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视频,我们从央行的2024年货币政策年终答卷开始说起。
作为经济体系的“中枢神经”,资金的“流动性阀门”,央行上一年度的总结,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不要说,这份报告宏观上定调了下一年度的货币供应、利率水平、物价水平、金融稳定、经济增长等,微观上影响了14亿居民的衣食住行消费、收入与就业等。

报告全文59页,需要的可以到官网下载阅读学习。我这里用大白话简单帮大家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一是回顾了上一年度的亮眼成绩单,GDP增速5%,精准完成目标!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二是肯定了货币工具箱放水的功效,两次降准,释放万亿资金活水注入市场,实现了钱花到刀刃上的目标——实体企业、科技、民生雨露均沾。
三是企业税负压力和居民房贷压力双减轻,从房贷利率降幅来看,去年二线城市百万房贷,有房族月供省出了“一顿火锅钱”,也还不错。
四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定价为主,央行从容应对,稳定在合理区间,外贸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五是风险防范化解卓见成效,房地产保交楼兜底和地方债化解均在稳妥推进。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取消房贷利率政策下限,推动再度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看完这五部分,很多人可能坐不住了,这宏观和微观的体感简直天壤之别。
我在此前的视频也多次说过,有“温差”很正常,而且这是央行的述职报告,肯定要说得好听一点。
如果我们把数据简单过一遍,也会发现现实和数据存在一定差距,去年M2一路走高,但M1和M2的剪刀差仍然高位运行,这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且放出来的水并没有到该去的地方,只是在金融系统里空转——2024年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 10.1 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为 70.4%。


另外,2024年经济最魔幻的地方在于,消费端(CPI)与生产端(PPI)的走势彻底分道扬镳:去年的CPI同比增幅持续低于1%,核心CPI涨幅仅0.4%,明显低于2%-3%的合理区间。与此同时,PPI同比涨幅为-2.2%,工业品陷入“越生产越亏”的死亡螺旋。
去年全年的社消总额同比仅增长3.5%,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建筑装潢等品类,同比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萎缩。
数据不会说谎,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核心数据如同过山车,直接左右了老百姓的消费选择,印证到现实则是民众不买房不装修、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企业陷入利润下滑、裁员降薪、需求萎缩的死亡螺旋。
去年商品房销售额缩水17.1%,结婚登记数量同比下降20.5%,而短暂的龙年生育热潮,也掩盖不了人口下滑的整体趋势,去年的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外商企业投资下降10%,企业利润萎缩,加速了人才向社会输送。
裁员降薪从制造业蔓延至服务业,东莞电子厂时薪降了1/4,外卖骑手新增注册量暴增300%,铁人三项早已人满为患。年轻人反向消费的情绪丝毫不减,买临期食品、用二手平台,回归理性消费,甚至是低欲望消费时代,暴打消费主义。
更重要的是,2024年化债别出心裁,但是民生支出却是能省则省:2024年地方政府化债规模超12万亿,其中82%是通过展期置换实现的,无奈的是民生支出却罕见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年报,去年中西部18省的教育、医疗支出同比下降6.7%,去年爆出的学生营养餐资金被挪用于还地方债,河南3市37条公交线停运,市民步行10公里就医,甘肃公立医院医疗器械采购资金被挪用等事件,都是践踏民生底线的典型案例。
还是那句话,宏观数据可能体现不出民间疾苦,现在的问题在于,敢当面把问题指出来的媒体不多,主流媒体更是闭口不谈。
事实上,央妈的报告本身并没有忽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也还存在。
接下来我想重点聊聊报告的第六部分,2025年的货币政策展望,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接下来会从工具箱里掏出什么工具,更直接影响了数以亿计家庭的房贷成本、消费观念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2025年的货币政策仍然偏向宽松,这意味着我们的流动性弹药仍然充足:今年的降息空间在20-45个基点。
铁锤注意到,报告中三次提到“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这句话,足可见2025年托底物价的重要性。
2024年CPI持续低迷,这是央行表态“物价不能躺平”的背景,央行的焦虑点在于物价涨幅低于2%的温和通胀目标,老百姓消费欲望降低,企业利润被压缩,不敢投资扩产,经济似乎已经陷入了“低通胀—弱需求”的恶性循环。

央行为什么这么急?
参照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案例来看,通缩预期一旦固化,政策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且消费端的降价预期一旦形成,会遏制民众购买耐用品的欲望。更可怕的是,这种通缩预期导致的经济止步不前。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2025年需要警惕的风险点,当前我们的房市、车市、电子数码等都在降价销售,甚至价格战已经蔓延到刚需品了,若放任这种价格战不管,可能触发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和居民拼命还债拒绝扩张,尤其是居民房贷余额去年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这表明国人的贷款购房意愿已经降至冰点了。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接下来会如何拉动物价?“合理”二字又该如何理解呢?
在经济学上,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所以物价低迷本质是需求萎缩造成的。正常逻辑是央行通过降息降准放水刺激需求,提振企业和居民的消费投资意愿,需求升温进而促进物价温和上涨。

