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容世事变幻无常。这俗语原意指河流常改道,可能三十年前居住在河东,而三十年后并未搬迁,却已置身河西。有人认为这里指的是黄河,因其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容易泛滥、改道。
1989年,山西省永济县博物馆挖掘出四座重达70余吨的大型铁牛,与四尊铁人及其他铁制物品一同出土。这些铁牛铸造于唐朝开元年间,据专家认定,它们在黄河岸边充当浮桥地锚,被称为镇河铁牛。
古蒲州城西门外的蒲津渡,是黄河上一重要渡口,建有蒲津浮桥,古籍《春秋》中早有记载。唐朝开元年间,为稳固浮桥,铸造了这几座铁牛,成为桥的地锚。
从《易经》的角度看,铁牛有镇慑洪水的寓意,因为牛象征坤,坤又代表土,有遇强则强的意味。蒲津浮桥在元朝毁于战火后未再修复,而这几座铁牛却被黄河泥沙覆盖,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但与镇河铁牛有关的传说在民间一直传承。
上世纪四十年代,当地孩子在低水位期间曾在黄河河床摸到铁牛的牛角,船只也因硬物刮伤船底。
三十多年前,山西省永济县博物馆发掘了这些铁牛,引起广泛关注。然而,保护这些巨型文物成为难题。虽然计划采取就地提升,但技术难题和吊运工具的缺乏使计划迟迟未能实施。
铁牛重达七十多吨,而防锈也是一大挑战。至今,这些镇河铁牛依然露天存放,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