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起,一个前所未闻的新奇说法开始在世界范围流传,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鲨鱼不会得癌症”。
此言并非口口相传,而是有白纸黑字的畅销书出版,内容来自威廉•莱恩(Dr. I William Lane)同年出版的《鲨鱼不会得癌症:鲨鱼软骨如何救你命》一书。
威廉•莱恩何许人也?“鲨鱼不会得癌症”又是真是假,这是个事关商业与科学的问题。
说起来,鲨鱼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要追溯到70年代,当时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亨利•布莱姆(Henry Brem)和犹大•福克曼(Judah Folkman)在进行一项癌症潜在疗法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在软骨中寻找化合物来阻止毛细血管生成,试验对象是幼兔和小牛的软骨。
稍后几年,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一位名叫Robert Langer的学者用鲨鱼软骨作为替代物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声称看到了效果。
差不多与此同时,在佛罗里达的一个海洋实验室里,一位名叫Carl Luer的科学家注意到鲨鱼似乎很少生病,尤其是癌症,他在小范围内宣布了自己这个观点。
他们的研究被另一名科学家威廉•莱恩知道了。
莱恩不光是个科学家,也是个头脑灵活的商人。消息灵通的威廉•莱恩迅速把这些消息串联到了一起。
Langer和Luer的研究本来是彼此独立的,并不存在相关性。但莱恩想到,既然鲨鱼似乎不得癌症,鲨鱼软骨实验又似乎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能否就此理解为,鲨鱼的软骨在帮助人类抗癌方面极具价值呢?
聪明的莱恩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商机,他立即声称口服鲨鱼软骨能治疗癌症,并迅速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Lane Labs公司制造和销售鲨鱼软骨药片和骨粉。
经过炒作,莱恩的产品一炮而红,鲨鱼的神秘性和人们的美好愿望结合到一起,简直就是天作之合。鲨鱼软骨能治疗癌症,这个概念迅速被炒得火热。美国知名电视节目“60分钟时事杂志”甚至因此为他做了个专题,介绍其新疗法。当然,节目中的医生和病人都是莱恩在墨西哥花钱请来的,但这并不影响节目的效果。
莱恩顺势于1992年出版了《鲨鱼不会得癌症:鲨鱼软骨如何救你命》,书中的观点迅速被传播到世界。一段时间内,“鲨鱼不会得癌症”,简直成了个新奇的科普知识,被人们津津乐道。
自然,莱恩公司的事业也是欣欣向荣。到1995年,全世界鲨鱼软骨产品市场估计已在三千万美元以上。
威廉•莱恩又趁热打铁,在1996年与人合著一本《鲨鱼还是不得癌》,同样成为畅销书,进一步带动了产品的热销。
莱恩的故事很成功,然而接下来才是问题的重点:鲨鱼到底会不会得癌症?鲨鱼软骨能不能治疗癌症?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鲨鱼得癌症并不算新鲜事。早在1908年,就已有科学家发现了罹患癌症的鲨鱼,此后癌症先后在23种鲨鱼身上被发现并得到记录。而在鲨鱼软骨中,科学家也发现了有肿瘤细胞存在...
患癌症的鲨鱼与其说鲨鱼不会得癌症,不如说是人类早期对鲨鱼研究的不足。在现代医学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毕竟没发现不等于就没有。在缺乏足够数据支撑下,在鲨鱼身上没有发现癌症,也不能证明鲨鱼不会得癌症。而随着人类对鲨鱼研究的深入,也有越来越多患癌的鲨鱼被发现。
而“低癌症发病率”的错觉更可能是来自对鲨鱼疾病研究的缺乏。几乎没有人系统研究过鲨鱼的癌症或其他疾病。即使存在研究发现确实发病率很低,也不意味着鲨鱼能对癌症免疫。
鲨鱼为大洋鱼类,其生存环境污染很少,与陆地和近海生物相比,它们致癌的风险要低得多。而且,要发现一头患癌症的鲨鱼并不容易,进实验室之前,患病的鲨鱼或许早就成了其他鲨鱼的口中餐。
如此看来,莱恩炮制出 “鲨鱼不会得癌症,鲨鱼软骨能救命”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商业利益使然。
在布莱姆和福克曼的研究实验中,幼兔和小牛的软骨和鲨鱼软骨被视为同样的试验对象,并不存在鲨鱼软骨有神奇功效的说法。但是鲨鱼身为海洋霸主又全身软骨,自带神秘性与稀缺性,实在是太高大上了,相比之下,幼兔小牛就太LOW了,怎么能和鲨鱼身上的商业性相提并论。
其实鲨鱼会得癌症,莱恩在他的书中也有提到,但只是一笔带过,刻意淡化了这个事实,大肆鼓吹他的天然鲨鱼软骨提取物。
在威廉•莱恩赚的盆满钵翻的同时,大自然付出的代价是,十年间北美鲨鱼的数目下降了80%左右。
鲨鱼去哪了?当然是被大肆捕杀,制作成鲨鱼软骨药品了。
为获取原料,鲨鱼软骨公司平均每月要捕杀超过20万尾鲨鱼。比如哥斯达黎加的一家美资鲨鱼软骨工厂,每年都要捕猎280万尾鲨鱼。这些为获取软骨而杀害鲨鱼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西方媒体所标榜的东亚和东南亚为获取鱼翅而捕杀鲨鱼的数量。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998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和比较医学系的生物学家奥斯特兰德(Ostrander)教授在《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鲨鱼软骨、癌症和逐渐增长的伪科学威胁》的论文,文章中这样说:
