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一直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到了现在,人们对禅让制产生各种争议。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争议,就是因为大家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并不了解,只是看到禅让制就凭空猜测、望文生义,以为是禅让制主动将帝位传给有能力的人。
要了解禅让制,就要首先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上古时期一场大战奠定了夏朝的社会格局,这场大战就是传说中的祝融战共工。为了打败共工氏,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结成联盟,盟主就是帝。黄帝的玄孙高辛氏在与共工氏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继黄帝、颛顼之后的第三位帝君。
为了巩固这个联盟,帝喾通过政治联姻,把众多的氏族部落融合成为一个大家族,在促进群族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帝喾在《山海经》中又称为帝俊,而且他的信息特别丰富,但基本上都是他子孙后代的信息,由此可见的的妻子非常多,当时这些氏族部落比较出色的女子都成为了他的妃嫔。
帝俊的子女名义上是兄弟姐妹,实际上他们各自代表身后的势力。要维持家族成员的和睦,就需要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要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众多的氏族部落就能和睦相处,天下就得以安宁,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所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身后家族的利益着想,帝俊的儿子都会竭尽全力去争夺帝位的继承权。然而,帝位只有一个,帝俊无论将权力交到哪一个儿子手中,都会招致其他儿子的不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家族破裂。因此,要想继承帝位,只能靠各自的能力,禅让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尧舜时期的禅让制,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权力交接,让有能力的人上位,却不知道帝尧的上位就充满了血腥。帝喾去世后,继承帝位的是挚,帝挚被废后才到帝尧,《竹书纪年》就有记载:“帝子挚立,九年而废。”
帝挚为何会被废?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都没有说清楚,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也找不到原因,但在民间流传着后羿射日的传说。
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基本上来息《山海经》,然而,《山海经》的“日”并非都是指天上的太阳,更多时候是指帝君的儿子,《大荒南经》就有这样的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现在大家一听到后羿,都以为是某个人的名字。其实,“后”在古代是掌权的意思,“羿”是指那些擅长射箭的人,后羿就是专门训练、管理弓箭手的军事机构,相当于后来的的大将军。帝俊给擅长射箭的后羿配备弓箭,就是为了震慑那些不太安分的势力,尤其是那些觊觎帝位的人。
后羿作为普通人,不可能将天上的太阳射下来,结合《海内经》的相关记载,后羿所射之“日”其实就是羲和的儿子。“羲”就是指伏羲氏,“和”是加起来的意思,伏羲氏众多部落或者家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利益集团,这就是羲和。为了获取更最大利益,家族中出色的女子嫁给帝俊。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有人能够记清这些女子的名字了,故称其为羲和。
后羿射杀羲和的儿子,让人不禁想起汉代初期的周勃安邦。刘邦去世后吕党专权,周勃联合陈平诛杀吕党,然后立刘恒为帝,就是广为后熟悉的汉文帝。他们之所以立刘恒为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戚势力较弱,便于控制。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帝挚被废的具体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将他的情况与《海内经》羲和的相关记载相结合,便可以断定他就是十日中的一员。十日被射下了九日,他的势力就被彻底剪除了,帝尧才得以上位。
帝尧在位的时间长达七十年,禅位后还活了三十年,加起来就是一百年了。古往今来,能够活到一百岁的人少之又少,由此可以断定帝尧即位时的年纪很小,一个小孩能有多大能力呢?
