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何在1941年贸然进攻苏联——二战中的战略抉择之误

北街老酒 2024-09-07 17:55:43

1941 年,纳粹德国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之际,悍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开启两线作战,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时机极不成熟,也为其日后的战败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彼时的德国,西线的英国尚未被征服,英国轰炸机对德国的空袭从未停止。

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在大西洋上与德国展开激烈的角逐,美国也在悄悄卷入战争,帮英国反潜,在大西洋设立中立保护区,配合英国封锁德国贸易线。南边地中海的局势也未得到控制,巴尔干半岛一片混乱,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上被英国打退 800 公里,而西班牙和维希法国还不愿配合德国的行动。

在这样一堆麻烦尚未处理干净的情况下,希特勒却决定向东出兵苏联,这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在一战中就败在了两线作战,二战时他们曾极力想避免这种情况。在攻打西欧时,德国先与东边的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试图稳住东线,全力解决西线问题。

然而,如今为何在时机不成熟时开战呢?这个时机的不成熟程度相当高,以至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不相信德国会在此时进攻苏联。英国的超级机密和东京间谍佐尔格都在警告斯大林,德国即将东进攻击苏联,但斯大林就是不信。难道是他被希特勒忽悠了?其实不然,苏联情报系统遍布全世界,美国造出原子弹时,美国总统还不知道,斯大林却第一个知道,由此可见,斯大林的情报能力不容置疑。

德军侦察机战前飞抵苏联领空上百次,几点几分飞来、飞了多久、做了什么,还有德军秘密向东线集结兵力、8 月 9 号下了什么命令、谁下的命令、26 号向波兰集结两个装甲师等等情况,斯大林一清二楚,可他还是不信德军即将入侵。这是因为斯大林也知道德军准备尚不充分,时机不成熟。苏联在西部有 200 多个师、近 500 万部队,一旦开战,还能在一个月之内扩大到 785 万,这是德军初始兵力的 2.5 倍还多。

斯大林不信德国敢拿着 300 万人来打,况且德国后勤也不到位,至少还得再准备半年。斯大林预测在 1942 年开打,德国陆军参谋部大致也估摸着是这个时间,所以双方都在战前紧密筹备着战争。德国这边弄了一个加强东方计划,在波兰修公路、向东线增兵,苏联则动员军队,同时吞并东欧小国,建立战争缓冲区。 但没想到苏联这边的进度快很多,趁德国进攻西欧时,迅速吞并波罗的海诸国。

1940 年中旬,德军刚刚入侵法国巴黎,苏联就开始在东欧大刀阔斧地拓展势力范围。首先瞄准的是波罗的海三国,6 月 14 号,苏联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 9 小时内解散政府并接受苏联驻军,这几乎就是让立陶宛臣服。立陶宛与当时德国的新边境接壤,希特勒担心本土有被入侵的风险,质问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这是什么意思。

莫洛托夫回电文敷衍说英法在波罗的海散布阴谋言论,企图分裂苏联和德国的合作关系,所以苏联派特使去教育他们。这理由显然站不住脚,但德国此时在东线仅有 40 个师,其余都在西线忙活,根本对付不过来,希特勒只能忍了。 苏联见德国没啥反应,动作更大了,接着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发出通牒,最终在 8 月 3 号、8 月 5 号、8 月 6 号分别宣布吞并了这三个国家。

希特勒很生气,互不侵犯条约里明明规定两国在东欧领土问题上任何扩张都必须保证先同对方商量,苏联却私自把势力扩充到德国家门口。但德国没办法,西线的英国还没解决,统帅部正忙于筹划海事行动,没时间解决苏联这事。时机不成熟,德国只能做一些外交上的拖延。于是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授意这些国家的驻德大使发电文抗议苏联,结果苏联非但不听,还把电文退回去,并在两周之内把波罗的海所有德国大使都赶走了。

不仅是波罗的海,苏联也在筹划进军罗马尼亚,这可是德国的能源心脏、核心石油来源。苏联 6 月 14 号给立陶宛发通牒,仅 4 天后,法国投降的第二天,苏联就在莫斯科召见德国大使,表示要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省,关键苏联态度还很强硬,直接告诉德国苏联准备动武了,希望德国别碍事。之前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德国明确拒绝苏联瓜分罗马尼亚,因为这是德国陆地石油的最主要来源,苏联当时也同意了,现在却突然反悔,这不是变相毁约吗?

