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放是音响系统的“心脏”,这是众所周知的。
对于刚踏入 Hi-Fi 领域的新手而言,面对甲类、乙类、甲乙类和D类等各式各样的功放,常常一头雾水。接下来就为你详细剖析,帮你轻松辨别这些常见功放类型。
甲类功放
甲类功放,通常也称为A类。它是指在信号的整个周期内,始终处于导通状态,持续有电流通过。这一特性使得甲类功放对信号的处理极为精准,几乎不存在交越失真,能极为忠实地还原音频信号,声音表现温暖、细腻,音色圆润甜美,高频延伸自然,低频下潜深沉且富有弹性,在音质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准,尤其适合对音质有极致追求,聆听古典音乐、爵士乐等需要精准还原细节的音乐类型的用户。

不过,甲类功放的优势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由于功放管持续导通,大量电能转化为热能,导致效率极低,通常仅在20%-30%之间,因此也造成工作时升温迅速,所以需要配备良好的散热通风装置,这进一步导致甲类功放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价格也相对昂贵。
乙类功放
乙类功放也叫做B类功放。它的工作方式与甲类功放截然不同,由两个功放管分别负责正半周和负半周信号的放大。在信号的正半周,一个功放管导通工作,另一个截止;负半周时则相反。这种工作模式使得乙类功放的效率大幅提高,通常可达60%-70%,能耗显著降低,散热需求也相对较小,因此设备可以做得更小巧轻便,成本也更低。
两个功放管在交替工作时,会在信号过零处出现短暂的截止区,导致交越失真现象的产生。由于失真过于严重,乙类现在也使用的比较少,已基本被淘汰。
甲乙类功放甲乙类功放,也称作AB类功放,顾名思义,就是甲类与乙类的结合体。它是目前使用得最广泛,较为主流的功放产品。在小信号输入时,它如同甲类功放,两个功放管同时导通工作,保证音质的细腻和低失真;当信号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切换为乙类工作模式,由两个功放管分别负责正、负半周信号的放大,以提高效率。

甲乙类功放很好地平衡了音质和效率。其音质相较于乙类功放有了显著提升,交越失真大幅减少,声音更加圆润自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大多数音乐类型的播放需求。同时,效率方面虽不及乙类功放,但比甲类功放有了很大改善,一般在50%-60%左右,能耗和散热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体积、重量和成本上也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
D类功放甲类、乙类、甲乙类都算是传统功放,而D类功放是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功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码功放。它先将输入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脉宽调制(PWM)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经过功率放大和低通滤波,还原出模拟音频信号驱动音箱。
早期D类功放由于技术限制,在处理信号上或许会出现音质不够纯净的问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被诟病。但随着不断的发展,现在的D类功放已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完善,音质上也在不断向甲类、甲乙类功放所靠拢。

经过这样的梳理,相信您对甲类、乙类、甲乙类和 D 类功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做出合适的选择,为打造理想的音响系统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