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兰州504厂成功取得第1批高浓铀合格产品,这意味着新中国的核事业又取得了新一步的进展。为此,邓小平特地来到504厂视察工作、鼓舞士气,在视察过程中,邓小平忽然在人群之中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庞,他连忙走上前去,激动的对那位女工说:“原来你躲在这里,这5年你过得怎么样了?
邓小平照片这名女工在听到邓小平的问候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朝他微笑着点了点头。邓小平见这位女工安然无恙,也就彻底放下了心。那么这名女工究竟是何身份,能让邓小平如此关切?邓小平又为何说她“躲”在这里呢?
物理学家王承书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从小便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每逢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与当时许多选择文科的女学生截然不同的是,王承书最擅长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同时她也深知当时的中国,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从而饱受其他国家的欺辱。因此她便在心中默默立下了以科学救国的理想和抱负。
年轻时的王承书高中毕业后,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当时一流的燕京大学,并选择了当时很少有女生就读的物理系专业,成为了班里唯一一个女生。虽然是女生,但是她在物理领域的学习成绩丝毫不逊色于传统认知上更擅长理科的男生,打破了女生学不好理科的传统偏见。所以大学期间,王承书便成为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唯一一个以三年蝉联全级第1名成绩毕业的女生。
王承书与张文裕结婚照两年后,王承书还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她与自己的硕士导师张文裕相识并相爱,不久之后便一同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的王承书并没有像当时的许多女性一样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事业理想,而是选择继续在物理领域上深耕。
王承书与张文裕偶然的一次机会,王承书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设立了一笔专门提供给亚洲女青年的奖学金,便跃跃欲试地想去报名。谁料这项奖学金只针对于未婚妇女,已经结婚的王承书显然不符合条件。对此,王承书感到很不服气,在她看来,女子在事业上的能力并不取决于已婚还是未婚,于是她果断的给一些跟大学的奖学金委员会写了一封信。最终,王承书因成绩过于优秀,被密歇根大学破格录取。
王承书的照片就这样,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展开了赴美深造的生涯,在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成为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的关门弟子,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最终与乌伦贝克合作创建出了著名的“WCU方程”。
报效祖国对于王承书的才华,乌伦贝克毫不吝啬赞美地说:“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前途不可估量,如果在美国继续研究下去的话,将来获得诺贝尔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科学研究概述图诺贝尔奖对于当时的所有科学家来说,都无异于是一个致命的诱惑。但是对于王承书而言,比起留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他更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可就当王承书夫妇决定重回祖国怀抱的时候,却遭到了美国方面的层层阻挠。
王承书在看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美关系剑拔弩张,美国更是对中国展开了层层封锁和打压,又怎么会舍得让科研人才回到中国呢?对此美国甚至明文规定:禁止在美国从事理工农学医学的中国科学家出境。至于科研能力显著的王承书,更是被美国政府列入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名单进行层层监视、威逼利诱。但面对美国政府高官利禄的诱惑,王承书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要回到祖国。
研究中的王承书最终在新中国政府和在美留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美国才不得不解除了对于中国科学家的禁令,44岁的王承书与丈夫孩子才终于回到阔别了15年之久的祖国。回国后,王传书便第一时间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进入中国科学医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兼任北京大学的物理系教授。
隐姓埋名十余年王承书回国后不久,我国的核研究事业也开始正式进入正轨,但由于此前我国对核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又极其缺乏相关领域的人才。负责筹建任何区别研究室的钱三强,想来想去还是找到了聪明绝顶的王承书,希望她可以转行去研究热核聚变技术。
钱三强的照片热核聚变领域,对于王承书来说也是一片空白,在此之前她的主要研究领域都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热核聚变对她来说无疑是从零开始。但王承书深知祖国的需要,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道:“我愿意。”
从此以后,王承书便要与与自己的家人分开生活,只有周末才能短暂地与他们相聚一天,对于此王成书却并没有任何怨言。经过短短两年的研究深耕,王成书便成为了中国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与此同时,我国核事业也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时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的研究进展也急需突破。于是钱三强再一次找到王成书,并表示希望王成书能够再次转行,加入到原子弹高浓铀的提炼领域。
研究中的王承书但是,由于此项研究工作的特殊性和严格保密性,王承书不但要与自己的丈夫儿子彻底分离,不能见面。而且还要隐姓埋名,彻底消失在公众视线。出乎意料的是王成书依旧没有丝毫犹豫,而是果断地再一次说:“我愿意。”
就这样,王承书忽然“人间蒸发”,这世界上忽然少了一个名叫王承书的物理科学家,多了一位在兰州504厂提取高浓铀的女工。最终在王承书与多位科学家以心理来临的不懈努力下,504厂终于提取出了合格的高浓铀,邓小平为此特地前来视察,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王承书夫妇的照片原来早在50年代初,邓小平就曾在全国群英会上见过领奖的的王承书,对她印象尤其深刻。后来偶然间与王承书丈夫张文裕谈话,才得知王承书早已下落不明,连张文裕都不知道她在哪里。如今见王承书正在原子弹事业上隐姓埋名,邓小平对于她的佩服又更深了几分。
王承书海报1964年,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毛主席称赞王承书为“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她的事迹才开始逐渐被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