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雨行者: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教授视点 2025-02-14 22:21:00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原文: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宋朝的某个春日,天空灰蒙蒙的,细雨如织,穿透了稀疏的云层,轻轻拍打在青翠的林叶上,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声响。这样的天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会选择留在家中,围炉煮茶,享受一份宁静与安逸。

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有一位文人,他身着简朴,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踏上了寻幽探胜之旅。他,便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巨匠。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走在蜿蜒的山径上,耳边是雨点击打树叶的声音,仿佛自然界的乐章,既有节奏又不失和谐。他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心中默念:“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话,是对自然之声的一种超脱,是他对人生风雨的一种淡然态度。

在他看来,外界的纷扰与磨难,不过是生命旅程中的一段插曲,若过于在意,便会被其所困,失去了前行的勇气与自由。

苏轼深知,人生路上,风雨难免,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他选择不去聆听那些令人心生畏惧的声音,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上。这份超然,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一份难得的从容与乐观。

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渐大,山路变得更加泥泞,但苏轼的步伐并未因此加快,反而更加悠然自得。他口中低吟着诗句,声音虽轻,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与自信。“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他在雨中漫步的姿态,是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生活哲学。

在他看来,即便外界环境再恶劣,只要心中有诗,脚下有路,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行的脚步。

苏轼边走边吟,那份自在与洒脱,仿佛连雨中的寒意都被他的热情所融化。他的竹杖轻点地面,芒鞋虽简陋,却踏出了不凡的气度,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时间的脉络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竹杖芒鞋轻胜马

行进间,苏轼突然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豪情。“竹杖芒鞋轻胜马”,他轻声自语。在他看来,相比于华丽的马车,这简单的竹杖与芒鞋,更能让他贴近自然,感受大地的脉动。

它们虽不起眼,却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轻盈。苏轼深知,真正的富贵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富足与自由。

他继续前行,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即便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荣耀,他也能以自己的方式,活出精彩的人生。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势愈大,山间的雾气愈发浓厚,苏轼的身影在雨幕中若隐若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他非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仰天长笑:“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对命运的挑战,也是对自我的肯定。

在苏轼看来,人生就像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无法预知,也无法避免,但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便能以一袭蓑衣,笑对人生的所有风雨。

这份豁达与坚韧,让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将苦难转化为艺术的养分,滋养了后世无数人的心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随着雨势渐小,一阵料峭的春风吹过,让略感微醺的苏轼清醒了几分。他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只觉心头一阵畅快。

就在这时,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斜照在湿润的山头上,金色的光芒与周围的绿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苏轼望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喜悦。他知道,正如这场风雨终将过去,人生的低谷也不过是暂时的。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在最黑暗的时刻,迎来希望的曙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苏轼终于抵达此行的终点,站在山顶,回望来时路,心中五味杂陈。

那些曾经让他步履维艰的风雨,如今看来,不过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抹风景,既无风雨,也无晴日,只有一颗不断前行的心。

他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逃避困难,而在于如何在风雨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坚强。于是,他带着这份领悟,踏上了归途,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然。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多舛的一生,也是诗意盎然的一生。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用文字记录下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巨匠的风采,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风雨中保持坚韧与乐观,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0 阅读:23

王教授视点

简介:以大学为背书,致力于产学研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