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男生死磕夏布10年,最贵一米3000元,用“千年国货”打开夏天

电商在线 2024-07-02 18:40:28

融入日常的“非遗”。

文/易琬玉

编辑/郑亚文

在十年时间里,“四把刀”除了上班之外,还全情投入着一份不算好做的生意。原本他是为了补贴收入,才想着琢磨做点小生意,但在接触到夏布后,一朝好奇心起,一做就是十年。

夏布拥有千年历史,是以苎麻为原材料,采用绩麻成线的方式织造的布料,曾经是平民百姓夏天离不开的东西,但却消失了百年,以至于“国人不识国货”,中国的夏布主要出口日韩市场。

2018年,为了织出最好的夏布,“四把刀”开始在家乡江西省万载县种植苎麻,找寻最优品种,打通了从种麻、收麻,绩麻成线以及织布的各个环节。

夏布的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它的产出跟不上工业化的庞大规模,从事生产的也都是村里年迈的老奶奶。“四把刀”能做的不是生意扩张,而是将有限且珍贵的夏布放入适合的消费场景。

在“死磕”十年后,“四把刀”成立的“闲云夏布”团队,织出过最细腻优质的夏布。这条售价3000元一米的夏布,等待的是有缘有钱的爱好者,“太珍贵了,我们也不敢轻易做成成品”。

而他们也在现代生活里,找到了夏布合适的生产的品类——帽子。它以透气又柔韧的布料特性,点缀了许多人的夏天。

土生土长,畅销千百年

(四把刀)

“四把刀”是万载人,万载是隶属江西宜春的一座县城,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锦江上游,丰顶山以北。曾经,这里是夏布之乡,其生产可以追踪溯源到东晋后期,在唐朝时已被列为贡品,后大量出口。

但哪怕是土生土长的万载人,“四把刀”在“入坑”前,也并不了解什么是夏布。

说起夏布,通俗的理解就是“夏天用的布”,在酷暑来临时,穿衣保守、捂头捂脚的古人,选择用夏布抵挡暑气,以苎麻为原材料,采用绩麻成线的方式织造的夏布,就成了古人度过夏天的方式。

《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26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有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麻绳和麻布是古人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在我国麻纺织的历史要比丝绸更为悠久,原始的麻纺织是由手搓开始,长而强韧的苎麻纤维,先被手指脱胶后,纤维粘片分劈成细长的麻丝,再被逐根拈接,麻丝由短变长,这一成线方式就称为“绩”。

国人用丝和麻的历史悠久,丝绸属于贵族,麻则属于平民。帝王用丝绸彰显权威,百官用丝绸区分等级,文人雅士在绢帛上泼墨,从事农蚕的百姓则穿布衣短葛。

在宋元之际棉花移植内地后,棉布开始成为日常衣物的主流原料。但由于苎麻吸湿散热等性能优于棉花,即使在棉花普及后,苎麻仍在南方普遍种植,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绩麻而成的夏布,依旧是人们制作夏日新衣的选择。

然而,随着技术发展,不仅各类新型工业布料产出,机械化生产才能跟上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手作的夏布也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退去,以“非遗”的形式保留下来。万载夏布也主要往日韩出口,这才导致“四把刀”虽然知道夏布是家乡特产,但对其一直不大了解。

一不小心“入坑”十年

原本和许多人一样,“四把刀”也没有想过回家乡发展。2001年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销售,在大城市卖过电缆,也在电商公司做过售后。他对待工作的心态是放松的,甚至曾因为英文名不合心意,就拒绝了一份外企工作。

2010年的两千元基本工资并不够“四把刀”日常花销,他的想法是再去做点小生意,于是回到江西,在景德镇卖瓷器,“把攒的几万元全赔了”。

后来他一边上班攒钱,一边尝试其他生意,有时别人的一句提醒就是一个契机。2013年,有朋友告诉他,万载夏布可以做茶席,他就想着回老家看看。

小时候,“四把刀”听说过夏布,但具体是哪些人在做,在哪里卖,他一概不了解。但是本地人的优势就是,靠着亲朋好友一个个问熟人,也能摸清这一整个生产链路。

“四把刀”开始在景德镇的市集上转卖万载夏布做成的茶席,喝茶的人对传统文化和手艺也更感兴趣,早期主要做的茶友生意。

后来,好多人单纯为“夏布”好奇,为了回答顾客问题,他只好自己去查资料做研究。

误打误撞入了夏布的的“坑”,“四把刀”却发现这一手艺失落的古老布料,其实没有多少人了解。原本为了赚钱才盘算的生意,却激发了他浓厚的好奇:“没有人懂,我懂,没有人做好夏布,我做到了,那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而且,这是一件能与家乡紧密相连的事情,早年间他带着复杂的情感,维持着这份“每月赚个几百元”的小生意。茶席对夏布的细腻程度要求不高,但他不满足于粗硬质地,而是想把夏布做柔软,软到能贴身穿。

