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 侯佳欣)2月19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消息,该院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杨红教授联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王丽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王丽教授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一项基于中国18至64岁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患病率的调查研究成果。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的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患病率,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均处于较高水平,18至64岁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病/感染率分别约为10.5%、5.4%、2.5%、4.5%和41.5%。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首要致病因素
研究还显示,我国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达58.6%和61.1%,这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仍然是我国消化性溃疡疾病负担的首要因素,而不是非甾体抗炎药,这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致病菌,与多种重大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它可引发幽门螺杆菌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癌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胃肠道疾病。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较高,且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存在更为密切的关联。”钱家鸣教授表示。
钱家鸣教授表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应重点关注合理诊疗及根除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减少或消除其长期慢性炎症对全身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消除胃黏膜炎症、加速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以及减轻胃黏膜病变等。此外,根除治疗还能减少传染源,从而降低家庭内部及人群间的传播风险。这不仅有助于有效降低胃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北地区患病率高于西南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在全国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研究指出,西北地区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病率最高,西南地区除了胃溃疡患病率较高外,其他疾病的患病率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月21日,研究团队成员杨红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北地区居民饮食结构以高碳水化合物面食和高蛋白肉食为主,此类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可能增加胃肠道负荷;同时,该地区居民吸烟率、饮酒率等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这些均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环境因素、医疗资源配置差异以及潜在的遗传易感性等也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红教授强调,为有效降低消化系统疾病的疾病负担,建议采取多维度干预策略:首先,应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倡导均衡饮食结构,控制危险因素暴露;其次,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消化系统疾病筛查体系,提高早期诊断率;最后,针对高危人群实施个体化预防措施,从而构建全方位的消化道疾病防控体系。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红教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张梅研究员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王丽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王丽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