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钱学森递烟,钱学森准备接,主席突然收回笑道:自力更生

知鉴明过去 2024-03-21 14:09:29

曾经有一则关于毛主席和钱学森同志的小故事,说的是在一次宴会上,毛主席递给了钱学森同志一支烟,当钱学森同志准备接的时候,毛主席却“虚晃一枪”,笑着把烟拿了回去,并幽默地说了一句:“自力更生”。

而关于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有的版本说是在1960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之后,毛主席为了鼓励钱学森同志,才做出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有的版本则是说这是毛主席在1964年过71岁生日时,用稿费设家宴宴请全国劳模时发生的。

不过,很遗憾,这个故事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

关于钱学森同志,还有哪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呢?

接风洗尘

关于钱学森同志是如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很多描述中,都会提到“烟盒纸”的故事。

说的是钱学森同志被美国政府软禁之后,我国政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要求美国政府尽快放钱学森同志及其他在美华侨归国。但美国方面却胡搅蛮缠,质问我方有什么证据能证明钱学森同志是自愿回国。如此,我方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而就在此时,身处美国的钱学森同志打电话从一家中餐厅订了餐。当饭送到后,他发现餐盒的下面垫着一张中文画报。画报上竟然是父亲的老朋友~陈叔通和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的合影。

于是,钱学森同志决定马上给陈叔通写信求援。

但是,美国特务对他进行了严密监控,对他写的信都会严格检查。所以,钱学森同志便把信写在了一张烟盒纸上,然后把信夹在了夫人蒋英寄给身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的信中。

后来,蒋华冒着生命危险把信转给了陈叔通,信又经陈叔通转呈给了周总理。而我方在日内瓦的代表正是用这封信使美国方面哑口无言,最终同意放钱学森同志归国。

这个故事听着很精彩,但很遗憾,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其实,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小小的一张烟盒纸能写得开那么长的求援信吗?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钱学森同志一直有看报的习惯。

1955年5月,他在阅读一张中文报纸时,看到了新中国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劳动节的报道,而在观礼名单中,则有陈叔通的名字。

不久之后,还是通过报纸,钱学森同志了解到了中美双方正在就侨民归国的问题进行交涉。而且,美国报纸还提到凡是自愿回国的中国侨民,美国政府都已放行。

有鉴于此,他便决定给陈叔通写信,说明自己被美国政府软禁,不能回国的困境,并请求新中国政府予以帮助。

在如何寄出这封信的问题上,钱学森同志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同志写好了信,但却不知道陈叔通的地址,只能先寄给身在上海的父亲,再由父亲转交。

但是,因为美国特务的监视,信如果从美国直接寄到上海,风险太大。于是,他就把信装在一个写好上海地址的信封里,然后夹在夫人蒋英给妹妹的信中寄出。

因为蒋华当时在比利时,所以,从美国寄到比利时的信并不怎么招眼,相对安全。

而且,在写比利时的地址时,他还特意让蒋英用左手写,让字迹看起来像孩子的笔迹,以便迷惑美国特务。

而蒋华在接到信后,则立刻转寄给了钱学森同志的父亲。这个过程很顺利,身在比利时的蒋华并没有冒着“生命危险”。

关于这封信,还有一个传闻,说的是蒋英后来亲口说过给陈叔通的信是由钱学森同志的学生写的。

但这种说法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以钱学森同志的谨慎,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信交给别人写。而且,从信的原稿可以看出,笔迹确实是钱学森同志的。

那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蒋英一直称呼丈夫为“学森”,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她说到给陈叔通的信时,提到是“学森写的”。而因为口音的问题,字幕组就误把“学森”搞成了“学生”,以讹传讹就此开始。

除了上述两件事,在一家顺利归国之后,钱学森同志的故事被“艺术加工”的仍然不在少数。毛主席递烟就是其中一例。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中将之谜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曾经出现钱学森同志为了工作,一边吸着烟,一边苦思冥想。而事实上,钱学森同志一辈子既不吸烟,也不喝酒。

曾经有一张照片拍摄于一次宴会上,毛主席和钱学森同志同桌且谈笑风生。关于这张照片,曾经有一个版本说这张照片是拍摄于钱学森同志刚刚回国后不久。而且,说明中还提到在这次宴会中,钱学森同志因为工作繁忙,迟到了,并向毛主席连连道歉。

而事实上呢?

钱学森同志的秘书涂元季少将曾经特意澄清过此事。他强调钱学森同志一向守时,每次开会,都会提前几分钟到达,从来都不会迟到。更别说是毛主席设宴,钱学森同志根本不会迟到。

而且,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56年2月1日。当天,毛主席宴请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森同志也接到了邀请函,安排的桌位是37号。

可抵达宴会厅后,他却发现37号桌上根本没有他的名牌。

这是出了什么事呢?