在古诗词里,好的夏布“质如轻云色如银”,使用的麻线越细,条数越多,织出的夏布就越柔软。“哪怕是在夏布工艺和文化得到保存的日韩,都已经做不到这样细腻的夏布”,“四把刀”只在收集来的老夏布里体验到这一触感。

他不甘心,将目光放回夏布产地万载。“不就是把布做细做软吗?那就找搭档,请最好的织布人,撕最细的麻线,大不了多花时间、多花点钱。”

但这些都没用,直到2018年,他才醒悟,夏布是将苎麻采用绩麻方式织成的面料,这件事的源头在于,“中国的苎麻不好,你怎么都做不细”。

但又找不到好的苎麻,“四把刀”只好自己种。在他“闲云夏布”工作室的三亩地里,一场从2018年开始的试验由此开始,苎麻培育需要时间,第一年他和小伙伴种下几十个品种,在第二年淘汰了八成,等到第三年只剩下两三个品种。真正开始劳作,“四把刀”才知道看天吃饭有那么多不确定性。“天气不好,它也不好,土壤不好,它长不高。”他说。

好在事情还算顺利,原本“四把刀”计划五年才能解决的品种问题,他们在第三年就找到了答案,“塔下苎麻”是他们试验后觉得最好的品种。将麻皮在清水中浸泡软化,再靠刮麻刀、扳指,捏住麻皮撕下,就能得到麻纤维,麻纤维再反复浸泡、晾干,就会得到雪白的纯纤维,这就是夏布的原料。

有了优质苎麻原料后,“四把刀”开始寻找能绩麻、织布的手艺人。“这份工作麻烦且收益低,已经没有年轻人在做了”,于是他辗转找到一批老奶奶,再找到一名织布手艺极好的师傅,织出了一匹190条夏布,这匹布触感柔软,大约6米的长度只够做一两件衣服,且一米售价在千元以上。“上架一年多也无人问津,后来有人买走,去做了一件旗袍。”他说。

一件拍完,商品也就下架了,“四把刀”一时无法产出更多,“这批布需要用到的线,一个老奶奶大概需要绩麻两年”,这样慢速的手工生产,哪怕将一米布料定价上千元,也难以维持收益。

后来,他们织出了迄今为止最细腻的夏布,这匹210条的,打破了日韩市场认知的最好夏布,售价高达3000元/米,产量依旧很有限。

用夏布“打开夏天”

但“四把刀”还是想把夏布生意做下去,“非遗”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藏品,还可以是融入日常的物品。他觉得,夏布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平民的审美,只要找到合适的消费场景,现代人也能用夏布打开夏天。

在开始卖夏布茶席后,“四把刀”就在淘宝上架了同款产品,但一直销量平平。曾经,夏布主要以茶席产品售卖,和茶圈子的消费绑定着,2018年“闲云夏布”工作室能够自产自销后,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夏布,他也想突破茶圈子的消费,将茶席、帘子等产品减去,试图找到一种新的产品做载体。

帽子是他发现的一种合适用夏布生产的产品,很难说谁是第一个用夏布做帽子的人,但夏布确实适合做帽子,尤其它清薄透气又有筋骨,能让人以舒适的方式在夏天“凹造型”。上架后,售价200—300元的帽子成了店铺的夏季主力产品,去年一年就卖出上千顶。

这让“四把刀”这家原本勉强维持运转的十年淘宝老店,火了一阵子。在和夏布的十年里,“四把刀”做过上百款产品,“所有能试的产品都想用夏布做来试试”。

他做过咖啡滤纸、灯罩这类不大常规的产品,但最终留下的还是那么几款,找到适合夏布的消费场景依旧是件道阻且长的事情,但他们不打算放弃。

在现代消费社会,大部分时候使用夏布都意味着一种情怀,这在店铺的产品中也能得到印证。其实,店里最热销不是帽子而是窗帘,这些一平方米售价480元的夏布窗帘,售出了500多份。

相较于机器制作的产品,夏布窗帘性价比不高,它们没有特殊的性能,却有着非常独特的气质——“隔而不断”的含蓄家居美学,“看似柔软,实则有韧性”的气节,都能轻易唤醒国人审美DNA。

而这也是“四把刀”一直想做的,拥有千年历史的夏布却长久迷失,他们想的是探索一条夏布回归之路,共享传统手织物之美。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