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出席了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分厂的建成典礼,仪式上,“瞌睡乔”发表了一连串长篇大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拜登眼里,这座能提供1600个工作岗位,投资高达400亿美元,月产量达到2万片的超级工厂,标志着“美国制造”的回归。
实际上,台积电在美建厂,无非是美国对华科技战的一部分,在中美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美国政府的高官们已经全部蜕变成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而台湾当局为了讨好美国,不惜将自己的支柱企业当成筹码,无视实际情况,强制让其在美国建厂,试图让台积电变成美积电。
那么,台积电能否成为美国制约中国半导体科技发展的桥头堡,美国制造业真的能像拜登所讲的那般“王者归来”?中方又要如何突破他国的封锁,从“卡脖子”的状态中全面反击呢?
拜登
一 台积电赴美建厂始末
1985年,在美国公司工作多年的张忠谋接受了台湾当局的邀请,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职位,出任台当局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开始对台湾半导体产业进行布局。
两年后,张忠谋在台湾当局的支持下创立了台积电,开始进行半导体配件的研发和生产。
彼时在国际半岛体产业中,美国的ibm占据着主导地位,台积电在几大巨头的夹击下只能勉强分到一点蛋糕。
面对严酷的商业竞争,张忠谋决定利用台湾地区的优势:廉价且合格的劳动力和良好的工业基础,放弃自研,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半导体配件的代工上。
张忠谋
张忠谋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台积电凭借自身的优势,很快就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台积电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制造商。
从市场地位看,2019年台积电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2%,较第二名三星高出三倍之多;总营收为346,3亿美元,净利率为32.3%。
它为全球499个客户提供272种制程技术,生产10761种产品,包揽全球将近9成的5g芯片订单。
除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外,台积电的代工技术也处在世界前列。其计划在2024年实现2nm芯片的量产。
而作为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和三星仍停留在10nm的量产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台积电在技术上领先全球第二梯队整整一个维度。
台积电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规模如此庞大的台积电,自然招来了各方势力的觊觎。
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一落千丈,反全球化的浪潮愈来愈高,为了维护政治成果,打压中国经济发展,特朗普打响了对华贸易战的第一枪。
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战略政策围绕民粹主义展开,身为保守主义的拥趸,特朗普主张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为广大底层白人男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除此之外,美国军方的高端芯片绝大多数集中于台湾生产,地区局势的不稳定让美国的不安全感逐步上升。
早在两年前,美国官方就向台积电提议,要求他们将生产f-35战斗机芯片的生产车间搬到美国。
此举不难看出,美国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同时,还要给中国制造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台积电成了双方博弈的工具!
而台积电虽然是业界翘楚,但在美国面前却无还手之力!挣扎无效之后,自然成为了美国棋盘上的棋子。
不过台积电的创办人张忠谋有着出众的政治嗅觉,他一直试图保持企业中立性,然而在地区局势面前,再庞大的公司也不过是被裹挟的一员。
台积电
2019年,张忠谋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表示自己对台积电未来的忧虑,当世界不安静的时候,台积电将变成一个地缘策略家的必争之地。
就在张忠谋释放危机信号后不久,台湾民进党当局就和美国政府联手,共同向台积电施压。
众所周知,自从蔡英文上台后,这位台独大拿为了所谓的政治利益,唯美国马首是瞻,不断向美国当局靠拢,实现所谓的“台独”。
在蔡英文眼里,台积电无疑是她争取“台独”的神兵利器,毕竟在这个科技竞争加剧的时代,手里有这样一个香饽饽,那肯定是要好好利用了。
蔡英文整个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当成“护台神山”,以增加获得美国“安全庇护”的筹码,并将科技产业和政治牢牢捆绑,炮制出所谓的“民主芯片”概念。
在蔡英文当局的“卖台求荣”骚操作下,台积电被迫踏上了“出洋”之旅,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那么台积电在美国有未来吗?
