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是文殊菩萨转世?金钱、帝国与宗教如何编织人类谎言网

殷景铄阿 2025-03-30 15:45:48

【前言:】

一个人如何提升智力水平?

猫智深主张,人们的智力水平普遍相近,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在遭遇复杂问题时,给定相同的信息,大多数人所作出的决策大致相似。

所以,一个人若想要制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策略,就需要有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体验过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并在多种艺术与文化领域中深入探索。这样,他才能变得更加多元,人格更为丰富,进而理解对手与合作者的思考方式。

《人类简史》中提出的诸多见解,与我们过往所学存在不少差异。尽管猫智深对这些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仍决定在本篇笔记中将其展现给读者,旨在帮助大家领会不同思维者的想法,从而增添一个观察世界和探究问题的新视角。书中所述,与我们的既有认知多有碰撞。尽管个人不完全赞同,但在此笔记中,猫智深仍将相关观点转述,意在拓宽大家的思维边界,让大家能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和思考问题。

本文为《人类简史》读书笔记的第二篇章,重点阐述人类步入农业时代后的演变进程。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农业社会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人们依赖狩猎采集为生,生活虽不稳定,却也相对自由。然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定居下来,种植作物,饲养家畜。这一转变使得食物供应变得更为稳定,人口也随之增长。农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人们为了耕作和灌溉,需要集体协作。这促进了社群的形成,也催生了阶级分化。一些人因拥有土地和财富而成为统治者,而大多数人则为了生计而劳作。此外,农业社会还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为了提高产量,人们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方法。这些技术的积累,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然而,农业社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战争和冲突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尽管如此,农业社会仍然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经历了从生活方式到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但无论如何,农业社会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一、】

在之前的笔记中提到,人类凭借“构想”的能力创造了法律、宗教及交易体系,这些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那么,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究竟为何?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生产力。基于这一观点,并融合伟人提出的“专注于解决核心问题”的策略,我们可以阐释当前国家的政策导向:

以经济发展为重心,推动生产力增长。生产力一旦得到发展,社会整体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便有了根基。

《人类历程新视角》持不同见解。作者基于人类长达两百多万年进化历程的分析指出,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核心机制是“内部竞争”——当一个群体经历变革并因此变得更为强大时,它会将这种变革传播给其他群体,而那些拒绝适应变化的群体则面临淘汰。

这一转变未必对组织内的员工有益,特别是在一个竞争激烈且劳动者权益被轻视的环境中,不实行长时间工作制的公司往往会面临淘汰,最终使得所有劳动者不得不接受996的工作模式。

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展开论述,将变革比喻为不受控制的入侵者,就像寄生虫无视宿主安危般,社会的演变亦不顾及结构的稳定与人类的整体利益。

若非有别的缘由,那中国人的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相较于唐宋的下降又该作何解释?宋朝时,诸如武大郎这样的卖烧饼的普通民众,尚且能在清河县的商贸街区买下两层小宅;然而到了清朝,普通百姓却变成了奴仆。

在国外也存在类似情况,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工人,其平均寿命甚至不及他们处于狩猎时代的先辈。

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创造出电灯以延长光明时光,却往往将其用于加班工作;我们开发了微信这样的通讯工具,却反倒使自己变成了公司随时召唤的对象。

再比如,当一个国家掌握了核武器技术,其邻国往往会因此受到“刺激”,也开始着手研发核武器,以免在国际交往中陷入被动境地。

作者视民族主义为19世纪起肆虐全球的恶性病害,它引发了战争、压迫、仇恨乃至种族清洗。一旦某国被此病毒侵袭,邻近国家亦难以幸免。民族主义表面上宣称服务于全人类,实质上不过是为了推动其自身理念的扩散。

【二、】

人类步入农业社会以来,整体上,相互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日益融合为一个共同体。

推动这一过程的有三大因素,分别是经济层面的货币体系、政治层面的帝国结构,以及宗教领域全球宗教的兴起。

首要起作用的因素是货币,它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为广泛且高效的信任建立机制。

在货币初现之时,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货币本身必须具备实际价值。历史上首个货币体系可追溯至苏美尔人的“麦元”体系,该体系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较我国商朝的建立早了约1400年。

麦元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席拉”(sila),大致等同于一升的容量。那时,男性工人一个月的薪资为60席拉,这等同于90斤小麦的价值。以现代的购买力来计算,大约相当于100多元人民币。

