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同情况和不同阶段来看。
【1】认知误区国内的无论是青训,还是球迷,都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认知误区。
第一个认知误区:青训培养之前我在知乎回答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否该让小孩走足球生的路线?
国内很多普通的球迷,家庭,都会很天真且片面地认为青训最终的导向就是职业球员,如果这条道路一旦失败,就会面临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双重打击,最终耽误孩子和家庭的未来。
事实上,无论是社会、家庭、球迷等都太过于结果导向了。
在之前的回答里,我提到过一本书,叫做:《小场地大变革》
这本书是介绍德国目前改制后的青训模式。
在改制后,在大部分俱乐部自营青训营当中,U12梯队以下基本不考虑任何职业化的问题。
比起青训,更像是我们现在国内的课外班,就是让孩子周末有个社交和玩的机会。
重心只有一个:让孩子们爱上踢球。
从国家角度出发来说:只要足球能普及起来,才有更多地人才可以提供进行选拔;
从家庭和个人角度来说:周末德国家庭有一个带孩子出去社交出去玩的机会,锻炼身体,发泄孩子的精力,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父母也能解放双手参与进来。
属实是一举多得的活动。
这里什么目的性明确的:提高球技,走职业化道路什么的,大部分德国青训孩子的普通家庭压根就没这么想过........
第二个认知误区:技术仅仅是盘带过人足球的技术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有球部分,也有大量的无球部分。
并不是把球踢出这样的花儿,就算是技术好:
事实上,在德国、意大利U12以下的青训工作里,训练课、训练、训练赛、比赛之间的比重,大概是1:2:4:3的比例,整体的训练仅仅占总足球时间约3成。
训练课大概是10-15分钟一节,随后会进行20-30分钟的场地训练或者模拟训练,训练课和训练两项和训练赛之间通常安排在周中,大概是隔一天进行一次。
无论是Training还是Traning Matche,都会花10分钟左右进行Warm ups(热身)。
里面的训练课和训练内容,盘带仅仅占比一小部分,有大量的篇幅是在实战模拟训练和球商的训练课(即团队合作、无球跑动、策应性跑位等):
我还是那句话,有球是起码的基础,但是球员不能仅仅在有球状态下突出技术表现力,一场职业比赛90分钟,22人比赛,平均每个球员的有球时间就4分钟——不够展现的。
【2】年龄分级-水平分级不同的年龄,身高体重不同,新身体的协调性、力量、速度都会有差别。
而孩子的发育和生长情况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身体条件是不同的,也就有孩子在7岁的年龄调到U9,或者9岁的年龄去踢U12一样。
除此之外,提升孩子的技术水平,也需要因材施教,青训营在球员进入之前都会有大概为期一周的「试训」,来展现孩子综合方面的情况。
不同情况的孩子,也会在各级梯队进行轮转,来达到当下最匹配孩子身体和技术的阶段。
【3】友谊赛内容刚刚我提到了,德国青训改制,为此,德国足协在U12以下的梯队里安排的,都是基本不考虑胜负的友谊赛形式,每周一赛(通常安排在周末)。
形式上也从此前的7V7模式,调整到3V3模式(无守门员),并定下了很多规矩:
(1)当孩子完成进球,或者两次助攻以上之后会被换下场,让替补球员上场,换人次数没有限制,充分让孩子们发挥;(2)落后三球以上的一方可以允许增派一人,变成4V3,直至比分拉平;(3)比赛球场面积在小场的情况下,进一步缩小,创造孩子们更多拿球和对抗机会;(4)球门在长宽高方面也做了特殊修正,来满足并贴合孩子当然,这仅仅是德国在U12以下使用的方式,在英格兰,在U12以上的阶段,7V7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
以赛代练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孩子的斗志、团队协作和实战经验。
这里我不拿国内的青训比较,比起「训练」来说,实战的比赛,孩子的乐趣会更多,投入性会更高,实战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是后面可以通过训练去具体提升的部分。
另外备注一下,在海外,U13梯队一下是被禁止/限制青少年用头球的:
这点和国内要成绩的「青训」不一样。(国内心照不宣的青训培养,通常用大龄发育完成的青少年去低级别联赛用身体素质碾压)
关于具体的训练课,以及训练内容.......我估计应该不会有人想看的,即便是写,没个百来万字应该很难把这东西结合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水平系统地写出来。
工程量太大,所以就先写到这里.......
(不要真的以为在网络上看几个技术动作训练内容的教学视频就可以玩出系统性的训练,业余和职业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