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e54c6840d2ce9dc81b5cb6ef69c459d.jpg)
“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坏的时代。”此名句用于形容中国银圆的兴衰及其集藏、研究,甚是妥帖。中国历史绵邈悠长,华夏文化的悠久性与独立性毋庸置疑,于诸多领域皆对人类发展贡献卓著,中国亦为最早使用硬币的国度之一。
然而,旧时之中国未若欧洲国家那般,于学习新事物后对其加以改良,脱胎换骨进而突飞猛进。老祖宗的物件用上数百乃至千年亦不改进:既具创新,又显陈腐,其程度令人惊诧。诚如中国货币史与钱币学权威彭信威教授所云:“以现代之眼光观之,中国古代之货币,实无制度可言。”其指出,中国古代货币于制度上存四大特点。其一为货币的各类职能未集中于一体。金银虽自古便具价值,然“未铸造金银圆,亦不用金银作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基本皆用铜钱。历代虽有金银钱之铸造,然此种金银钱,仅具货币之形式,目的非为流通。铜钱于一定程度上,具货币之各类职能。有些职能主要非用铜钱,甚或有时全然不用铜钱,例如宝藏手段,主要用金银”。
其余三个特点分别为:制造与流通的地方性、制造工艺的滞后及长期以来铜钱的重量近乎恒定。最后一特点,如 621 年(唐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与 1889 年(清光绪十五年)广东以机器所造之光绪通宝制钱,二者间隔千余年而重量相同。“唯有知晓此特点,方能阐释中国货币史上的诸多现象”。明嘉靖以后,中国之币制大体为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与银两维持一定之比价。铜钱使用以枚计价,白银作交易媒介时以成色及重量计价,然各地惯用之成色与秤法各异,且银子具不同形状,于鉴定及重量之换算颇为繁琐。
外国银圆流入中国后,因其制作精良及成色、重量的统一,可论枚(圆)使用,极为便捷,渐成民间交易之工具,银两于流通中之影响力渐趋式微。道光年间,“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1838 年(清道光十八年)台湾仿洋银形式首创老公银饼。外国银圆的泛滥致弊端丛生,自制银圆抵制外币之议由初期之受排斥渐转为受重视。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向英国订购机器于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勘地建“广东钱局”,此乃中国正式设立专业机器造币厂之开端。1889 年(清光绪十五年)开制制钱,1890 年(清光绪十六年)开制银圆,因绩效优良,持续运作,各省纷纷效仿,中国自此全面以机器造币。彼时,清政府尚无统一之币制,广东龙洋的发行仅是权宜之计,故而在 19 世纪银圆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