随着人们交往日渐频繁,人类采用了本身无实用价值的稀有物品作为交易媒介。在麦币使用后的五百年,现今伊拉克所在的巴比伦地区开始流通银币。该国的法律文献《汉谟拉比法典》记录,若杀害一名女奴,需以大约166克银币作为赔偿,这一数额与购买同等级别女奴的费用相近,折合当今银价,大约相当于1600多元人民币。

随后,货币的力量逐渐崛起,其影响力可与宗教相提并论。在欧洲以虔诚信仰著称的西班牙,基督徒们一方面颂扬耶稣助他们战胜异端,另一方面又铸造了一种特殊货币,上面镌刻着“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其使者”的字样,以便于与穆斯林进行商贸往来。

君主如此行为,宗教团体亦然?在莫吉奥与阿格德地区,天主教的主教们同样采用了当地广泛流通的穆斯林货币。尽管这些信徒对上帝怀有崇敬之情,但在使用这类货币时,他们并未表现出任何心理上的不适或抵触。

在穆斯林地区,情况亦是如此。尽管哈里发与埃米尔们时常宣扬圣战的重要性,但在征税之际,他们同样欣然接受铸有耶稣与圣母马利亚图像的硬币。

全球各地的人们,或许使用着各异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神灵,然而,金钱作为一种共通手段,使得任何人都能携手开展各类项目。

【三、】

除了物质财富,帝国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构成了人类减少分歧的另一种制度架构。在金钱因素之外,帝国体系成为了人类社会中,连接不同群体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作为一种宏观的组织架构,旨在跨越界限,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融合与协作。通过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人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有效减少彼此间的隔阂与分歧。

帝国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具备两个关键特点。首先,它必须涵盖并管理多个不同的民族群体。其次,帝国的边界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不改变其核心制度的前提下,吸纳更多的民族和地域。

罗马帝国与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均提供了这样的实例:它们都曾统治着多元化的民族群体,并且其领土范围也时有变动。相比之下,现今的英国则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很难设想英国会再去拓展新的领土。

帝国历来扮演着民族整合者与文化交汇点的角色。例如,罗马帝国历史上曾将众多民族纳入其版图,诸如努曼西亚、阿尔维尼及赫尔维蒂等族群,最终这些民族的独特身份逐渐淡化。

帝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与牺牲,然而,在军事征服的同时,它也促进了哲学思考、艺术创作、法律制定以及公共福利,由此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帝国的既得权益群体会宣扬一种观念,即他们国家的存在旨在“服务于民众福祉”,以此来为自己的统治地位寻求正当性。

古罗马人坚信其对统治拥有正当性,理由在于他们终止了野蛮部落间的无序争斗,并传授了沐浴习惯。他们描述日耳曼人为天性粗犷,高卢人生活习惯不良,强调自身通过法律手段对这些民族进行了文明教化,利用公共浴场改善其卫生状况,同时以哲学思想启迪其心智发展。

穆斯林领袖哈里发同样认为自身承载着崇高的职责,致力于宣扬先知的教诲。尽管他们倾向于采用和平手段达成目标,但在必要情形下,亦不排斥使用武力。

谈及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帝国时期,两国均表明,其远赴印度与美洲的目的并非单纯追求财富,而是旨在传播他们视为真实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常自视甚高,声称周围的邻国皆为文明未开的异域。他们认为,中原王朝有责任将恩泽广布四方,传播孔子的学说。因此,中国从起初的陕西关中地区出发,凭借和平的手段,逐步发展成了现今的广阔国家。

对于现今众多美国民众而言,他们认为美国有责任推动道义原则,确保第三世界国家也能获得民主与人权。即便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借助巡航导弹和F-16战斗机的力量,他们也在所不辞。

现今时代,尽管罗马帝国、大唐帝国、萨珊帝国这些历史上的庞然大物已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帝国形态却正在悄然崛起。这个新兴帝国没有固定的国界限制,是由来自不同民族的杰出人才共同参与治理的。其运作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和文化认同,指引着行动的方向。

例如,当这些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时,各国便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若他们认为应当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则会着手降低关税壁垒。

