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中专真的不容易,一代人的回忆

借古论今事 2025-04-11 15:37:41

1977年高考恢复后,直到80年代中期,中专学校一直独立存在。80年代,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参军或考学是改变命运、脱离农村的唯一途径。1982年,我成功考入了师范中专。当时,我们八个村只有三个人考上了。难度可想而知。那时,高中毕业考中专并不算特别突出,但初中毕业就能考上中专的,绝对是佼佼者。

【80年代中专真的难考吗?】

在80年代,中专的入学考试确实非常困难。以1982年为例,我们农村公社的一所普通高中,文理科共有120名学生参加考试,最终只有两人被录取,其中一人进入本科,另一人则进入中专。我是那个进入中专的学生,我的分数是383分,与本科线385分仅差两分。尽管如此,由于我是地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根据政策我本可以获得额外的10分奖励。然而,为了确保能够被录取并获得商品粮的供应,老师在征求我的意见后,我决定不使用这10分,而是选择报考省内中专。这真是命运的安排!

中专教育主要涵盖四大领域:工商财经、农林水利、医疗卫生和师范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后,各省考生按本科、专科和中专三个层次录取。80年代初,中专与大学、大专使用同一套试卷,考生根据分数选择相应学校。中专学制通常为两年,如商学院、粮食学校和师范学校等,而部分学校如卫校和农机学校则为三年,这类学校被称为大中专。大约从1984年起,中专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称为小中专,学制一般为三年,少数为四年。当时录取名额有限,尤其对农村学生而言,中专被视为跳出农村的稳妥选择,同时还能将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在那个城乡差距显著的年代,这几乎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从1963年到1980年,中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大约在2500万到3000万之间。这些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每年约有2700万小学生,但其中只有一半,也就是1400万左右能升入初中。到了初中,又有60%的学生被淘汰,最终只有大约500万学生能进入高中。在高中阶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通过高考预考,真正参加高考的不到250万人。在那个九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年代,小学升初中就是一个大关卡,能顺利通过的学生只有一半。当时,中等教育学校(中教中专)的录取难度相对较低,比省级重点中学容易一些,和市级重点中学差不多。通常,一个地级市会有1到2所市级重点中学,但不一定有省级重点中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初中生若能考上中专,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那些能进入中专的学生,个个都是学霸,在班级或年级里都是顶尖的存在。他们的中考成绩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如果选择上高中,很可能考上名牌大学,甚至清华北大。那时候,高考能进清华北大的名额,恐怕就得让给他们了。

中专分为大中专和小中专两种类型。大中专是通过高考录取的,虽然比不上大专和本科,但小中专则是中考后录取的。很多农村学生为了走捷径,会选择优先报考小中专,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当年,许多没考上小中专的学生转而读高中,后来考上了大专或本科。当时大中专的录取率仅为3%,也就是说每100个考生中只有3个能考上。那时候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或三本,难度非常大。我们那个年代,考中专比考大学还难,因为学生少,名额也少,一个初中可能只有两个名额,还不一定能考上。只有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其他的只能选择上高中。那时候的中专院校都是包分配的,履历登记表由中央组织发放,农户可以转为城市商品粮,但录取率不到5%,普通成绩的学生根本考不上。这真是改变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和分配制度,毕业生都能获得对口的工作岗位,许多人后来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或行业翘楚。然而,要考上理想的大中专院校并非易事,因为当时高校招生规模有限。以1982年为例,全国大中专院校仅招收13万余名学生,而2019年本科录取人数已达309万,其中一本院校录取114万,211工程院校录取46万,985工程院校录取15万。由此可见,1982年考上中专的难度,相当于如今考上985高校的水平。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其含金量可媲美现今排名50名之后的211高校毕业生。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优异,但并非顶尖的"学霸",准确来说,他们是一批学业表现较为突出的群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