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四川8岁女孩身患白血病,为了不拖累养父,自己安排后事

浮生若梦居 2024-12-28 16:30:59

2005年,一个年仅8岁小女孩含着眼泪。

在病历本上写下“自愿放弃治疗”,甚至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好了。

只因她不忍看到养父为了给筹集30万手术费,愁的日渐消瘦。

就在命运即将压垮这对父女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命运的相遇

1996年10月20日的凌晨,天色尚未破晓,佘仕友和母亲早早起床,准备去赶集。

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去,母子俩披星戴月,踏上了去集市的路。

走在乡间小路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脚下落叶的沙沙声。突然,一阵微弱的哭声打破了宁静。

佘仕友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循声望去,只见路边的草丛中,隐约有个襁褓在动。

佘仕友和母亲对视一眼,快步走了过去。

掀开襁褓的一角,一张皱巴巴的小脸露了出来,小家伙正哇哇大哭,脸蛋冻得通红。

"娘,这娃儿看着也就出生几天,怎么会被丢在这里?"佘仕友不解地问。

母亲蹲下身子,轻轻抱起孩子,拍了拍她的背,叹了口气说:"这世道,穷人的日子难过啊。"

佘仕友看着母亲怀里的孩子,心里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平时卖点菜只够养活自己的,收养这个孩子无疑会雪上加霜。

可看着小婴儿无助的样子,再联想到她被遗弃的遭遇。

佘仕友心里一软,咬了咬牙说:"娘,我们就收养她吧。"

母亲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便点了点头。

佘仕友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把她抱在怀里。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个小生命抚养长大。

然后他给女婴取个好名字,叫佘艳,希望她的生活像花一样鲜艳明亮。

为了养孩子,佘仕友白天辛勤劳作,晚上编织竹篓贴补家用。

一对竹篓可以卖到8元钱,佘仕友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

全部用来给佘艳买奶粉,以确保她的营养。

即便生活再困难,佘仕友也尽自己所能,给女儿最好的生活。

佘艳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渐渐长成一个懂事乖巧的女孩。

佘仕友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希望女儿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要像自己一样没有文化。

于是,等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佘仕友二话不说就把女儿送进了学校读书。

佘艳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3公里的山路去上学。

来回路上要花1个半小时,佘艳却从不喊苦叫累。

在她的作文《我的路》里,佘艳用稚嫩的笔触描绘了上学路上的点点滴滴。

清晨薄雾笼罩的山林,林间欢快鸣叫的小鸟,随风摇曳的野花。

在佘艳眼里,这条求学之路虽然遥远崎岖,充满了诗情画意。

放学后,佘艳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学校里的趣事一五一十地讲给爸爸听。

父女俩聊得合不拢嘴,笑声充满了简陋的小屋。

虽然生活清贫,但佘仕友和佘艳却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

因为他们拥有彼此,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病魔突袭

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对苦中作乐的父女,佘艳忽然感到身体不适。

佘仕友急忙带着佘艳前往医院诊治,却被医院告知孩子得了急性白血病。

当佘艳被医生宣判患上急性白血病时,她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

曾经一蹦一跳上学的日子,如今只能躺在病床上看着吊瓶出神。

她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残忍,要夺走她求学的机会。

然而,求知的渴望让佘艳舍不得放下心爱的课本。

每天放学时分,她都会背起书包,一瘸一拐地走到村口。

眼巴巴地望着归家的学生,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同学们谈笑风生从她身边走过,佘艳只能默默地站在原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化疗的过程如同一场漫长的噩梦。各种疼痛接踵而至,折磨着佘艳稚嫩的身躯。

医院的床位成了她的战场,,佘艳咬紧牙关,凭着顽强的意志力。

硬生生地挺了过来,在鬼门关前走了九个来回。

病房里,佘艳倚在床头,一字一句地给不识字的爸爸讲着童话故事。

佘仕友红着眼眶,强忍泪水,他心疼女儿受苦,却无能为力。

随着病情加重,医药费像一个无底洞,吞噬着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

佘仕友四处筹钱,低三下四地求亲戚,厚着脸皮找朋友,却收效甚微。

他看着病床上骨瘦如柴的女儿,内心几乎绝望。

佘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不忍心看父亲为了自己而憔悴。

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渐渐清晰:或许,放弃治疗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决定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太过残酷,但佘艳别无选择。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佘艳颤抖着在病历本上写下"自愿放弃治疗"几个大字。