相应地,传统国家的自主性正快速减弱。尽管世界地图上仍标注着超过百个国家,然而现实情况是,除了朝鲜以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自由地实施其独立的经济政策,或随意发起战争。就连国家的内部事务,也无法完全自主决策。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期我国如美的等公司相继宣布不再鼓励员工加班。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家们突然变得仁慈了呢?对此,持保留意见者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存在一个关键原因:采取这一措施的企业多为出口导向型。若它们继续过度压榨劳动力,可能会遭到其主要市场——欧美地区的制裁,因此不得不做出调整。

偏离主题:不应仅凭资本家推行996工作制,就断定其道德败坏。资本家的核心任务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这与士兵的使命是击败敌人相类似。996现象的存在,反映的是制度框架存在的问题。

一片树叶的凋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由此推想,我国未来在诸多领域与欧美逐渐接近的趋势将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在不少方面不可避免地走向与欧美相似的道路。这种趋同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等领域,我们都有可能看到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相似之处日益增多。当然,这种趋同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模仿欧美,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同时,与欧美国家一道,共同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四、】

宗教是人类实现统一的第三种重要途径。

如前所述,社会结构的形成基于人们的构想,而社会的进步则依赖于过度竞争,这两者均为人为构建,相当易碎。

随着社会范围的扩大,其脆弱性也随之增加。举例来说,假设我身处唐朝,是一位广东的农夫,我为何需要向远在长安的李姓皇帝行礼,并承认他是广东所有百姓的君主?

宗教的关键作用在于为脆弱的体系赋予了超越常理的正当性。宗教的存在,让皇帝的权威不仅建立在暴力之上,还拥有了神圣的背景。这样的背景下,皇帝精心构建的统治体系变得更加稳固,不易受到动摇。

举例来说,在清朝时期,自顺治帝之后,许多皇帝都宣称自己是文殊菩萨的转世。这一观点可参见《清史研究》2020年第2期中发表的《作为“转轮王”与“文殊菩萨”的清帝》一文。

清朝的帝王们常前往五台山,那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其中,乾隆帝到访六次,康熙帝五次,而雍正帝与嘉庆帝则各去了一次。每次造访,他们都感觉如同归家,心情愉悦。乾隆帝甚至下令绘制了一幅文殊菩萨的画像,但特别的是,画中的菩萨面容被替换成了他自己的肖像。

倘若文殊菩萨真有神力庇护,那为何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地区,在1875年会遭遇丁戊大饥荒,时任山西巡抚为曾国荃(曾国藩之弟),导致千万民众饿死,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好比猛兽逃出牢笼,珍宝毁于盒中,这究竟是谁的责任?看守之人难辞其咎。为何菩萨不施展神力,以雷霆之威惩治那位自诩为菩萨化身的帝王?

然而,我国民众确实对此类观念深信不疑。假使清朝能够延续至今,或许会有众多小汽车内悬挂着乾隆皇帝的画像,以求获得庇护与好运吧?

偏离主题片刻后,我们回归宗教发展的讨论。

最初的宗教信仰形态为万物有灵论。在你村落入口处的那棵树,或许被视为一位神灵;邻近山丘上的野猪,同样可能被尊为神圣之物。有些地方严禁砍伐无花果树,原因在于当地居民深信那片山区居住着无花果之神。这些神祇的影响力有限,通常仅限于村庄周围数里之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行动范围日益扩大,商贸活动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城市。此时,乡村中原有的信仰,比如野猪神,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多神信仰体系逐渐兴起。若你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选择祭拜关公以求财运亨通;身为木匠,鲁班则成为你的守护神;若渴望得到子嗣,人们会去祭拜送子观音;面临考试,文昌帝君则成了祈求文运昌隆的对象。各行各业,各有其神,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职业选择相应的神灵进行祭拜。

当你对某位大仙产生强烈的信赖感,并日益加深对其的虔诚,最终只信奉这一神灵时,一神教的观念便形成了。据记载,最早的一神教出现在公元前1350年左右,与我们熟知的商朝时期相近。那时,埃及的法老阿肯那顿宣称,在埃及众多神灵中,原本并不起眼的阿顿神才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存在。阿肯那顿不仅将阿顿神的崇拜确立为国家的宗教,还计划削弱并禁止对其他所有神灵的崇拜。

公元1世纪初期,全球范围内几乎不存在一神论宗教;时间推进至公元5世纪后半叶,基督教成功扩展至当时规模最大的古罗马帝国,其传教士积极致力于将信仰传播至欧洲、亚洲及非洲的更多地区;时至今日,除东亚地区外,世界大部分地区均信奉一神论宗教,并且当前的全球政治架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一神论宗教的基础之上。

