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阿尔及利亚开始接收苏-35战斗机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既复杂又有趣的话题:苏-35作为俄罗斯的4++代战斗机,一直在乌克兰战场上表现抢眼,而中国则是唯一的购买者。那为何中国引进的苏-35战斗机,短短时间就从主力机型变成了二线装备呢?是因为苏-35的性能不够强大,还是有其他原因呢?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速度实在太迅猛了。
苏-35,真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的明星战斗机,性能那是杠杠的!这款3.5代机型在2008年首飞,2014年正式服役。它以2.25马赫的最高速度、1600公里的作战半径、无源相控阵雷达和超机动能力,曾经在空中被誉为“霸主”。2015年,中国跟俄方签下了24架苏-35的购机合同,花了约25亿美刀,满心期待能在南海巡航、对台绕岛等任务中大展拳脚。不过,现实的情况却让人有些失望。面对中国军工迅速崛起的装备,苏-35的实际战斗表现可谓一般,尤其是在和国产战机交锋的时候。在中国空军的“金头盔”比赛中,苏-35屡屡被歼-10C等国产机型压制。它在超视距空战上没有什么优势,连自家引以为傲的近距格斗能力也被国产PL-10导弹玩儿的毫无还手之力。就算是它的雪豹E型雷达和高端火控系统,在面对歼-16和歼-10的综合机载系统时,也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更让人揪心的是,苏-35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2022年7月和2023年5月,两架苏-35接连被击落,这很明显暴露了它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的脆弱。这不得不让中国对苏-35的实战能力产生更多怀疑。
那么,苏-35为何在中国的军队中迅速掉了线呢?一方面,歼-20、歼-16和歼-10C这些顶尖战机,不仅性能强劲,更是更符合中国的军事需求。中国越来越关注自主研发和制造,力图减少对进口装备的依赖。再说了,苏-35在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里,跟国产的预警机什么的整合不太顺畅,这就导致它执行任务的时候效率差了点,远不如咱们的国产战机。未来的空战可不是简单的拼场面,而是网络化、体系化的较量,苏-35融入不了中国空军的作战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它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更多时候只能用来跑跑常规巡逻的任务。
说白了,俄罗斯的航空工业现在跟咱们中国比,就显得有点儿慢半拍。尤其是在雷达、导弹技术和信息融合这些核心领域,中国已经开始走在前头了。这种差距导致苏-35在咱们这边的使用逐渐少了。自然,之前买苏-35可能是为了迅速弥补战斗力的不足,也可能是想借机掌握俄罗斯的矢量发动机技术,甚至是为了加深中俄之间的战略信任。可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款国际顶尖的非隐身战斗机在咱们中国的舞台上,慢慢变得不那么耀眼了。从某个角度来说,苏-35确实算得上是一流的非隐身战斗机。不过,由于咱们中国空军的装备更新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这货的光环也渐渐暗淡下来了。这其实也不算坏事呢。#发优质内容赚分成#
小编拿苏35跟歼10比过分了。人家双发你单发。牛吹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