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大之时,无不拥有西域;中国走向海洋,必先下南洋。
亚欧大陆有两个政治经济中心,欧洲和东亚。
西域是陆上之路贯通中欧的交通要道;南洋是海上丝绸之路中锁钥。
在当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上丝绸之路。
一句话,若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必先下南洋。
中美脱钩,太平洋航线重要性下降,导致台湾的重要性下降。
因为中欧、中非、中印、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全都需要经过南洋。
波斯湾的石油和非洲矿产等资源进口,出口到非洲、欧洲、阿拉伯、印度的工业品也必经南洋。
南洋地区有四大战略重要性。
1.海上贸易通道:南洋地区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是连接东亚、南亚和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南洋地区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便于商船停靠、卸货和装货,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贸易。
2.资源丰富:中国已经成为超级工业大国极需南洋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农业资源,尤其是橡胶、锡、锑、铁等资源。
3.地缘政治:南洋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与东南亚、南亚、东亚均有接壤,同时也靠近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南洋地区也因此成为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竞争的重要战场。
4.军事要地:由于南洋地区地域广阔,境内拥有许多天然良港和海岛,因此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洋地区不仅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场之一,也是二战结束后围绕东南亚地缘政治问题上出现争端的重要地区之一。
(美军在南洋地区的军事基地分布图。)
南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走向海洋的第一道必须突破的关口。
历史上华人有机会将南洋建设成中华文明的乐土,但可惜错过了。
中国与南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
刘宋孝武帝时,三佛齐常遣使入贡;
宋朝时,三佛齐更是修贡不绝,贸易往来也极频繁。
明朝洪武四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多次遣使入贡,上的表章也是汉文。
元末明初,很多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为了躲避战乱、经商或出海某生,成为在三佛齐国定居的华人。
华人的南洋路在明初时进入了高潮;同期西方人的海上探索还没有开始。
相较于得到政府支持和鼓励的西方人大航海时代,华人的南洋之路主要是民间行为,而且还遭到了明清政府的打压。
虽然没有政府支持,但有很多有开创精神的华人也创造了奇迹。
历史记载有8名华人在南洋称王,梁道明是代表人物之一。
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国中大乱;
当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梁道明为三佛齐王。
梁道明王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
十年间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王。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梁道明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
梁道明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留下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
可惜的是永乐大帝将梁道明封了一个小官送回了南海老家。
也没有对接替梁道明的施进卿封官和进行人员和物质的支持。
最后新三佛齐王朝于公元1470年被爪哇岛上最后一个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所灭。
(郑和)
若当时郑和七下西洋(1405年——1433年)时,对新三佛齐王国以人力和物力大力支持,新三佛齐王国就不会灭亡,大航海时代或许就可能由中国人开启。
南洋或许会生活着2到3亿华人,而不是现在的5千万。
南洋的华人和本土的华人,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样的美好,真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