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人舰队计划“急转弯”:是破局良方,还是水中月?

顶赞聊电影 2025-01-21 22:11:56

在军事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无人作战力量逐渐成为各国军事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美国海军的无人舰队计划一直备受全球瞩目,然而,最近这一计划却传出了重大调整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军事领域激起千层浪。

战略转向:从精雕细琢到批量速成

   多年来,美国海军在无人水面舰艇的研发道路上磕磕绊绊。经过漫长的摸索与试验,如今他们似乎准备按下 “重启键”。美国海军水面作战需求总监威廉・戴利少将的表态,为这一计划的变革定下了基调。不再执着于大型和中型无人水面舰艇的严格区分,转而追求通用型设计,力求简化流程,实现大批量、快速建造。

回顾往昔,美国海军对于无人水面舰艇有着清晰的规划。在 2025 财年的预算请求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被设计成长达 300 英尺、排水量 2000 吨的庞然大物,配备 32 个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承担反水面作战重任;中型无人水面艇则相对小巧,长 200 英尺,排水量 500 吨以下,专注于情报收集和侦察。按照最初设想,未来 30 年美国海军将以每年 2 艘的速度稳步采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朝着 “装备 134 艘无人舰艇” 的目标迈进。

但现实却给了美国海军沉重一击。大型无人水面舰艇的发展陷入了 “精致陷阱”,过于复杂的设计、高昂的造价以及漫长的研发周期,让其加入舰队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戴利少将直言对其能否顺利入役持怀疑态度。在此背景下,通用型无人水面舰艇的设想应运而生。这种新型舰艇尺寸居于大型和中型之间,能够灵活搭载多种任务载荷,从情报收集到防空反舰,实现 “一舰多能”。而且,通过将不同任务载荷封装在外观一致的标准集装箱内,还能巧妙迷惑对手,使其难以判断舰艇的真实任务。

争议漩涡:质疑声中艰难前行

美国海军无人舰队计划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深陷争议的漩涡之中。

    从项目进展来看,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自 2021 财年以来,美国国会豪掷约 5 亿美元用于中型和大型无人水面舰艇的开发,然而成果寥寥。目前仅有两艘用于技术试验的中型无人水面舰艇,而大型无人水面舰艇更是命运多舛。在接管 “幽灵舰队霸主计划” 后获得的 4 艘舰艇中,已有一艘退役拍卖。这不禁让人对美国海军的研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伊朗在中东海域捕获美国无人艇的事件,更是将无人水面舰艇的短板暴露无遗。美国国会与五角大楼内部反对声四起,他们担忧无人水面舰艇的长期自主航行和部署能力,无法满足美军赋予的复杂使命。

美国参议院的两位重量级人物 —— 军事委员会主席杰克・里德和参议员罗杰・威克,也加入了质疑的阵营。他们联名致信海军高层,对大型无人水面舰艇计划提出尖锐批评。指出其吨位和复杂程度与有人驾驶护卫舰相当,不仅部署时间推迟,而且使命重叠,建造周期还加剧了海军造舰能力不足的困境。他们强烈建议重新调整资金用途,大力支持中型无人水面舰艇计划。

前路漫漫:能否突破困局存疑

美国海军推行无人舰队计划,其背后的动机显而易见。随着冷战时期建造的大批巡洋舰和驱逐舰进入集中退役阶段,而美国造船业却因种种原因陷入衰退,无法及时补充新型舰艇,导致海军规模持续缩水。在这种情况下,无人舰艇因其建造难度和费用相对较低,且能减少人员维持费用,成为美国海军眼中的 “救命稻草”。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反对者们对无人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乌克兰的无人艇在黑海取得了一定战果,但那是在特殊背景下的个例,难以在更广阔、更复杂的现代海战环境中复制。在充满各种先进传感器和复杂电磁干扰的战场上,无人舰艇能否准确执行任务、保持稳定通信,都是未知数。美国海军此前的测试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此外,戴利少将希望通过通用型无人水面舰艇降低成本和技术难度,从而激发美国造船厂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但在美国造船业整体衰落的大环境下,这一设想能否落地,仍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美国海军无人舰队计划的调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反映了美国海军在应对舰队规模萎缩和作战需求变化时的急切心态。但这一调整究竟是破局的良方,还是不切实际的水中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计划的发展走向,见证美国海军在无人作战领域的探索与挣扎。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