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老天和皇帝都压制不了的天才

醒着先生 2025-01-20 12:12:49

范仲淹为什么历经千年一直被人纪念和高度推崇,除了他的两句名言流传千古,即:体现做人本色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体现做官之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他压抑不住的耿直和天才。

一、勤奋苦学

范仲淹出身苏州的官宦世家,但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母亲谢氏贫困无依,两年后改嫁在苏州当官的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几年后,范仲淹跟随继父到山东邹平县醴泉寺开始了艰苦的求学生涯。寺庙里缺粮少菜,范仲淹每天读书直到深夜,临睡前抓一把小米熬粥,熬好后倒进钵中。经过一夜冷却,钵中的粥凝固成团。第二天天还没亮,范仲淹早早起床,把冷粥划成四块,先取出其中两块,拌上几根剁碎的咸菜,就是他的早餐,剩下的两块则留作晚餐。(宋代一般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餐。)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jī)的来源。

后来,有一次,范仲淹与后父的儿子争论时,对方突然冒出一句话:“这是我们朱家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范仲淹追问母亲,才知道朱家不是他的亲生家庭,于是决定离开母亲,独自一个跑到当时的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继续学习,这里是国家办的学校,免除学费,但生活费得自己出。范仲淹的生活依然艰苦,连粥都不能按时供应,常常要到日落时候才吃饭,学到深夜,困倦得直打瞌睡,他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继续攻读。

二、为官耿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范仲淹27岁,这一年他考中了进士,开始踏入仕途,并且升迁得比较顺利。

后来,宋真宗去世,由13岁的新皇帝仁宗赵祯继位,但国家大事由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范仲淹始终维护皇帝的权威,为此经常得罪掌权的皇太后。有一次,皇太后过62岁生日,宋仁宗提出由自己亲自率领百官给皇太后祝寿,皇太后非常高兴。范仲淹认为,这有损皇帝的威严,坚决反对,由此极度惹恼了皇太后。几年之后,范仲淹觉得宋仁宗可以亲自执政了,就上书皇太后,请她“还政”给皇帝,这一次,他彻底惹怒了皇太后,被远远贬到山西。这一年,他44岁。

不久,刘娥去世,宋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朝廷,升为厅级官员。这时候,宋仁宗的郭皇后与妃子尚氏不和,经常争吵。有一次,二人争吵时,郭皇后动手打尚氏,正好打到刚刚赶来的宋仁宗脸上。宋仁宗本来就不喜欢郭皇后,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也一向与皇后不和,趁机劝宋仁宗废掉皇后。范仲淹认为,皇后是后宫之主,关系国家安定,不能轻易以小事废除,他与吕夷简在皇帝面前辩论了一场,吕夷简被辨得哑口无言。但范仲淹随即变贬到今浙江做知州。这一年范仲淹46岁。

在地方上呆了两年,范仲淹又被调回朝廷,担任首都开封市代理市长,一般情况下,这个位子的下一步就是副宰相。但回到朝廷的范仲淹,发现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大批新提拔的官员都是他的亲信。范仲淹又上书皇帝,控告吕夷简。结果,范仲淹又被赶到江西做饶州知州。这一年,范仲淹48岁。

三、才能突出

范仲淹在江西当官时,西夏国不断入侵宋朝,宋朝连吃败仗。公元1040年3月,朝廷紧急抽调53岁的范仲淹赶赴陕西前线,全面领导抗击西夏的战争。经过两年的艰苦抗战和不断改革,范仲淹基本稳住了边境局势。西夏却发挥骑兵优势,采取游击战术,继续骚扰大宋边境。部分地区守边压力骤然大增。

两年后,范仲淹推荐湖州知州滕子京到边境最危险的地方抗夏。滕子京花了一年多时间,使边境安顿下来。大宋对西夏战争取得了胜利。但这时,有人诬告滕子京贪污公款。第二年,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他在那里建了一座岳阳楼,建成后请正在西北边疆的范仲淹写文章纪念。范仲淹在没有到场的情况下,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就在大宋与西夏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朝廷先把范仲淹召回京城,提拔他当副宰相,并要他主持国家改革大计,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迅速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朝廷政局很快焕然一新。可惜的是,由于改革触犯了很多官员的利益,以吕夷简为首的一批人不断搞小动作,包括诬陷滕子京贪污公款,想以此牵连到范仲淹。

范仲淹眼看局势不利,自己请求再去西北边境防范西夏入侵。在这里,范仲淹发现并培养了后来名垂千古的战神狄青。狄青以一己之力,保证了大宋数十年的安稳。

能文能武,出将入相。这样十全十美的人物,历史上极其少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