从一神论的角度出发,世界上仅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作为主宰。然而,面对世间存在的邪恶与灾难,这一观点似乎难以自圆其说,从而催生了二元论宗教的兴起。这类宗教主张“恶”是一个独立实体,不受神的直接控制,宇宙成为了善与恶两种力量争斗的场所。在此类宗教中,明教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同时,现今伊朗与印度仍有少数人信奉的祆教(亦称琐罗亚斯德教)也属于此类。祆教所崇拜的最高神祇名为Ahura Mazda,巧合的是,这与知名汽车品牌马自达(Mazda)的名称相同,尽管两者并无实质关联。

我们不应仅凭一神教出现时间较晚且传播范围广泛,便断定其相较于多神教和二元论宗教更为优越。以典型的一神论宗教如基督教为例,为适应信徒需求,该宗教在唯一神灵之外,构建了圣人体系:

在基督教的国度中,各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均有其特定的庇护圣人,他们向上苍祈求,希望能在与别国基督教徒的冲突中取得胜利。英格兰的庇护者为圣乔治,苏格兰则是圣安德鲁,匈牙利的守护圣人是圣史蒂芬,至于法国,其庇护圣人乃是圣马丁。

不同的大小城市、职业乃至疾病,均有其特定的守护圣人。例如,在意大利,米兰由圣安布罗斯守护,而威尼斯则由圣马可关照。烟囱清洁工的安全由圣阿尔芒守护,收税员的忧虑则由圣马忒亚给予慰藉。若你遭遇头痛之苦,应求助于圣阿加莎;而牙痛之时,圣阿波罗尼娅则是更为贴切的选择。

从这一视角观察,基督教中的圣者与多神教中的神灵似乎相差无几,甚至可能就是那些神灵的化身。在爱尔兰民众皈依基督教前,他们的至高之神是女神布里吉特。而当他们开始信仰上帝后,布里吉特也被纳入了基督教的信仰体系,转变为“圣布里吉特”。时至今日,她依然是天主教爱尔兰地区备受崇敬的圣人。

可以说,基督教信徒信奉的是单一神论的上帝,他们同时也承认二元论中的魔鬼存在,对多神论中的圣人抱有崇敬之情,此外,还相信泛神论中鬼魂的观念。

单一神教并不显得优越,即使其信仰体系中仅剩一位神灵,其信徒间的凝聚力亦难以称得上强大。

在伊斯兰教中,逊尼派与什叶派国家间的冲突无需赘述,而同样标榜为文明典范的基督教国家间也存在类似纷争。

信奉上帝的天主教信徒与新教追随者之间,长久以来存在冲突,这种对立状态已持续数百年。

1572年的某一天,法国的天主教信徒对新教徒发起了攻击,这次事件被称为圣巴塞洛缪节惨案。在那一天之内,超过5000名新教徒遭遇了不幸。当这一消息传到罗马天主教教皇处时,他感到非常欣慰,随即下令筹备庆祝活动。他还指派瓦萨里在梵蒂冈的一间屋内创作一幅壁画,以纪念这次事件(目前,该房间不对外开放)。仅仅一天时间,基督教内部相互残杀的伤亡人数,就已经超越了古罗马帝国历史上杀害基督徒的总数。

随着社会的进步,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最为盛行且影响深远的体系可视为资本主义。

起初,资本主义仅作为一种阐述经济运作机制的理论存在,随后,其影响力逐渐超出了经济范畴,构建起了一套类似宗教的伦理体系。

资本主义的核心观点主张,正义、自由乃至快乐均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认为经济发展能解决众多难题。若向一位深信此理念的学者询问如何援助世界贫困地区,他可能会详尽阐述,稳定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强大的中产阶级。因此,关键在于向这些地区传播自由市场、勤勉节约、自力更生的价值观。

不少资本主义倾向的政党采纳了宗教的外壳,正如基督教信徒视天堂为人生的终极归宿,这些政党也秉持着类似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终结论》中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的繁荣状态被视为历史的终极形态。它们的核心理念主张,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够化解所有难题。

审视美国资本主义政党的架构、运作方式及成员招募手段,这与宗教团体的做法又有何本质区别?

猫智深尚未完成对这本书的解读,接下来的内容将聚焦于人类步入工业社会的历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