网站,给小米汽车的高管们看了Model 3的价格和配置参数。提醒这些传统汽车行业来的高管们一个常识:他们的所做的产品,会在2年之后上市,与Model 3竞争。

艰难卷局当中,小米创下新高
这些传统汽车团队人士能力受限之后,也并未离职,闹出风波。这应该不是一个容易处理的局面。
过去数年,雷军在手机市场的危局和卷局当中,顺利完成了团队的更新换代。数月前,雷军讲到了周受资的出走,言谈中略有遗憾。现在的结果来看,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团队组合,卢伟冰、常程、曾学忠等手机行业人士的加入,替换了此前小米手机的创业团队,这应该是小米手机稳健表现的重要原因。
卢伟冰之外,有熟悉小米的人士特别表扬常程,认为他在不长的任期内,帮助小米确立了更为有效的产品体系。除了这些高管之外,小米在供应链、部件方面的负责人,也全部替换成了华为、OV的一众身经百战的团队。
这一过程当中,除了常程意外被迫离职的花絮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事故事,也没有在出现传闻中的宫斗、出走事件。
最受人关注的是林斌,此前消失多时,最近又出现在了东北小米汽车的测试当中,并与雷军把酒言欢,力破此前坊间的出走谣言。
小米的一大优势是:不存在去思考,到底该造车还是帮别人造车,这种烧脑的哲学问题,小米汽车的衡量就是唯一的销量;不会有人因为表现太过亮眼,而被老板批为“跳梁小丑”;也不需要在数十年的公司庆典时,急着确立太子人选,小米不需要接班人。
这都是小米集团股价持续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