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广西北海市发生一件大事,难得见到海水上岸的奇观,可这却不是我们骆宾王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是海水上来的天文奇事。
早上6点多,北海市的滨海路和银滩被海水淹没,一时间,将许多围观的游客都从睡梦中惊醒了过来。
只见海水倒灌,许多车辆和建筑都被淹没,甚至有人以为是台风又来了,北海市区遭到海水侵袭。
于是就连睡得正香的市政府也没能幸免,在接到群众电话后,才得知到了这一不速之客。
随后相关部门很快就对这次海水倒灌事件进行了快速反应,并对其原因做出了说明。
海水倒灌。今年11月19日早上6点多,许多人正在睡觉,美美地享受着这个周末的慵懒时光,然而滨海路和银海区的居民却被一阵倒灌的海水惊醒。
当时天还没亮,于是一夜不明真相的群众下楼查看,就在几条街道上看到大片大片被海水淹没的街道,只见路面积水深度约10~20厘米。
其中最严重的三条街道:
一、滨海路
二、侨港大道
三、国贸大道
受影响最大的区域正位于滨海路附近,这里聚集着众多商家和游客,是北海的旅游与商业中心。
然而此时却满目狼藉,汽车只能艰难地行驶着,非常麻烦。
相较于汽车而言,这里的行人就更加痛苦了,因为这条路是前往银滩的大门路,所以沿途有很多人骑着共享单车。
可共享单车此刻也只能无助地仰躺在地上,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再次骑行。
但好在相关部门也及时发现了这一盛况,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受灾区域进行紧急管控和处理。
根据相关消息称,市政府方面已经派出工作人员在现场迅速开展工作,并设置了警示标志,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交通疏导。
最终于上午9时30分,经过一番忙碌的工作后,这场灾难性的漫潮终于被排泄出去,水位恢复正常。
尽管此次事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通不便利,但并没有对城市造成严重影响。
至于此次“海水倒灌”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呢?
气象部门给出的答案是:天文大潮,这次潮位为1965年以来第二高。
天文大潮。天文大潮是指由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变化导致的潮位变化,而引起潮位高低变化的原因就是引潮力,拉动潮汐的就是引潮力。
我们以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举个例子:
如果月球和太阳就在我们面前流浪汉一样不搭理你,你就随意让他们来访去留的话,那么你“家”的潮位肯定就会很高。
当他们假惺惺地过来看你家的时候,你“家”自然就会收益到一些潮位上涨,于是你心里也暗自高兴。
可当他们走后,你“家”潮位又会很快回落,所以这一涨一落的程度就叫做引潮力,有了引潮力,潮位也自然会高高低低。
这其中的计算公式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就不提及了。
不过好奇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月球引力对潮汐的影响》,相信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天文大潮又分为大小潮,我们此次发生在北海市的属于大潮,而此次高潮时期则正值11月19日。
那么这时候月球和太阳离我们的地球有多近呢?
根据专业人员分析,一般而言,太阳和月球这两个“家伙”只需要相隔360度,就可以将地球作为中心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大潮。
那么美国距离我们中国又远又近呢?
大约相隔180度,所以在我们这边,只要完美接收来自美国方向放来的月球和太阳的光芒,就能够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非常大的大潮。
何时有效防治“海水倒灌”?那么此次北海市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又有哪些原因呢?
其实主要有以下3点:
一、天文大潮
二、天气寒冷
三、南海台风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大潮是导致此次事件最直接原因。
其次就是天气寒冷:
由于天气变冷,使得空气中的冷量萃取,从而形成了强烈气压,这种强烈气压造成了明显降霜。随着降霜越来越明显,使得土壤中原有的水分降得更狠,从而形成强硬的地壳,同时也使得周边河流等水体变硬,最终使得河流中水体流出变得更慢。
最后一点就是南海的台风:
有许多人可能会问南海台风与北海南部有什么关系,毕竟相信大部分的小伙伴对气象学都只能叫个皮毛。
下面我来给你解答一下:
热带季风制造了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热带季风形成了气压差,所以在遭遇强烈冷空气时,就会产生“反抗”,大风迫使雨水集中掉落造成强降雨。
同时这些降雨还会形成强烈气压抬升上升,使得台风不断强化,而这种强烈的雨雾交融又不会扩散,会造成湿润盘踞并加速化,因此在此过程中不会保持静止,而是会随东南季风移动至北部湾再向两侧移动,从而成为早冬的一场南海台风。
随着台风的移动,偏西风夹杂大量湿气于是就吹到了北海南部,为本就寒冷的北海带来了温暖,也就是暖湿气流,使得原本寒冷天气稍稍缓解,同时还导致北方降雪减少,这样温湿双合就导致北海南部局部出现极端天气——中心区域最多所致,于是最终造成了北海南部局部诱发高潮。
此前北海南部则是薄薄的冰层,所以才防止了高潮到来时泄流过快,于是最终海水便涌入北海南部腹地,所以北海南部出现了大规模降雪,积一尺厚堵住出门路是小事了,还有各种管道输入设施等都堵住妨害生活、工业生产。
有关专家提醒道,我国有很长海岸线,是必要国土之一,海岸线要发挥作用,就要保证提升防潮能力:
一方面是建造防御影响设施如防洪墙等,另一方面则是关注高水平恢复,树木或植被可以起到防御自然影响效果,还可以吸湿降温。
但是专家并不担心,我们已经有长期预警经验,而且后续方案必定同步制定好,以便提升效率保障执行效果。
所以整个事件也没有必要害怕,实际上众多国家都是沿沿河或者岸等,而且许多国家都大量使用绿色设施进行建设,所以更应该为自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