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毛主席来到天津视察,突然想起一个人来,想要相见一面。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
也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得知李银桥过得并不好,他怒道:
“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什么样我知道!带他来见我。”
有了毛主席的帮助,李银桥总算度过了困境。
虽然李银桥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他已然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一、半年之约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47年,这一年李银桥调到了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员。
李银桥自小学习武术,幼年时期曾是武当山的一名弟子。
一番作为自然不可荒废,于是他便去参了军。
因为做事麻利、行动可靠,很快他就被安排在周总理身边工作。
周总理也发现了李银桥是一个可造之才,紧接着他便将李银桥推荐给了毛主席。
其实在周总理将李银桥调往毛主席身边之前,毛主席就对这位小战士有过印象。
1947年中央直属支队被胡宗南部追赶至黄河边,后有追兵,前有天堑,而此时毛主席迟迟没有下令强渡黄河。
偏偏这个时候又下起了暴雨,众人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毛主席思考时喜欢抽烟,所以当毛主席伸出两根手指时,众人一下就明白过来。
但是前一段时间毛主席患过肺炎,所以卫士们都没有携带烟,况且因为靠近黄河,又有些下雨,带着的烟可能也被淋湿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毛主席的马夫站出来说他有烟。
烟有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火打不着。
因为黄河岸边风实在太大。
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机灵地李银桥上前用被子挡住风,并迅速地划动火柴顺利帮毛主席点着了烟。
虽然战事吃紧,毛主席没有多余心力关心其他,但是这位眼勤手快的小战士还是给毛主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周总理也注意到这个场面,便将李银桥引荐到了毛主席身边。
起初李银桥并不“情愿”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毛主席知道后,便向他了解情况。
李银桥也是个坦率的人,他说是因为毛主席太“念旧”了。
小到衣衫砚台,大到桌椅战马,无论破损,无论老旧,毛主席统统不会轻易丢弃。
若是李银桥做了毛主席的卫士,以后就有可能常伴毛主席左右。
但李银桥内心深处是拳拳报国之志,比起在毛主席身边,他更想奔赴前线,上阵杀敌。
李银桥觉得十分愧疚,辜负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认可。
毛主席明白李银桥的顾虑所在,也十分欣赏李银桥的豪爽直言。
但他不想错失如此一位人才,便想到了一个主意。
与李银桥来了一个“半年之约”。
李银桥先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半年,半年之后若觉得不适应,可以再做选择。
如此一来,两全其美,李银桥自然乐意之至,他十分感谢毛主席的善解人意。
计划赶不上变化,李银桥本意在毛主席身边任职半载,谁曾想延续了十五年。
这并不是因为毛主席的“舍不得”,而是李银桥的主动请愿。
许多与毛主席有接触的人都会被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银桥也一样。
李银桥在毛主席身边恪尽职守,一步步从卫士做到了卫士长。
其实在这个期间李银桥也短暂的离开过,去参加了一个“培训班”。
但是经过培训之后,李银桥发现这个“培训班”的质量很是一般,远不及在毛主席身边学习收获的多。
李银桥回来之后,毛主席像是看着自家孩子出去闯荡一般,笑着对李银桥说:“还是‘家’里好吧。”
李银桥颇为惭愧的低下了头。
二、形影不离李银桥在毛主席身边可谓是与毛主席形影不离,吃穿住行无微不至。
毛主席进餐时,李银桥会陪在主席身边一同饮食,毛主席繁忙政务时,李银桥会安静地待在一旁,随时准备为主席倒茶,听候毛主席的差遣。
毛主席曾对李银桥说:“我瞒谁也瞒不了你。”
这便足以看出毛主席与李银桥的关系之深厚。
在李银桥就任期间算得上最了解毛主席的人。
据李银桥回忆,毛主席是一位十分渴望平民生活的人。
因为随着毛主席的光彩逐渐显现,平民百姓都对毛主席赞不绝口,若是与毛主席相见,这些百姓便会前赴后继地涌上前去。
所以毛主席为了减少出现拥堵现象,便很少像平民百姓一般在街头闲逛。
1958年毛主席去天津视察时,就被当场的群众所“包围”,急于恢复秩序的毛主席只能紧急撤离,留下桌上的烤鸭面面相觑。
在李银桥眼里,毛主席还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常常在战事紧迫之时,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给予战士们安心的底气。
胡宗南进攻延安之时,几十架飞机在红军驻扎地的上空耀武扬威,使得战士们略有恐慌。
在众人不知所措之时,毛主席突然发声:“客人走了吗?”
