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来了!驱逐中国高管后尼日尔企业停摆,国内油价飙升300%不止

秘闻娱超 2025-03-27 15:20:33

“油价涨了,百姓闹了,你想起来中国的好了?”

自从前段时间尼日尔政府驱逐中石油等企业的三位高管之后,立马就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谴责”,甚至连非洲“老大哥”的发国媒体都发文嘲讽。

要知道中企为了帮助贫穷的尼日尔在沙漠中采油可是足足铺垫了22年,无数员工顶着50度的高温和许多传染病的危险工作,甚至还借了4亿美元的外债给尼日尔的这届军政府。

谁知道他们非但不领情,反而在驱逐人之后还表示:“中国人占据了所有的高薪岗位。”

然而尼日尔军政府不会想到,自己才将中国高管赶走没多久就遭到了“反噬”:短短几天之内数千人失业,油价飙升三倍不止!

理由冠冕堂皇,油价却飙升三倍

尼日尔政府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中国员工的薪资太高,与本地员工差距太大。

据官方数据,中方工程师的月薪平均达到8678美元,而本地员工的月薪仅为1200美元,差距超过6倍。

石油部长在媒体前抱怨,中企管理岗位几乎全被中国人占据本地人难以染指。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理,容易激起民意共鸣,然而事实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中方工程师的8678美元并非单纯的工资,其中包含了海外津贴、高温补贴和疾病风险补偿。

他们常年在50摄氏度的沙漠中作业,面对疟疾和脑膜炎的威胁,承担着勘探、建设和运营的核心技术工作。

而本地员工的1200美元,已经是尼日尔人均GDP(约630美元)的两倍,在当地属于高收入群体。

更重要的是,石油工业需要专业技能,本地劳动力短期内难以胜任复杂岗位,这种薪资差异本质上是技术与环境差异的体现。

军政府却将这一现实扭曲成“剥削”的罪名,显然是为了掩盖更深层次的目的——逼迫中企让步,甚至赖掉债务。

可就在中企高管撤离后,津德尔炼油厂几乎立刻停摆。

要知道,这座炼油厂是尼日尔唯一的现代化炼油设施,连接着462公里的输油管道和1950公里的贝宁输油管道,每天输送能力高达9万桶,供应全国90%的原油需求。

中企技术团队一走,生产线立刻瘫痪,管道被迫停运,燃油供应链断裂。短短几天内,尼日尔国内的柴油价格从每升0.6美元飙升到2.4美元,涨幅超过300%。

首都尼亚美的加油站外,排队加油的车辆一眼望不到头。黑市油价甚至更高,普通民众的出行和生活成本骤然上升。

交通运输受阻货物运输成本激增,工业生产也因能源短缺而停滞。出尔反尔的军政府或许以为驱逐中企能换来更多利益,却未料到自己砍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曾经的援手:中国22年的深耕

这一切的根源,还要追溯到22年前。2003年,尼日尔还是一个连像样公路都没有的穷国,东南部沙漠荒无人烟,石油完全依赖进口。

就在那时,中国石油公司带着设备和人员走进这片荒凉之地。他们顶着酷热和疾病风险,徒步勘探,最终挖出了阿加德姆油田。

为了让这块“黑金”变成现实财富,中企投入了50亿美元,建起了津德尔炼油厂、输油管道和配套设施。

这些项目彻底改变了尼日尔的面貌。阿加德姆油田和必尔玛油田的开发,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逆转为出口国。

炼油厂和管道的建成,不仅带来了外汇收入,还贡献了全国10%的GDP和12.5%的税收。

中企的付出还不止于此,他们修路架桥改善交通,建设医院提升医疗,甚至在新冠疫情期间送来第一批疫苗。

22年的深耕,让尼日尔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完整的石油产业链,数万个就业岗位也随之诞生,每个岗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的生计。

在尼日尔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伸出了援手。5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对这个贫穷国家的一次“输血”。

没有中企的技术和资金,尼日尔或许至今仍在沙漠中挣扎,谈不上什么“资源主权”。然而这份援助换来的,却不是感恩而是翻脸。

军政府的出尔反尔:借钱不还的算盘

2023年,尼日尔的政局风云突变。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原有政府,军政府接管权力。

上台之初,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80%的原油产量和90%的成品油供应都仰仗中企的运营。

为了稳住局面,军政府在2024年向中石油借款4亿美元,名义上是维持石油出口业务。这笔钱一度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经济逐渐恢复了些许生气。

然而好景不长。借钱之后,军政府的野心开始膨胀。他们不仅没有还款计划,反而将部分资金转向了与俄罗斯的合作。

2023年政变后,尼日尔与俄罗斯签署铀矿开发协议,瓦格纳集团进驻,试图挖掘全球第五大铀矿储量。军政府似乎认为,有了俄罗斯这个新靠山,他们可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于是,他们开始对中企发难,要求提高原油分成比例、替换管理岗位,甚至拿“薪资不公”做文章。

到了2025年初,驱逐令和查封账户的举动,彻底撕下了合作的遮羞布。

4亿美元的债务成了军政府翻脸的导火索。他们或许指望通过赶走中企,赖掉这笔欠款,同时让俄罗斯接盘现成的石油产业。

然而现实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俄罗斯擅长挖铀矿,却对石油工业束手无策,中企撤离后留下的空白无人能填。

这也导致当地军政府的算盘落空,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陷入混乱。

自食其果,经济与民生双双崩塌

驱逐中企的后果迅速蔓延开来。炼油厂停产不仅导致油价暴涨,还让2000多个本地家庭失去了工作。失业潮的阴影下,是一个个家庭生计的断裂。

医院失去了中企医疗队的支持,抗生素等药物供应短缺,患者的处境雪上加霜。

军政府却无暇顾及民生,他们将最后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俄罗斯军火,国库空虚到连基本运转都难以维持。

国际社会也对尼日尔投来冷眼。驱逐中企的蛮横态度,让这个国家的信誉一落千丈。法国媒体毫不留情地嘲讽,邻国则将其视为反面教材。

曾经和平共赢的投资,如今成了军政府短视政策的牺牲品,国际投资者纷纷避而远之。

更糟糕的是4亿美元债务的违约风险迫在眉睫,而他们一旦违约尼日尔将彻底失去国际融资的能力。

无路可退的窘境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军政府终于感到了压力。最新的消息显示,他们已悄悄派人联系中企,试图重新谈判。

从当初的强硬要求“涨工资”,到如今低声下气地询问“能否再借2亿”,态度转变的速度耐人寻味。

而中企的技术和资金,是尼日尔摆脱困境最后的救命稻草。没有这些支持,炼油厂和管道只能继续瘫痪,经济难以为继。

然而这场风波留下的教训不会轻易消散。22年的援助和50亿的投资,换来的是驱逐和背叛,尼日尔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短视。

如今,他们只能自食其果,承受油价暴涨、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带来的苦涩后果。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 2025-03-19 《无耻讹诈!尼日尔悍然驱逐中石油等中企高管》

直通非洲 2022-09-26 《中国助力尼日尔走上发展快车道》

0 阅读:16

秘闻娱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