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接受过社会“毒打”的家长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便期望自己的下一代在学习上吃得苦越多越好,只要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很多学生家长反映,现在的学生真是太辛苦了,从学前教育阶段,内卷现象就无处不在。山外青山楼外楼,家长生怕输在起跑线上,焦虑的心态也让学生辛苦不已,根本没空发展兴趣,只能一门心思地提高成绩,以求未来考上名牌大学。
本以为到了大学里能轻松一些,没想到大学里学霸云集,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很多学生只是看起来轻松而已,说是去图书馆睡觉,实际上已经在暗中准备考研了。然而毕业后,这些名校毕业生,却直呼卷不动了。
“内卷”可谓是当代大学生口中的高频词汇,也是眼下教育领域的现状。说白了,也可以算是一种竞争机制。优质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必然会优先分配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家为了拿到不可多得的资源,必然会努力提升自己,于是水涨船高,便出现内卷现象。
以往名校毕业生有更高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不是很看重稳定性。想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或者享受高职高薪的待遇,这样才能出学习成绩好的优势。
由于大多数985、211都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大城市相对来说工作机会更多,名校生必然会优先考虑。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二三线城市的家长,也常以儿女在一线城市的知名企业工作而感到自豪。
原本以为985的硕博研究生都会去一线城市工作,二三线城市会是双非本科生的天堂,没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名校生也卷不动了,大有向二三线城市扩散的趋势。
温州中学今年新招录的11名教师中,有7人来自清北,1人来自上海交通,1人来自北师大,其余两位来自华东师范。除了都是名校毕业生以外,他们的学历水平也不容小觑,有2人是博士,4人是硕士。
就连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学生,也放弃学术梦,决心到中学任教。除了温州中学以外,江苏的楚州中学竟一下子招录了15位北大毕业生。为啥名校生毕业后就卷不动了呢?
众所周知,同样的教师编制,一线城市的待遇和二三线城市就有很大差距。深圳、杭州的工作不到10年的中级教师,年薪就能达到三五十万,而二三线城市教龄30多年的高级教师,年薪可能只有10万左右。
名校生若是能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光是年终奖可能就比二三线城市的人员全年的收入高。别看他们看起来衣着光鲜收入高,背后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是不容小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工资再高也是交房租,努力到头一场空。
996工作制,根本没有享受生活的空间,高收入也抵不过高房价,高额的生活成本让刚毕业的学生成为月光族,即使工作多年也依旧是北漂和沪漂。疫情来临后让很多名校生认清了现状,不再奢求表面风光,就业观和人生规划也更加务实了。
一位在大厂工作过的硕士毕业生,回到三线城市,在一所二本院校当老师。一周只有2节大课,还没有科研压力,薪水是当地事业单位的2倍。虽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但是在当地看来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回想此前的工作时间,现在确实是解脱了,提前过上了养老生活。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一种沉沦。若所有名校毕业生找工作都避重就轻,谁还会去推动社会发展?可是就个人来说,趋避利害又是人之常情,着实有些扎心。
培养一位名校硕博研究生,不仅仅是家长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经济成本,连学校也会花费大量教育经费,用来培养人才。可是眼下大量学术人才,宁可去中小学当老师,也不愿意进科研院所,这难免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真的没有工作机会,而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不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求。名校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或许有助于培养更多人才,若是花落别处,才真的可惜。
造成眼下这种局面,不能全怪学生眼高手低怕辛苦,还是要建立一定的人才保护机制,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劳有所得才是长久之计。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名校生去二三线城市当老师的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万晴教育指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