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与“修”同音,义为在器物上涂漆。这里的“漆”是指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与空气接触后逐步转为褐色,后再加入各种矿物质染料调配而成的漆。髹漆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河姆渡时期。
“髹砂”是以紫砂为胎、进行涂漆的一种装饰工艺。其工序繁杂,制作材料珍贵,结合难度高,耗时长,导致此类作品价值不菲,多出现在明清两代宫廷御器的装饰之中。其中代表作品为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该壶通体髹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髹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实属珍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艺美术发展的迅速,一批优秀的传统工艺被重新发掘了出来。尘封已久的“髹砂”工艺在制作过程之中得到改进,呈现的效果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使用习惯。如髹砂作品《春光》,壶身整体造型模仿种子萌发的状态,漆面的装饰位置安排在壶把与壶钮处,在紫泥的素净清雅中,“髹砂”的装饰增加了使用者把玩时材质触觉的层次感,也增添了作品的审美趣味性,在大片的留白中赋予作品一抹亮色,如春光般美好温暖。该作品的创作初衷,是希望尘封已久的髹砂工艺在新时代工艺美术土壤之中抽丝发芽、不断壮大。
于丙坤
责任编辑: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