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六次活动是本次小组实务过程的最后一次活动,笔者可以明显感受到每一名组员身上发生了很多改变,笔者引导组员发现自己的变化。
在组员分享自身变化后,其他组员也纷纷进行了补充,大家纷纷表示原来不知不觉间自己竟变化这么大,纷纷表示参加小组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说出你的故事”环节,组员在分享过程中表示自己一直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着,没有仔细回想过自己的经历,而在回想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自己也是被关心的。
虽然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新城市,但是沈阳是一个有爱的城市,东北人骨子里也带有热情,城市中大部分还是带有善意的,纷纷表示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在“未来的我”环节,笔者发现组员的变化,她们对未来对自己有着明确的规划,笔者可以感受到她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们对在沈阳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对于暂时达不到的生活标准,她们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将对未来的努力体现在每一天。
在“散是满天星”环节,大家纷纷表示这几次小组活动真的很有意义,认为组员也是自己在异乡中没有血缘关系却异常亲近的家人,也表示虽然小组结束了,但是来日方长。
今后还要时常相聚,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悲伤与欢愉,这几次小组活动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够多参加。
小组凝聚力增强
在笔者为组员发放信件与礼物时,组员表示十分感谢笔者的细心,能够照顾到每一名组员的情绪,还能够送给自己合适的礼物用来纪念,十分的感动。
第一次小组活动的时候,正式成立了小组,然而最开始组员只是泛泛之交,小组内部交流的也较少,组员不明白小组的真正意义。
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社工观察到组员都会提前来到活动室,等待小组活动的正式开展,并且在等待过程中,组员间都会主动交流近况。
在组员分享近期问题时,其他组员纷纷表示如果有问题就在小组中说出来,大家可以共同商量解决。
在每一次分享环节都有组员表示十分喜欢“小组”的这个形式,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小组,希望能够与组员一直保持良好关系。
“我来到沈阳之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但是这次小组活动让我真的是收获颇丰,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这个小组。”
“我们大家虽然性格、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好喜欢大家。我很喜欢遇到问题能够和组员一起分担,她们能够给予我支持与力量,组员们都是我新城市中的家人”——组员白女士。
组员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得到改善,经笔者访谈得知,经历第三、第四次小组活动后,组员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
“亲子运动会那次活动,我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也学习了其他组员的经验。”
“回到家之后和孩子好好的谈了谈心,并主动向孩子承认了错误,我这么多年确实是没有夸奖孩子,没有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改变。”
“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为什么自己这么辛苦却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但是,孩子其实是理解我的,他知道妈妈所受的苦,也希望我们一家三口能够好好在这个城市生活。”
“孩子也很优秀很努力,知道穷人家的孩子要早当家。我们家现在心往一处使,所以我也很幸福。”——组员李女士。
“七夕那天,我和老公有幸参加了小组活动,回家之后老公先是和我一起做了一顿晚餐,他其实有点笨手笨脚,但是在旁边帮忙洗菜、摘菜、切菜什么的,我的任务量一下就减轻了不少,晚餐也很快就做好了。”
“晚餐时和我说,这些年来辛苦了,他很抱歉没有及时发现我的辛劳,觉得这些年亏欠了我。”
“我们还一起回想了从康平的一个小小县城来到沈阳之后的生活,我们两个人一起经历了不少,还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对现在的生活表示十分满足。”
“老公答应我以后会和我一起分担家庭,让我看他的表现,我们还一起种了爱情树,我们交流了许久,这种交流也是搬到沈阳后很少有的,我们还约定今后要多交流,一起在大城市中相互扶持,那天我真的觉得是来到沈阳后最开心的一天之一。”——组员罗女士。
组员能够在小组中提升自我
在小组开始前,笔者对组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个别组员防备心理严重,不愿意与笔者有深入的交谈。
随着小组活动的一次次展开,这些组员能够从之前不知道说什么、分享时间短、说话声音小逐渐变成能够主动分享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得到了所有组员的认可与赞扬,这些组员纷纷表示感谢小组活动给她们带来的变化。
“说实话,我刚开始参加小组活动的时候没想到自己能打开心扉,真正和大家交谈。”
“我这么多年其实性格不是很好,朋友也确实是不多,还有一点多疑。但是自从参加小组后,我感受到了小组的力量,我的每一次发言大家都这么用心的去聆听。”
“一开始有一些不好意思,但是我感受到大家的目光都是善意且充满期待的之时,我也能大胆的说出我的想法。在我说完之后,每次都能受到社工和组员的认可,你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成就了今天的我,感谢小组让我变得更加有自信。”——组员王女士。
根据流动妇女社会交往意愿前后测对比基本情况中的数据显示:在“是否愿意与社区内遇到的邻居上前交流”问题中,选择“完全符合”的由0人增加到了5人。
选择“比较符合”的由1人增加到了3人。说明通过小组活动提高了流动妇女的社会交往意愿。
在“不上班的时候,您是否愿意主动去邻居家或城市其他居民家去串门”问题中,选择“比较符合”的由1人增加到了5人。选择“完全符合”的由1人增加到了3人。
在“遇到了困难是否会向城市其他居民求助”问题中,选择“完全符合”的由0人增加到了6人。说明通过小组活动为流动妇女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
在“来到沈阳之后,是否至少成功的交到了2个及以上的新朋友”问题中,选择“是(朋友包含城市居民和非城市居民两类)”的由1人增加到了8人,说明小组活动使得流动妇女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
根据流动妇女身份认同程度前后测对比基本情况中的数据显示:在“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无助和自卑”问题中,选择“完全符合”的由4人减少到0人。