众人都摸不着头脑:“谁来了?”
毛主席便又说:“飞机呀,喧宾夺主,讨人嫌。”
众人明白过来,都笑了,之前蔓延的紧张气息也逐渐消散。
有一位卫士拿来一片掉落在窑前的弹片给毛主席看,毛主席便操着一口湖南口音说:“不错,可以打两把菜刀。”
众人又是会心一笑。
李银桥说,在那样紧张的氛围里,毛主席游刃有余的化解着众人的紧张情绪,鼓舞了战士的士气,十分令人佩服。
平时毛主席也会开着玩笑提醒李银桥。
在一次游长江时,毛主席与李银桥都换好了游泳裤。
李银桥正准备下河,发现毛主席正在看他。
李银桥刚要开口,毛主席便说:“银桥啊,在发展下去,你就要比我伟大了。”
李银桥一头雾水,毛主席走到李银桥面前,拍了拍他日渐隆起的肚子。
李银桥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主席叫他注意身体健康,反应过来的他有些苦笑不得。
毛主席的幽默从来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毛主席的幽默背后往往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毛主席从来也是严于律己、严于律家人的。
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读大学时开始住校,当时恰逢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食物都很紧缺,所以被要求独立的李讷常常食不果腹。
李银桥看着小姑娘日渐消瘦,于心不忍,便偷偷给李讷送饼干吃。
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之后,毛主席颇为生气,毛主席认为干部子女必须具有高度的自理能力,不能搞特殊化。
15年,李银桥就是这样在毛主席左右,潜移默化地受到毛主席品性的影响。
这使得在李银桥调离毛主席身边从事工作时颇有大局观。
三、“夹着尾巴做人”1962年4月,毛主席为了李银桥的前途与未来考虑,决定放李银桥自己去发展。
临行之前毛主席苦口婆心,他叮嘱李银桥到地方之上不得耀武扬威,要谦虚,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常来探望他,他若是去世了,希望李银桥能每年都去坟头看看他……
毕竟十五年,两人早就处成了亲人,毛主席怎么可能舍得?
李银桥同样不忍分离,但是还有他的使命在。
之后李银桥便来到了天津市公安局就任。
在工作期间,李银桥从来不曾忘记毛主席的教诲,在基层中积累积累经验,不挑活、踏实干。
1964年,李银桥夫妇来到北京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得知他们家乡深陷水患之困,立即包了1000元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并叮嘱李银桥时常汇报他们家乡的情况。
李银桥也不辱使命,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系统的材料,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详细地向毛主席进行汇报。
李银桥时刻检查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是从毛主席身边出来的人,绝不能给毛主席丢脸。
然而,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得李银桥身体日渐衰弱,不能够支撑李银桥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他只能提前退休。
但是退休之后的李银桥也并不懈怠,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愿望,他希望让全国上下都能够真正认识毛主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更加深入的走进毛主席。
于是,他拖着每况愈下的身体拿起笔来开始写作。
《走上神坛的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等等,在李银桥的笔下,毛主席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人们对毛主席的了解更加深刻。
2009年,李银桥实现了他最后的一个愿望,他又可以去陪伴毛主席了。
李银桥的老伴总会被问起,李银桥走后,给她留下了什么。
每当这个时候她总会说:“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过这不是老李留下的,这是毛主席留下的。”
无论何时我们总会被革命友谊所震撼,先辈们总会穷极一生去捍卫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即使曾经他们路遇坎坷。
但是先辈们总不会放弃,如毛主席和李银桥这般。
艰苦奋斗,希望我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