原来,毛主席在审阅宴会名单的时候,特意把钱学森同志的名字勾转到了第一桌,也就是和自己同桌,而且还是坐在自己的身边。

在宴会上,毛主席与钱学森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并给予了他热情的慰问和鼓励。但在官方记载中,却没有毛主席递烟的任何记载。

而在各种递烟的版本中,提到的时间点却都不是这次宴会。

那好,如果是在1960年的宴会上,毛主席早该知道钱学森同志不吸烟,也就不存在让烟这一说。

而在1964年的家宴上,毛主席身边坐着的则是王进喜、邢燕子、陈永贵等全国劳模,钱学森同志虽然也在这桌,但和余秋里同志属于“坐陪”,并没有坐在毛主席的身边,也就不存在“毛主席给身边的钱学森同志递烟”这一说了。

除了“递烟”这个事儿,在关于钱学森同志的故事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中将军衔。而且,也有照片显示钱学森同志确实身着过“一颗红星,两面红旗”的“国防绿”军装。

那么,老爷子是真地曾经入伍了吗?

关于中将授衔的故事,最主流的版本是如下这个。

1957年9月至10月,我国的工业代表团要到苏联访问,钱学森同志作为专家也将随行。

但是苏联方面提出火箭、导弹和其他的高端设备都属于保密级别,我国的代表团成员只有够一定级别或者是高级将领才能参观。

钱学森同志作为我国代表团中最权威的火箭导弹专家,是一定要去参观苏方的保密单位,但要是没有军衔,那就不合符苏方的要求。

怎么办?

周总理为此特意向中央军委建议授予钱学森同志中将军衔。关于理由,周总理还幽默地提到钱学森同志早在10几年前就是美军的上校,所以,按晋升年限,在我军被授予中将也是很合理的。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很爽快地就批准了。于是,钱学森同志是穿着中将制服去苏联的。

但在实际上,我国官方的将帅名录中却没有钱学森同志的名字,他身着将军礼服或者是制服的照片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官方传记和年谱中也都没提到过授衔这件事。

后来,钱学森同志的之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过这件事,答案是根本没有此事。涂元季少将对此也有过明确的说明。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

其实,作为世界著名的火箭导弹专家,苏联方面已经久闻钱学森同志的大名,而且还知道他在1945年曾经考察过德国的导弹基地,也参与审问过德国的有关专家。而且,当时,苏联研发的第一代地对地导弹都是仿自德国和美国的。因此,他们对于钱学森同志这位顶级专家的到来,是求之不得,热烈欢迎。

在钱学森同志抵达苏联后,苏方特意向他说明自己的导弹,他在德国和美国都见过了,而且见过的还是更好的,所以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参观那些“不值一提”的玩意儿。

同时,苏方则邀请钱学森同志到大学讲学,或者是和苏方专家座谈,希望从他身上多学习点国际先进的火箭导弹技术和研发经验。

所以,当时的事实是钱学森同志即使没有军衔,在苏方眼里也是“老前辈”,他没去参观苏方的保密单位,更不是因为他没有军衔。

好了,关于几个主要的、被“艺术加工”过的关于钱学森同志的故事都已经得到了澄清。而在事实上,他那些没有被“艺术加工”过的故事反而会更加精彩。

例如,我国的“640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盾牌

进入1960年代后,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苏联在我国北方边境陈兵百万,并将三分之一的核导弹对准了我国。而美国在1963年7月底更是在台湾北部海域公然进行了空投原子弹的演习。

面对敌人的威胁,毛主席已经开始思索导弹防御的战略问题。

1963年12月16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听取“10年科技规划”的汇报时,便首次提出了研制反导系统的想法。随后,在几次中央内部会议上,毛主席都强调了反导系统的重要性。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钟,毛主席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接见了钱学森同志,并将研制反导系统的重任交给了他。

1964年3月23日,我国的第一代反导系统的研制正式启动,代号“640工程”。

5月12日,钱学森同志便向聂荣臻元帅汇报了反导系统研制的总体规划,其中便包括对敌人导弹和弹头的精密追踪技术,假弹头的识别技术和反导拦截弹技术。

此外,钱学森同志还提出了反导防御系统的三大拦截方式:导弹拦截;超级高炮拦截;激光拦截,三种方式的最终目标是要在20公里高空摧毁敌人的来袭弹头。

随后,在钱学森同志的主持下,我国举全国之力,汇集了相关领域的精兵强将,分头展开了各自的研发攻坚工作。

不过,客观地讲,反导拦截系统在当今都是世界级难题,更是大大超出了我国在1960到1970年代的技术水平。1972年,美苏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如此,我国反导系统研制的紧迫性大大降级。因此,我国于1982年终止了整个“640工程”,但激光技术和核电磁脉冲技术两个关键项目得以保留。

但即便如此,“640工程”已经为我国的基础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在雷达预警、航天测控、载人航天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关键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640工程”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

如今,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人造卫星等高精尖领域取得了井喷式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640工程”的积累。同时,我国的反导系统已经日趋成熟,在技术水平上至少已和美国并驾齐驱。

毛主席、钱学森同志的梦想终于实现。

在此,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和科技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继续奋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素材来源:

周恩来是否建议给钱学森授予“中将”军衔?周恩来纪念网

中国640反导工程缘起:毛泽东和钱学森的一段谈话 新浪网

毛泽东71岁生日宴:用稿费邀请钱学森、王进喜等劳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97

知鉴明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