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年人消失在朋友圈」的现象?

夜行梦话 2023-10-30 10:57:37

图:堆糖(侵删) 文:小梦

【夜行梦话,小梦倾听】:全网同名,欢迎关注,转载请授权,抄袭必究!期待您的故事。

看到一个讨论话题:「你如何看待现在很多步入中年和马上就要步入中年的人,消失在朋友圈这件事?」

有网友回答说: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早就已经过了那个什么都要和世界炫耀一下的年纪。

不管是求生成本,还是各种现在所需要面对的现实压力,都让人们忙于生计,享受生活变少了,也就没什么可发送的了。

1.封闭第一步:仅三天可见

自从有了「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之后,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已经只剩下一句签名和一条横线了。

也不是没有记录过生活,只是不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甚至很多时候,连按下发送键,都需要再三犹豫之后再做决定。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说:当代人其实很多不愿意发朋友圈,并不是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发,而是不想维系无用社交关系。

朋友圈中的很多人,其实都不是自己真正线下交往多深的挚友亲朋,甚至很多不过都是点头之交,甚至只是一面之缘的关系。

如果要维系这类关系,就需要一种长期的精神力投入,而显然这一切是没有必要,且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价值的。

所以,不去完成,甚至是回避完成一些类似于群发、客套寒暄的朋友圈无用社交,就成了很多人默认的一种生存规则。

而相对应的,封闭自己的朋友圈。将过往设成「三天可见」,就是这一切的最初开端。

2.慢慢开始接受现实

看到一条评论说:自己有时候再去翻一下几年前的动态内容,就会觉得挺可笑的,但笑过之后,又会开始有些怀念。“

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都变得沉默寡言了呢?大概是当你真正走出校园之后,那种分享欲,在随着你的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一点点减少。

曾经遇到的一朵漂亮的云彩,一支好吃的冰淇淋,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都要记录的那些少男少女,如今也慢慢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生活其实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老师,它沉默不语,但只要出手,就一定会给某个「不听话」的学生一些令他终生难忘的教训。

所以,当我们再次遇到当年某个意气风发的同窗的时候,才会惊讶地发现,他的眼中,早就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光彩。

再加上很多人的生活其实早就已经没有任何交集,再去攀谈,也无非就是尬聊几句,吐槽不幸,炫耀过往而已。

也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只是当自己开始变得和芸芸众生一样,市侩而忙碌,那脚步就再也没法为街边的花草停留了。

3.别担心,我过得还可以

刷到过一个视频:什么时候,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自己了?

从你开始有了无限制的顾虑,不能再说走就走开始。从你思想不再幼稚,开始发现能从其他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开始。

网上有个观点说:其实现在很多90后的人,明明已经奔三了,思想其实还都停留在二十出头的样子,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成熟。

可换个角度来想,生活本来已经就很苦了,所有人都催着我们往前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就非要长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呢?

当年的朋友圈,其实很多东西都不过是打造出来的人设,是别人所期待看到的你的样子,而并不属于你本身。

所以,分享欲慢慢降低,甚至关闭朋友圈之后,反而有很多人开始过得很好,因为他们开始专注自己。

逐渐良好的体态,逐渐充盈的知识储备,逐渐开阔的视野,哪怕这些都没有,至少他们开始把日子过给自己看了。

有些道理,往往并不需要别人讲述,通过自己来了解的,反而更透彻,而朋友圈的「虚假」本就是不必要的存在。

担心你的人,总有各种理由出现在你身边。讨厌你的人,也无需告诉他们你的近况,他们不会关心,极简社交,对人对己,都是好事。

4.关于自己,我很满意

看到一句话,或许就可以对于关闭朋友圈,停止无用分享,做一个综合总结。他说:

「过往之人,不曾了解我的近况。新交之友,不闻我之过往。但,近况不需旧人知,往事不必对新人讲。」

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社交礼貌距离,其实反而更有助于促进必要的友情发展。

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要走。不分享,有时候也是一种分享。

以上,祝你好梦,晚安。

0 阅读:15

夜行梦话

简介:我是小梦,每晚九点讲故事给你听,转载请私信,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