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的那场恋爱》:非标签化女本位电影,真得很酷。

夏梦放映厅 2024-11-18 15:41:22

看完新片《我谈过的那场恋爱》,有点感动,不愧是年度黑马港片,令人惊喜的爱情电影。

而且《我谈的那场恋爱》,你越品越觉得厉害。

港式爱情小品如果要给《我谈的那场恋爱》打个标签,应该是“香港都市男女爱情故事”,我们非常熟悉,却又很久没见过的片子类型。以前的香港导演很会拍它,甚至在新千年之初,它是港片的票房统治者。这类片子小成本,却带着独属于都市男女的前卫和精致,爱情渗透进现代人繁忙的每一天,在不知不觉中给人温暖的能量。其实它最适合在深夜的时候点开看,即便你早就对外高呼“再也不相信爱情”,却也能在看电影的当下,产生很多的共鸣。

女本位电影,真得很酷。很多人说,故事里“杀猪盘”这么明显,为什么女主还会被骗,其实我想说,现实永远比电影里有更多陷阱。就像电影里说的,以后我们这个行业骗不了人了怎么办?对方说:只要全世界的女人对爱情存在幻想 ,我们这个行业就还会存在。情骗本身就是掌握了人性和情感的需求,隔着手机屏幕和自己脑海中的“爱人”恋爱的时候,余笑琴(吴君如饰)何尝不是都市女性的缩影。她们独立、坚韧,在职场打拼闯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但夜幕暗下,常常也是亲密关系的孤独患者,更难的是还有原生家庭的束缚,天知道当余笑琴调侃自己不是爱情结晶品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了多少人的脸。卸下独立精英的保护色,她们也有自己的情感现实困境,而在中年女性视角下《我谈的那场恋爱》里以一场骗局揭开当代都市独立女性孤独缺爱的情感困境,以及在困境中的自醒与反击就显得更为珍贵。非标签化大女主《我谈的那场恋爱》中的余笑琴们,她们是自己人生的大女主,但大女主的故事不只有雷厉风行叱咤风云的职场,也不只有“女魔头”和“工作机器”的戏谑称呼,更有对自己深层次情感需求的勇敢出击和托底。她们已经是拥有强大内核的存在,她们爱得起,一如在投入恋爱之后的余笑琴,她热情地投入,重新感受恋爱的快乐,在“早安”“晚安”“我到家了”的日常里汲取爱的情绪价值,也在札幌的约定和花海里再次感受期待的心率。她们也更放得下,哪怕在最后戳穿情骗的假面,余笑琴依旧把这段经历定义为“恋爱”,因为这是她完完整整感受过的,她未必没有在更早之前发现骗局的端倪,但她有实力有底气为这场恋爱游戏买单。爱情不过是一场经历,而余笑琴最后的释然,也来自她自醒自洽的强大内核,她们拥有自己全部行为和选择的主动性,她们完全掌握着自己,而偶尔“被控制”的喜怒哀乐,也不过是她们选择了想要去爱。

再细细品电影的名字《我谈的那场恋爱》,以中年女性的“我”为主体,用平淡口吻叙述出的“谈的那场恋爱”——这只是姐人生中平平无奇地一段经历罢了。或许经历里有些冲动上头的开端,但每一个选择都是由“我”自己选择、决定、承担、接受。真得好酷。最后,夸一下两个点:一是,吴君如又一次贡献了影后级的表演。因为有她,整个观影过程笑点不断;二是,电影的结局处理方式。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导演把答案重新交给观众。爱情是可以多种定义的。而这个定义是由你自己来界定,而非他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