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12):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做,哪还有什么艾滋病恐惧症

恐艾干预心理 2024-06-13 18:27:21

各位恐艾的朋友大家好,恐艾干预心理如何走出恐艾症系列文章又逐步恢复了,今天想和恐友们谈一下如何尽可能避免二次受到艾滋病信息刺激,导致心理出现创伤。其实在零八年零九年,我们做艾滋病恐惧心理干预的时候,恐友们比现在少许多,那时大家并不能像现在一样,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在网上搜索,无法控制。那时需要检索资料,收集信息,得用一台电脑,手提电脑在当时并不普及,无线网络也仅仅少量地方才有,无形之中导致恐艾的强迫行为需要多个步骤,无法随时私密的上网,抑制了大家习惯性搜索行为。

在当时,很多对身体有过度关注,甚至担心某种传染疾病的人群都会去自己信任的医疗机构,进行感染风险的咨询评估,如果极个别恐友因为刺激到了心理,出现创伤,形成了反复确认的思维,缺乏安全感。在医生花了时间和精力详细了解这位咨询者,并确定没有感染风险,建议他去找一个具备精神分析能力的心理专家时,大部分人都会谨遵医嘱。

恐艾培训交流最多的是网络消极影响

在还没有因长期滞留于网络,心理受到更大刺激以前就解决了恐艾的矛盾,那时候恐艾人群普遍脱离艾滋病恐惧会更快一些。所以如果恐友们真心想更快脱离恐艾的深渊,尽可能少受一些网络刺激,和咨询老师或志愿者彼此真诚,培养足够的安全感和熟悉程度,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型,掌握针对自己个人最适合的脱恐方法,是任何一位恐友彻底脱恐的常规基础。

现在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网络很快满足恐艾人群对目标知识的渴求,坏处是人云亦云或杜撰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判断和筛选能力,我们很容易被习惯性思维和防御模式牵着鼻子走,不是真正研究某个艾滋病小领域的专家,都不一定能够客观辩证的判断分析。很多恐友总是觉得自己很敏感,希望自己通过反复搜索,掌握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知识,自己肯定能好的比别人快。但是在我们多年针对恐艾人群的研究上来看,事实恰恰是相反的,和很多科学研究一样,在网络上吸收知识多少和恐惧程度大小是呈现“倒U型关系”的,即辩证适当有度的掌握防艾体系,对恐友的身心恢复最友好。没有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基础知识为零和艾滋病专业知识技能远远超过了普通艾防人员,开始研究病毒微观层面,都并不可取。

心理培训都是面对面交流好于网聊

部分恐友为了获得安全感,采用对抗压制模型。常常把自己当万里挑一的异人,特立独行将自己置身于唯一和差异的个案中,不考虑科学风险评估的前置因素,反而在了解艾滋病的传播越多,越容易陷入假设论证的思维沼泽里,难以自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恐友明明自己懂的很多,也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安慰其他恐友,并保证对方没问题,但却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原因。俗话说超越自我很难,人要跳出自我的主观臆断和思维盲区,说服自己并不是靠豪言壮语,而是需要靠第三方介入精神分析等多种心理常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大家接受心理干预,就等于是心理有了疾病。在心理受到刺激,产生不适应和困惑,单靠自己没有办法调整过来时,一对一介入式恐艾干预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脱恐的核心并不是反复保证绝对没事

咱们恐艾人群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大不相同,对艾滋病和心理应激的理解程度也各有不同,这也造成了恐艾干预实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是个体化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进行恐艾干预初期,务必要求恐友一定要花时间详细陈述自己是否存着既往恐艾史,恐艾应激原因,行为认知和脱恐目标。提供评估和咨询的老师越了解恐友是哪一种特质的人群,才能更客观分析恐友。另外,恐友对咨询的医生老师越熟悉越了解,就会获得更多的安全信号。就像当场亲眼所见产生的积极脱恐意义,肯定是好于网络语音沟通,视频或电话的效果肯定好于枯燥简单的文字交流。毕竟,大部分恐友在恐艾应激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强迫式完美思维,就喜欢各种假设万一,怀疑咨询老师是否是本人,是否专业,是否对其负责。只有内心达到真正的熟悉了解和信服,那么恐艾就好了一半。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