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年是南明抵抗清朝形势最好的一年,这一年南明名将李定国发动桂川湘大反攻,击败了定南王孔有德,斩杀了努尔哈赤的孙子尼堪,夺回了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的大片土地,史称“李定国两蹶名王”。
此事件中的尼堪也就成了有史以来被明军斩杀级别最高的清军将领。一时之间天下震动,清廷吓破了胆,一度打算让出西南七省与南明议和。
郑成功
李定国乘胜追击,计划夺取广东,进军福建,一路打到南京,然后北伐中原。他写信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郑成功,希望郑成功能够配合自己攻打广东。因为此时的郑成功拥兵十几万,是南明中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之一。只要郑成功能够加入,东西夹击之下,广东的清军根本无法抵挡。
郑成功表示同意,并和李定国约好了出兵日期。结果等到李定国打到广东肇庆,急需郑成功的水师攻打广州来牵制清军的时候,郑成功却按兵不动了。无论李定国如何催促,郑成功就是找各种理由不出兵。这就使得清军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集中兵力攻打李定国,最后李定国兵败西逃。
肇庆与新会位置
1654年李定国再次攻打广东,他写信给郑成功千叮万嘱,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出兵相助,郑成功表示同意,保证按时出兵。
李定国为了方便郑成功的水师发挥出最大战力,这次他没有攻打内陆的肇庆,而是直扑珠江口附近的新会城。没想到这次郑成功又违背了诺言,李定国围困了新会城半年,郑成功找各种理由不派援兵。于是满清抓住机会集结起来重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再次大败,一路逃回了广西。
两次广东之战,使李定国军队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没过几年清军就攻入了云南,不久永历帝被杀,南明宣告彻底灭亡。
那么郑成功为什么两次食言,不发兵帮助李定国呢?史书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众说纷纭,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考虑一下当时南明汉人内讧的大背景,或许就能得出一些合理的解释了。
当时的南明已经烂透了,朝廷内部互相倾轧,但凡能力出众的人都会遭到排挤,比如“李定国两蹶名王”后,善于处理内政后勤事物的南明大臣孙可望,就因为嫉妒开始排挤李定国,不断给李定国使绊子。
而郑成功本身出身就有问题,他一开始就站错了队伍,即使他帮李定国打败了满清,郑成功也看不到自己会有什么好下场,大概率会遭到永历帝派系的清洗。在一个人人自私自利的朝廷大环境下,郑成功无法做到全心全意支援李定国打败满清。
郑成功与李定国拥立的南明皇帝不同
原来郑成功家族是靠拥立南明隆武帝才进入了南明权力中心的,在天下人的眼里,郑成功就是隆武帝的心腹大将,连他的名字都是隆武帝赏赐的。然而1646年隆武帝就被清军俘杀了,之后隆武帝的弟弟绍武帝在广州即位,没想到这时永历帝也在肇庆即位了,这样1646年南明就出现了两个皇帝。自古一山不容二虎,绍武帝就和永历帝为了争正统就爆发了战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清军则趁南明二帝内讧之际攻占了广州,杀了郑成功拥护的绍武帝。
绍武帝死后,永历帝自然就成了南明唯一的合法皇帝了。而李定国拥立的正是永历帝。
由于拥立的皇帝不同,所以郑成功与李定国分属南明不同的派系。读读明朝的历史就会明白,如果郑成功帮助李定国打败了清军,那么天下局势稍安之后,郑成功极有可能会像当年的于谦那样,遭到永历帝派系的清算。
于谦
比如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围攻北京,大明眼看就要倒了。一代 忠臣于谦力挽狂澜拥立明代宗朱祁钰即位,虽然拯救了大明江山。但是等到夺门之变朱祁镇夺回皇位后,于谦却是首先被清算的那一批人。不为其他,就是因为于谦站错了队伍。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郑成功自然对支援李定国一事不放在心上了。直到1659年满清集中兵力攻打云南,李定国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郑成功才终于北伐,可惜打到南京附近后中了敌将”一个月后出城投降“的缓兵之计,郑成功大败而归。
虽然受历史局限,郑成功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他后来却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并开发了宝岛,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世之功。因此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