二 台积电在美的未来
首先要明确一个结论,台积电赴美开厂并不符合台积电方的利益,所面对的问题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台湾地区在晶圆代工上有巨大的优势,当地的高校和技术学校每年都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这些人都有极大的意愿加入到芯片制造行业中。
而与之相对的是,美国自从建立美元霸权以来,金融成为了一块怎么分也分不完的大蛋糕,大部分学生将人生的理想寄托在金融业上,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成为他们毕生的理想。
这就导致了美国传统制造业的衰落,譬如曾经无比繁华的底特律,如今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破产之城。
底特律
虽然美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人才,但是制造业的衰弱使得美国教育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基层工人和工程师。
这就导致美方空有研发能力,但必须依赖外国工厂进行代加工,即便是在美国开设工厂,也无法在短期内培训出大量合格工人。
其次台积电在美工厂发展需要高昂的成本。首先就是在工人的选择上,受制于美国联邦的种族政策。
台积电无法根据业务能力优劣的标准来招募员工,必须要按照种群的比例,否则就要被扣上一个种族歧视的帽子。
在这种招募方式和高额工资的加持下,台积电在美的用人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实际上,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还可以接受,真正让台积电头疼的是美国当地高昂的原材料价格。
台积电的亚利桑那分厂一旦投产,那么每生产一单位的半导体配件,台积电要付出超过台湾本地工厂50%的成本。
再加上新厂开工,产能必然达不到拉满的状态,很有可能会导致入不敷出,需要台湾总部来为其输血。
最后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美国本土缺少半导体产业的配套设施。而台湾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如果台积电美国分厂要在当地立足,并达成自产自销的盈利目的,除了要克服以上问题之外,还需要尽快搭建完整的配套设施!
尽管台积电在美设厂的弊端如此之多,但在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双重的政治施压下,台积电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甚至要摆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张忠谋甚至公开表示台积电要全力以赴地在美国设厂。
很明显,不当的国际竞争和政治以及完全侵蚀了这个台积电,美国正视图一步步将台积电变成“美积电”。
一旦台积电美国化,将会给台湾半导体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芯片产业之所以能在过去数十年内飞速发展,正是沾了高度全球化的光,各国各地区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科技壁垒,各国之间的通力协作,才有了如今辉煌的半导体行业。
然而如今美国为了维系自己的霸权,不惜在这个全人类未来发展的产业领域上“筑墙”,动用政治力量和人为手段。
强行推动产业脱钩,要求台湾在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选边站,明显悖逆了半导体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全球化环境。
要知道当下世界各国,有能力研发和进行芯片的生产的只有美国、中国大陆、日、韩、欧洲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
除了台湾之外,其余地区都将芯片产业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而台湾却将这一重要企业拱手交给了美国。
可以看出台湾当局为了讨好美国,已经准备撕掉自己的最后一张脸皮,而这无疑会导致台湾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向下滑。
同时,赴美建厂还会削弱台湾半导体供应链,这40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后,许多台湾地区的半导体配套企业纷纷前往美国。
和企业流失一起带来的是台湾地区的人才流失,美国为了尽快让台湾半导体产业走上正轨并投产。
打出了高薪水和“绿卡”牌,吸引了大量台湾工程师赴美定居,据称有500名台积电工程师已经举家前往美国。
企业和人才的流失,最终会导致台湾半导体行业衰落以及大量的财政收入流失,而美方也不可能通过这一个厂的迁徙就达成一蹴而就的效果,快速建成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究竟谁才是赢家呢?
三 我国芯片的现状
台积电在大陆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中选择“站队美国”,对中国大陆的企业断供,其中就包括台积电第二大客户华为。
如今国内的5g、电动车等新技术处在世界研发中的第一梯队,但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半导体芯片。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卡脖子”和台积电的断供,中国企业需要突破技术壁垒,从而保证其他产业的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的半导产品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中低端领域,国产芯片的半导体产能也主要集中在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技术勉强处在国际的第二梯队中。
如此大的技术差距,导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半导体产品,根据海关总署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程度只有20%。
仅在2021年进口额就达到了4325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国产半导体行业依旧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为了尽快突破美国和西方对华的技术壁垒,以中芯集团和长江存储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始了技术攻坚。
如今,中国正在以每年100条生产线的速度建设芯片制造工厂,而受美国制裁和芯片法案的影响,中国的芯片厂建造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但是并没有就此停滞。
同时,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也在不断提升,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已经突破了15%,这些都在向世界第一梯队的企业进行靠拢。
而关于中国芯片的前景,从当下的存储市场中可见一般,在前几年,pc平台上的内存条和存储硬盘堪比金条,价格飞涨的速度令人咂舌。
而在长江存储入场后,攻克了美国设置的壁垒,长江出品的内存条和硬盘的价格远远低于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虽然在稳定层面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少玩机客已经尝到了低价格的好处。
如今的中国,早已摒弃了改革开放之初“造不如买”的思想。目前上海微电子自研的光刻机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又机会全面实现国产化。
而在多重曝光技术的加持下,我国也能够实现14nm芯片的量产。同时美国进一步打压还提升我国其他配套产业的自产能力。
原本在应用材料市场上,美国和日本共同占领了中国98%的市场,而如今中电科集团所制造的设备已经夺回了70%的国内市场,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
正所谓压力越大,反弹越大,想必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会在西方的打压之下绝地反击,在这个科技为王的时代拿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即便外购的道路被西方完全堵死,中国的芯片行业也绝不会因此而走上绝路,迎接中国芯片人的,终将是风雨之后的彩虹,荆棘之后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