德国没办法,毕竟西线牵制着它,跟苏联翻脸的时机不成熟,只能拖一天算一天,不给苏联回信。 可拖了还不到 10 天,6 月 26 号苏联就向罗马尼亚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第二天必须同意割让这俩省份,否则就打算入侵罗马尼亚。这意味着罗马尼亚如果选择妥协,就只丢两个省,如果不妥协,就可能丢掉整个国家。一心想保住石油供给的德国绝不允许整个罗马尼亚的沦丧,于是再次退让,向罗马尼亚屈服。

苏联如愿以偿得到这俩省。 苏联这么强势有其苦衷,苏德必有一战谁都知道,所以两方都得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战略缓冲区。苏联势力的一步步扩张,让德国在东欧的统治迅速崩塌。到 8 月底,形势相当严峻,东欧国家蠢蠢欲动,在苏德之间摇摆,再不遏制,苏联可能将手率先伸向德国。

希特勒命令 5 个装甲师、3 个摩托化师和空降部队在 9 月 1 号出兵罗马尼亚,控制油田。同时为了防止苏联再次狮子大开口,德国联合意大利联署承诺,将给予罗马尼亚剩余领土的安全保证,意思是剩下的领土苏联就别想动了。苏联不乐意,谴责德国违反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德国在东欧领土问题上没有事先跟苏联商量。

德国傻眼了,你苏联吞并波罗的海跟我商量了吗?于是两天之后,德国也谴责苏联,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给苏联发电文,指责其违反互不侵犯条约和莫斯科条约。 到 11 月份,苏德关系持续交恶,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不想打。苏联要备战,计划至少得拖到 1942 年;德国则因为还没解决西边的英国,不想两线开战。

所以这两个国家就寻思着互相让个步,在 11 月 12 号举行了一场柏林外长会谈,互相试探一波,再缓和一下关系。里宾特洛甫试探性地提出想拉苏联加入轴心国,苏德联手共同打英国,其实主要还是想暂时缓和苏德关系,拉慢一点苏联的备战进度,毕竟德国这边还没准备好,希望苏联先别急。苏联肯定一口回绝,还嘲讽说德国是为死而战,迟早要翻车。

眼看苏联在备战的路上不愿停下脚步,德国也不想拱手让掉东线的主动权。现在已经没了波罗的海和罗马尼亚,形势已经利好苏联了,再拖到 1942 年,到时候恐怕手都来不及,别说主动入侵了。所以在次月,也就是 1940 年 11 月 13 日,希特勒下定决心必须提前入侵苏联。一进入 12 月,他就开始筹划入侵,到 12 月 7 号便制定出了巴巴罗萨行动。

仅仅在一个月后的 1941 年 1 月 10 号,他就批准了巴巴罗萨行动。但碍于东欧的大雪迟迟没有融化,希特勒决定只要天气允许,就立刻讨伐苏联。 接着等待大雪融化的这段时间,希特勒先在 12 月拟定玛丽塔计划,准备一次性解决巴尔干半岛的麻烦,扫清通往苏联之路最大的障碍之一。

接着在次年的 2 月 28 号,和保加利亚签署了军队过境协定,又在 4 月 13 号除掉了不听话的南斯拉夫,随后又用两周的时间彻底消灭了希腊还有克里特岛的一小撮英国军队。至此,对苏开战的道路已经铺垫完了。希特勒最终在 4 月 30 号正式敲定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入侵苏联。

德国在战局不明朗的情况下贸然开启两线作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苏联在东欧的扩张速度超出了德国的想象,让德国感到了巨大的威胁。苏联的势力扩张不仅威胁到了德国在东欧的统治,还可能切断德国的能源供应线,这是德国无法容忍的。

另一方面,德国担心如果再拖下去,苏联会在 1942 年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届时德国将更加被动。此外,德国也希望通过进攻苏联,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以支持其战争机器的运转。 然而,德国的这一决策是极其错误的。德国在没有解决西线问题的情况下,贸然开启两线作战,使得其兵力和资源被分散,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同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德国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损失惨重。德国的这一决策也导致了其与苏联的关系彻底破裂,使得苏联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抗德国。

总之,德国在 1941 年贸然进攻苏联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策,这一决策不仅让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也加速了其失败的进程。历史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战略决策的正确性至关重要,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3 阅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