笔尖几次悬在纸上,她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模糊了视线,佘艳心如刀绞。

可是一想到爸爸的辛劳,佘艳咬咬牙,将签名一笔一划写完。

社会爱心接力

就在这时记者傅艳从医生朋友口中得知佘艳的遭遇。

作为一名记者,傅艳想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个8岁女孩。她没有犹豫,立刻前往医院采访佘艳。

报道一经发布,佘艳的故事如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万千涟漪。

人们被这个懂事坚强的小女孩深深打动,纷纷伸出援手。

善款如雪片般飞来,短短数日,竟然募集到了70多万元。

2005年8月21日,傅艳接到了佘艳的电话,她们聊了很多。

佘艳的语气轻松而喜悦,仿佛一切烦恼都已烟消云散。

傅艳听着,心头一暖,暗自庆幸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养病了。

然而,谁曾料到,这竟成了她们最后一次通话。

第二天晚上6时50分,佘艳因颅内大出血,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傅艳赶到医院时,只见佘艳安详地躺在床上,嘴角还带着一丝微笑,似乎只是沉沉睡去。

傅艳再也抑制不住悲伤,伏在床边失声痛哭。佘艳走了,但她的爱却留了下来。

在她的遗嘱中,佘艳把剩下的54万元善款捐给了7位同样身患白血病的孩子。

这7个孩子年龄不等,最大的19岁,最小的才2岁。

他们来到佘艳的墓前,献上鲜花和泪水,感谢这个素未谋面的小天使给了他们生的希望。

佘艳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的墓园成了许多志愿者祭拜的地方。

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气球,一包包香甜可口的糖果,装点着这个小女孩长眠的地方。

佘艳的故事也唤起了更多人对白血病群体的关注。

原来,儿童白血病的发病,与住新装修的房子和父母吸烟喝酒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家长开始警醒,纷纷远离这些危险因素。

如今,医学的进步也让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类型的白血病已经可以治愈。这无疑给无数家庭带去了希望的曙光。

怀念

佘艳去世后,她的养父佘仕友从痛苦中慢慢走出来,生活也走上了正轨。

如今,佘仕友在成都一家火锅店工作,月收入1300元左右,生活已经不再拮据。

而让人感动的是,这么多年,一直有位好心人默默地资助着他。

每个月月末,佘仕友都会收到100元的汇款,附言往往是"佘艳我们想你"之类的话语。

这些年从未间断。佘仕友几次辗转寻找,都无功而返。

他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好心人的帮助,但同时也表示。

现在自己的生活已经足够了,希望好心人不要再寄钱了。

而对傅艳而言,佘艳不仅仅是一个采访对象,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这个坚强善良的小女孩,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傅艳的心灵。

自她去世后,傅艳毅然决定,投身儿童救助和公益事业。

她深知,金钱的力量是有限的,更需要的是制度的保障。

于是,傅艳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社会关注白血病儿童的困境。

号召建立互助机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佘艳的事迹,也打动了著名导演谢晋的心。

他不远千里,亲自来到佘艳生前居住的简陋农舍和她长眠的墓地。

沿着佘艳走过的路,感受这个小女孩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他暗自决定,一定要把佘艳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天使般的孩子。

谢晋用心钻研剧本,精心挑选演员,力求再现佘艳的形象。

他常常对人说,这部电影一定会成为经典,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悲惨年代里最纯洁美好的心灵。

2020年,电影《天堂的张望》上映,以佘艳的经历为原型,再现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银幕上,小女孩的笑容灿烂纯真,让观者潸然泪下。

佘艳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普通民众,也推动了政府决策。

2005年,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成都市正式设立了"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

当年,就有240万儿童因此受益,享受到了大病重疾医疗保障。

这是佘艳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礼物,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健康和笑容。

佘艳也许没有想到,她的故事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如今,佘艳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点点滴滴,依然留在人们心中。

在那些被她帮助过的孩子们心里,在那些被她感动的人们心里,佘艳从未走远。

她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关爱他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结语

佘艳身世凄惨,却依旧乐观开朗,病魔来临,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给养父添麻烦。她的所作所为都让人感到心疼。这对善良坚强的父女将永远鼓舞着我们!

参考文献:

1.红星新闻:《自己安排后事的白血病患儿故事搬上荧幕,但你不知道的成都少儿互助金15年……》2020-11-08

2.人民网:《15年前因为她 成都少儿互助金终“落地”》2020-1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