但如果我们拆解民众的消费行为(不消费、不投资→需求萎缩→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降薪裁员/缩小规模→影响就业、收入→进一步强化通缩预期)会发现,政策放水未必能实现“民众敢花钱”的目的,因为现在物价躺平了,但民众的工资也躺平了,说穿了钱流动不到普通民众的手中。所以现在的重点是“让钱流动起来”而非“在银行空转”。
而钱在银行空转的原因无非这么几个:企业不愿贷款投资,居民不敢消费,银行放贷谨慎,或者资金被用于金融套利而非实体经济。
所以,让钱流动起来=企业敢借钱生产+老百姓敢花钱消费+银行不得不放贷+钱进实体产业干活+把投机漏洞焊死。
就拿让老百姓敢花钱消费来说,既然涨工资很难,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医保养老金多加点,尤其是农民的养老金真的要适当提高了,要努力缩小城乡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当然,这又回到之前的无解难题上了,钱谁出?
回到央行物价回升的话题上,对“合理”的定义,我觉得既要达到激活经济的目的,又不至于引发民生痛点,所以理想目标是CPI回归2%-3%的温和区间,而不是像欧美2022年通胀飙到8%-10%,民生压力爆表。
铁锤今天重点聊这个话题,旨在提醒大家,物价合理回升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看作是经济回暖的“温度计”,也是对底层民众钱包的“压力测试”——众所周知,适度的通胀可以刺激企业投资,促进就业增长。但物价回升也意味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尤其是食品、能源等必需品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这对于收入本来就不宽裕,一块钱都要掰开花的低收入人群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倘若物价涨幅高于工资增速,则需要财政政策补贴兜底同步进行。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管理体系核心架构,是央行与财政的“双引擎”协同作战。
这点不多赘述,即便财政补贴出手兜底,但也别指望能解多大的渴,毕竟我们的真实财力在那摆着,而且还有养老、教育、生育等多条管子等着抽水。
所以,所谓的打破不消费心魔,拉升物价,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重建信心。
当然信心的恢复,更依赖于资产价格稳定。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经济的命门房地产了,宏观上是央行放水的水龙头和财富的保险箱,微观上绑定了普通人30年的劳动成果。
另外房地产贷款占银行总信贷的60%,土地收入占地方政府开支45%,房产占家庭财富78%,作为连接政府、银行、企业和家庭的枢纽,每个环节都依赖房地产来维持运作。
形象地说房地产就像心脏一样,负责把央行的输血泵向政府、银行、居民三大器官,哪个血管堵了都会要命。

所以,站在顶层视角来看,2025年宏观施策一定是继续打响房地产保卫战,实现止跌企稳,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管控只会一松再松,想方设法从低能级城市虹吸购房需求。
从万科危机处置的方式来看,国资收储、城中村改造、央国企控股负债累累的民企,大概率是未来化解房地产危机的基本操作。
基于这个逻辑,我觉得未来二线以下的绝大多数城市都不适合拥有非刚需性房产,正确的对抗通胀的方式是资产置换,把小城市的多套大房子置换成头部城市的优质房产,这是相对能够保护自身资产不缩水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是我的一点浅见。
房地产很重要,但弱化对其的依赖也是必然,因为一方面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一直吃土地财政,另一方面这套接盘游戏不可能一直玩下去,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参与其中了。
所以未来的破局之道也是多种选择,一是寻求替代产业,通常提到的有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数字经济、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等。这些新兴产业由于技术门槛高,需要长期投入,短期难以见效。二是被迫加税,土地财政退潮不可逆,但须知简单的加税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最最重要的是,我今天说的这一切里面还藏着债务稀释游戏的内核——政府、企业、家庭欠的债,靠通胀涨价稀释,比如100万债务,物价涨3年就相当于只还70万的购买力,说穿了债务稀释就像往游泳池注水,核心逻辑是钱变“毛”了,债就变“轻”了。其运作机制也很简单,印钞→通胀→资产涨价→债务占比下降。


至于活跃股市,也可能成为政策工具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提振股市的赚钱效应可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促进企业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也能增强民众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
当然了,至于具体效果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在接下来的两会,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提振股市的赚钱效应,以及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的议题,大家可以重点关注。
综上,2025年涨价或已不可避免。当你读懂央行话术背后的深意,你已经掌握了2025年最硬的通货,因为这个时代最贵的不是商品,而是认知。至于操作层面的事情,我的看法是,既要学会顺势而为,也要努力做个清醒的消费者,国补的羊毛可以薅,不该花的钱一分也别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