自从提出鲨鱼的软骨可以治愈癌症以来,统计数字不断显示鲨鱼的数量在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同时,许多癌症患者却也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
奥斯特兰德教授指出,这一说法并非理性和科学的,而是市场运作和伪科学的胜利,这对于鲨鱼和人类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奥斯特兰德的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支持,迈阿密大学鲨鱼研究者大卫•希夫曼(David Shiffman)说:口服鲨鱼软骨粉胶囊甚至是一种愚蠢的治疗方法,完全没有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或预防方法,因为粉末的任何组成部分似乎都不会通过肠壁吸收到血液中。
显然,“鲨鱼不会得癌症”和“鲨鱼软骨能治疗癌症”,只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和骗局而已。
威廉•莱恩的生意之道看似荒谬,却绝非孤例,而且是由来已久,美国人称之为“庸医骗术”。根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那个年代出名的骗术就有不少,如达菲牌长生不老药,号称能延年益寿,一度受到热烈追捧,堪称美国版的唐僧肉。
除此以外,还有著名的特灵顿牌香脂和贝特曼牌肺病滴液,这些令人怀疑的营养品或“药品”被形形色色的商人销售来骗取钱财。
当然,后来证明,这些产品完全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
然而令人沉思的是,看似强大的美国司法系统,却似乎没有能力处理像莱恩公司这样的案件。
例如莱恩,他虽受到科学家的质疑,却也收获了一大群追随者,身家大涨。美国有关部门经过长期调查后,认定他虚假宣传的罪名成立,莱恩却并没因此入狱,缴纳了百万美金罚款后依然逍遥自在。
而这笔钱,对早就发财的莱恩来说只是个小数目,绝不致使他伤筋动骨。
美国也因此禁止莱恩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但这并不影响莱恩的LaneLabs公司把工厂搬到海外,继续做鲨鱼软骨产品的生意。在他们带动下,时至今日,世界上也还有许多公司都在销售鲨鱼软骨药片和骨粉,并以鲨鱼不会得癌症作为卖点,这些与30年前一般无二。
这类案件被美国人称为“白领犯罪”,也即高智商犯罪。
白领犯罪绝不仅限于“庸医骗术”,小到一个奸商的欺诈行为,大到企业间的非法垄断、操控价格都属于白领犯罪。
美国社会活动家拉尔夫•纳德尔曾说:白领犯罪的显著特征是无需身体恐吓,却比传统犯罪带来更高的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损害。相比更为传统的谋杀手段,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死于企业实施或纵容的暴行。
在美国社会诸多领域,都能看到白领犯罪的例子。
比如2000年,加州一家公司生产的毛衣被判定存在安全隐患,据说“它们烧得比报纸还快”,这家公司召回之前销售的易燃毛衣后,仍不顾禁令在其他地方继续销售这款产品,发现后被罚款75000美元。
又如1977年,美国环保协会要求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停止销售用氨丁三醇处理过的衣服。
氨丁三醇是一种阻燃剂,经常被用于儿童睡衣,但氨丁三醇被发现含有一种很强的致癌化学物。
美国政府测试后批准了这个提议,决定在两个月后停止出售任何用氨丁三醇处理过的衣物。但是这些已经生产的衣物并没有被销毁,在国内禁止销售的第二年,大约有240万件氨丁三醇处理过的服装被运往第三世界国家。
这种做法被称为倾销,这是危险产品的美国制造商在国内市场被禁止后所采取的惯用手段。
然而在美国,白领犯罪仍然属于“其他”类型的犯罪,这些高智商人群、各类行业或组织犯罪的现象普遍存在,美国政府和司法界却对此存在鸵鸟心态,使之成为美国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归根结底,白领犯罪在美国得到纵容,要归因于他们的地位、资源以及他们独特的犯罪特征。
比如,许多白领犯罪者拥有高学历水平和高职位,这就像他们的一个身份盾牌,保护他们免于遭受普通犯罪者的处罚。
其次,白领犯罪者的高收入,使他们能够聘请顶级律师为自己辩护,这些律师或法律顾问的水平和技巧与报酬呈正比,这无疑是穷人无法企及的。
最后,白领犯罪经常涉及复杂的关联交易,一个身居高位者背后都可能站着更大的股东,甚至能牵涉到美国一些政府机构。这也是他们最后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重要原因。
而对公众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和直观的风险预警,都会低估白领犯罪所造成的损失。
然而,白领犯罪造成的损失,实际是相当巨大的。每年因此类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普通财产偷窃损失的50倍。财物损失还在其次,白领犯罪的隐形成本远远更加高昂,特别是物质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些成本遍及全社会,难以准确衡量,却带来了无法计算的巨额损失。
从这些案件也能看到,众多犯罪形式起源于美国,并且泛滥到世界各地。美国人对高智商罪行的惩罚总是无关痛痒,归根结底,正是由于美国政府和司法界对待许多白领犯罪时存在的鸵鸟心态,以致白领犯罪愈演愈烈,繁荣的表象与罪恶的深渊一步一步构成了今日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