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处暑的古诗,这三首宋诗很经典,美了流年,醉了人间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8-22 14:17:03



一番夏散尽,一叶秋渐凉。

时光悠悠,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转,从春,到夏,没有特别隆重的仪式感,忽然就到了秋天。

而夏与秋最清晰的界线,不是立秋,而是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尾声与凉爽秋日的初现。

在这个时节,自然界的万物开始逐渐收敛起夏日的热烈,转而迎接秋风的轻抚与凉意的侵袭。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在蝉声渐远莲子渐熟里,期待着秋天的丰收,期待着秋天的清凉。

一起读三首写于宋代的处暑诗吧,在秋意盎然的诗意中,感受节气的美,人间的爱。

一、处暑时,有蝉声远,景初微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张嵲的《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一诗,以处暑时节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心境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时令变迁的敏感以及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情怀。

首联“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山中与尘世气候的差异。尘世之中,暑气尚未完全消退,而山中却因海拔与环境的差异,已到了需添衣御寒的时节。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暗含了诗人对山中清幽、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颔联“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处暑时节的景象。露水凝重,蝉鸣声因秋意渐浓而变得低沉断续,仿佛也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秋日的景色初露端倪,一片淡淡的、朦胧的美,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受。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秋日氛围。

颈联“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笔锋一转,由自然景象转向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四海之内,战事频仍,烽烟四起,而诗人自己却早已远离纷争,放弃了世俗的机巧与争斗,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这里的“久息机”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淡泊宁静生活的期许。

尾联“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涯的回顾与感慨。他感到自己如同在人生的海洋中漂泊,空自老去,许多事情都与自己的心愿相违背。这种无奈与遗憾,或许是因为未能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或许是因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与超脱。但无论如何,诗人都已选择了一条与世俗不同的道路,即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以处暑时节为引子,通过对山中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情怀。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主观表达。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处暑到了,蝉声减远,秋景初现,摆正心态,迎接秋天的思,秋天的愁,秋天的爽!

二、处暑时,有残暑空、秋声赋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后风雨》是宋代诗人仇远创作的一首描绘处暑时节风雨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慨之作。全诗以自然景象为切入点,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首联“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开篇即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暑气尽消的生动画面。疾风骤雨仿佛是大自然的清洁工,迅速而彻底地驱散了残留的暑热,为秋日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风雨的猛烈,也暗含了诗人对暑去凉来的欣喜之情。

颔联“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诗人由眼前的风雨联想到世态的炎凉。他意识到,无论是自然界的暑热与凉爽,还是人世间的冷暖与变迁,往往都在转瞬之间发生。这种对时间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

颈联“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进一步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展现季节的变化。纸窗因风雨而显得不够严密,透露出丝丝凉意;而原本用于驱暑的纨扇,此时却显得多余而无用,只能自嘲地笑对自己的“失业”。这两句以物拟人,生动有趣地描绘了处暑后人们生活的细微变化。

尾联“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诗人将视线转向室内,看到儿子正在诵读《秋声赋》。这不禁让诗人想起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醉翁)及其作品中关于秋天的描绘与感慨。欧阳修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媒介,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此处引用《秋声赋》,既是对儿子学习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表达了自己对秋天、对人生、对世事的独特感悟。

综上所述,《处暑后风雨》一诗通过描绘处暑时节的风雨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慨与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含蓄隽永,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处暑一过,“秋老虎”会渐渐远去,一场秋雨一夜凉,读一首古诗,融入秋天吧。

三、处暑时,有新凉如水,草印禅心

长江二首·其一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苏泂的《长江二首·其一》是一首富含哲理与情感交融的佳作,通过描绘处暑时节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

首句“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直接点明了时节——处暑,这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暑去凉来。诗人用“无三日”形容时间之短,却以“新凉直万金”来表达这份凉爽的珍贵与难得,既是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也隐含了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与赞美。

接下来,“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两句,将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白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世事,则指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务与变迁。而青草,作为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的代表,其上的露珠或光影,仿佛能映照出内心的宁静与禅意。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在纷扰世事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处暑时节的生动画面。放鹤起舞,姿态婆娑,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自由;而蛩(即蟋蟀)的断续吟唱,则增添了几分秋夜的静谧与幽远。这两句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绘,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

最后,“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仁者,指有德行、有爱心的人;寿,则指长寿或福祉。诗人认为,真正的长寿与福祉,并非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或环境的深邃(如海的深度),而是源于内心的仁爱与修养。这种思想,既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长江二首·其一》通过描绘处暑时节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与超脱情怀。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处暑,有渴望已久的清凉,有草丛里的虫鸣,那就好好享受当下,一一份宁静之心,对待万物,聆听心声。



0 阅读:2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