选择“完全不符合”的由1人增加到了4人。这说明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流动妇女消除了无助、自卑等负面心理。
在“是否认为自己身份已经属于本地人”问题中,选择“完全符合”的由1人增加到6人,这说明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流动妇女提升了她们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是否认为自己因流动妇女身份受到了本地人的歧视”问题中,选择“完全不符合”的由0人增加到1人。选择“不符合”的也由0人增加到1人。
这表明流动妇女所受的歧视没有因为小组活动的开展而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也进一步说明,解决流动妇女的身份认同问题,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才能更好的解决流动妇女的心理融入问题。
根据流动妇女社区参与意愿前后测对比基本情况中的数据显示:在“是否认为在社区开展活动有必要”问题中,选择“完全没必要”的由3人减少到了5人。
选择“完全有必要”的则由2人增加到了5人。说明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流动妇女对社区的认识程度,也认可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在“参加社区活动处于以下哪种状态”问题中,选择“不管是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的由3人减少到0人。选择“有想参加的意愿,但会视自己的情况而定”的由1人增加到了3人。
选择“十分意愿参加,对待活动都很积极”的由0人增加到了2人。这说明流动妇女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提高了社区参与的意愿,能够较积极的参与社区活动。
LY社区的流动妇女存在心理融入困境,具体表现为心理认同感与归属感偏低、心理压力难疏解、产生无助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LY社区的流动妇女产生心理融入困境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个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支持网络的匮乏、社区参与较少、社会制度的排斥。
笔者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根据LY社区的流动妇女具体需要,选取了LD公益转介给笔者的8名流动妇女为组员,开展了6次小组活动。
首先,经过问卷的前测与后测,证明了小组工作在解决流动妇女心理融入困境中的有效性。
小组工作实务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一个专业且有效的方法,能够解决流动妇女群体的心理融入困境。
其次,社工应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同时尊重小组成员自决。社工的专业性对整个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小组开展前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小组进行过程中应该统筹全局,留心观察每一名组员的情绪变化,以合适的方式介入。在小组活动之后要对活动过程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
结果发现,经过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四方面精心设计的六次主题活动后,8名流动妇女的心理融入困境得到改善,也证明了小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介入流动妇女心理融入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本文在之前研究结论中曾提到,流动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妇女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流动妇女心理融入困境的原因所在。
鉴于此,应当首先从流动妇女自身出发,培养流动妇女自身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与技能。社区一方面可通过定期邀请专家的方式,传授给流动妇女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需要帮助流动妇女教育资源,对于适合流动妇女所接受的教育,可采用流动妇女群体自主学习与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文化素质。
流动妇女因为职业技能缺失,所以所做的多是一些付出多却收益少的体力劳动,导致她们长期处于社会底层,难产生心理认同。
因此应该多方位提升流动妇女的职业技能,提升她们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提高流动妇女的职业选择空间。此外,还应该重视对流动妇女群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流动妇女群体对人生、对职业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导致了她们对人生带有迷茫情绪,带来职业稳定性较差等不利影响。
邀请专家对流动妇女群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有利于实现流动妇女的社会化与市民化,提升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身份认同程度。
构建家庭支持网络
流动妇女在家庭中拥有着多重的身份,她们以家庭为重,且这种思想长期不会改变。
我们应该关注流动妇女的共性问题,从家庭层面解决流动妇女的心理融入困境。首先,强调男女平等的观念。
流动妇女不是家庭的附属品,也不是家里的“保姆”,她们有着自己的工作,也承受着多方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家庭、社会各界等等。
所以笔者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家庭成员能够提高对流动妇女群体的包容程度,加强家庭成员对流动妇女的理解与支持。此外,还应该关注流动妇女共同担忧的问题——即子女教育问题。
笔者访谈中发现,在当前最担忧的问题上,大部分的流动妇女都提到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她们来到城市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
然而有一些流动家庭因为户口的问题难以解决异地入学的困难。
结语
有的家庭面对学校的高门槛和借读费用表示无可奈何。还有的家庭面临所在学校离工作地点太远,子女接送困难等现实问题。笔者呼吁在沈阳流动人口聚集地区,能够集中建立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为流动妇女子女教育问题保驾护航,解决其心头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