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新城镇摸索切实可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因村制宜”强村富民“串村成线”抱团发展

新华红 2025-02-14 09:26:33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本地实际,全面整合资源,摸索切实可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是仪征市新城镇强村富民的切实选择。

新城镇位于仪征市东郊,宁镇扬经济区域几何中心,处于南京、扬州两城节点之间,为江苏省级仪征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全镇面积约114.6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8个社区、2个场圃,人口约8万人(含流动人口约1.5万人),农业耕地3.3万亩。镇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立足优势,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城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大功夫,努力构建以村集体为主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兴农富农治理新路径。

基地建设形成板块集聚。积极发挥镇北部农业生产基础扎实的优势,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域,建成三茅蔬菜种植基地、官胜果园等,吸纳本村村民再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本村80多名村民实现再就业。

联建抱团初具地域特色。一是村企联建促发展,周营米厂通过与国有扬子集团合作,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送货上门一体化加工运营模式,每年为周营村创收近30万元。2021年荣获扬州市“千企连千村、共走振兴路”一等奖。二是“飞地抱团”共富裕,三茅蔬菜基地通过“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不断吸纳周边的凌桥村、丁冲村等参与合作、壮大规模。道田农业二期项目总投资1.1亿元,租用土地580亩,达产达效后可年开票销售3000万元。

品牌创新形成人文亮点。沿江村充分发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沿江村“第一书记”周维忠的名人纽带作用,依托其工作的国网供电公司团队资源结成“一对多”共建对子,重点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目前吸引了100多名农民参加季节性务工,带动杂粮种植小农户及稻米规模种植户增收30多万元。2022年“金香玉”品牌大米市场售价为5.4元每斤,是普通大米的两倍多。

直面短板,“因村制宜”破局增收瓶颈

尽管农业产业初具规模,新城镇仍面临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农文旅融合不足等挑战。为此,新城镇提出“因村制宜”发展思路,挖掘乡土资源,实行农文旅联动,贯彻“串村成线、联网成片,抱团建设、集聚发展”的发展思路,打造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乡土气息浓厚的现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片区。具体实施思路包括:

景区景点型。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以丁冲村为例,丁冲村辖有多处花木园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建于2009年的新西缘生态农业园,占地约180亩,基础条件优良,现由私人承包土地运营。可以回收该处土地,参照“飞地抱团”模式,由丁冲村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其余资金富余的村共同投资、参与分红,并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

农业休闲型。以三茅村为例,三茅村道田生态园采用订单农业与数字化管理,吸引市民线上租赁农田、体验农家乐,逐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能人赋能型。以沿江村为例,着力发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沿江村第一书记”周维忠同志的带动效应,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开发“金香玉”大米品牌,结合直播带货拓宽销路,联动农科机构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地方农产品找到新定位、新价值、新用户,放大模范效应。龙河街道积极发挥传统艺人作用,为龙河大京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大文化效应。

村企共建型。以周营村米厂为例,可依托周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镇域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议与经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由经开集团十二圩古镇公司统一采购,依托历史文化街区营销中心窗口,实行贴牌推广,融入“盐之有味”文创产品序列,面向外来客群拓宽销售,以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聚力共生,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深入推进“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新城镇全力构建乡村“共生圈”,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等协同共进,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

培育乡村振兴骨干力量。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撑力量,尤其是村干部要作为新时代农业经理人的带头力量加以培训,并从已创业的企业家、技术专家、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中进一步选人、用人,充足骨干力量。通过提供科技下乡、农技人员结对帮扶、外出学习考察等培训方式,提升带头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税收优惠、金融贷款支持等政策,帮助带头人发展产业,降低创业的风险。此外,对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不合格的将取消资格,确保带头人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推进农业园区场景化改造和提升。以三茅农业园为示范,导入文旅思维,与农业科普研学、采摘体验等有机融合,与蔬菜现场制作、加工、烹饪相结合,与周边城市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和周边中小学联手,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以及“跟着蔬菜去研学”劳动基地,实行农业园区向综合景区的转型升级。

做强农文旅融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飞地抱团”模式,构筑范围更广的伙伴关系网,形成区域资源更加齐备的“共生圈”。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以江上盐都十二圩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构建文旅信息调度中心,实时发布农产品供需信息、游客需求信息、优质村级共建项目意向信息等,构建包括农副产品采摘体验基地,上汽大众和大数据中心工业游和十二圩历史文化街区研学游在内的新城特色游览线路,与北部S353宁扬康养带和环市旅游1号公路形成互联贯通。

郭猛(作者系仪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新城镇党委书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