由此看来,将尧推上帝位的人并非考虑他的能力,他们的想法与周勃、陈平立刘恒为帝时的想法是相通的。没有背景、势单力弱的人更容易被操纵,从而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历史上,帝尧很有作为,这样的结果恐怕当初谁也想不到。帝尧在位的时间长达七十年,只需要一天天熬下去,将操纵自己的权臣一个个熬死,等到自己掌握实权后就可能施展作为。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帝尧退位十二年后初治兵,也就是涉足兵权。在新老后羿更替之时,通过威逼利诱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后羿是帝喾时期创建的军事机构,此外还有后稷,主管土地使用以及农业生产。这两个权力机构创建于帝喾时期,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分别属于太昊、少昊两大势力,这样的安排明显是出于均衡处理。
后羿射日后,羲和失势,多出一块大蛋糕。帝尧上位后,又出现两个权力机构:简狄的儿子契成为司徒,专门管理人口,鲧为司空;管理工程建设。司徒、司空的“司”与后羿、后稷的“后”都是掌权的意思,夏商周的历史就是这四股势力的反复较量,帝尧的禅位便是较量的开始。
在后羿、后稷、鲧、契这四股势力中,后羿是炎帝的后裔,是专门维持秩序的,没有资格争夺帝位,而后稷和契是主动放弃继承帝位的,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讲述。
最后剩下来的只有鲧,当然也包括帝帝尧的儿子朱丹。然而鲧和朱丹都未能登上帝位,帝尧在权谋斗争中浸淫七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在帝尧看来,儿子朱丹跟他自己相比就差得太远了,肯定不是这些权臣的对手,稍有不慎真有可能重现后羿射日的悲剧。
至于鲧,出于地域因素考虑,后羿和契这两大势力都偏向认为,鲧与后稷走得太近了,由鲧继承帝位有损自身利益,于是便推举舜。舜是颛顼的后裔,血缘上属于少昊一脉,地域上又处在太昊势力范围,而且他的身后没有什么背景势力。选择这样一个人来继承帝位,这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大家对尧禅位于舜的了解,基本上来自《尚书·尧典》的记载,但《尚书》的记载采用春秋笔法,大家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什么是春秋笔法?简单地说就是文字简炼、文笔隐晦曲折,比如在《尧典》就记载帝尧与四岳争论帝位,在以后的王朝中不敢想象。大臣敢强逼皇帝退位,就会有被杀头的风险。
帝尧在朝堂上争论帝位,肯定是受到君臣逼宫,只是《尧典》将难堪的场面以及难听的话都省略了,看看帝尧怎么说:“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大意是说,你们这些老家伙,不要在这里争啦!我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七十年,你们说,谁想坐上这个位置?
四岳只好纷纷推辞:本人才德浅薄,不敢坐这个位置。不过,他们早就相好应对策略,推荐由舜来继承帝位。舜是冀州人,若从地域上看处在太昊势力范围,而血缘上则属于少昊一脉。少昊即昌意,昌意之子为颛顼,然后依次为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到舜已经有七代了。穷蝉之后,舜的祖祖辈辈都是卑微的平民,身后没有什么背景势力。
四岳选择这样一个人来继承帝位,这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尧虽然同意由舜来继承帝位,却不想轻易放权,能够挨一天就算一天,提出要对舜进行考核,考了一次又一次,一拖就是三年。
如何进行考核?《舜典》就有记载:“慎微五典,五典克众;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按照一般说法,这里的五典是处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关系。从众多古籍记载便可以得知,舜的父亲瞽叟凶顽,母亲愚昧,弟弟象狂傲,他们都想将舜杀死。如《史记·五帝本纪》就有这样的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的家人处心积虑想要害死舜,会不会受到某种势力的指使甚至威胁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舜对他家人稍有不敬重,这条考核就没法通过。
考核的内容还有“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就是协调各级官员,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对于身后没有什么势力的舜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挑战。接下来还有“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就是在各种场合接待宾客,当然也包括打官司、催债的债主,甚至还有敌国的使臣。
以上这些都是为君者应该具备的技巧,而最后这项考核就有些离谱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就是将别人扔到荒山野岭,让其自生自灭,类似于特种兵的野外生存考核,不仅是要面对暴风烈雨,随时都有可能遭遇豺狼虎豹毒蛇恶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一个普通人根本没有存活的可能,特种兵能够生存是因为之前有针对性进行严酷的训练。舜作为普通人,之前肯定没有见过这种场面。
这哪里是什么考核?分明是要置人于死地!毕竟这个位置不是人人都能够坐上去的,任何人企图染指帝位都要做好付出生命的准备。从考核的内容来看,加上舜的家人个个都想害死他,我们有理由认为,帝尧肯定有过想弄死舜的念头,只是各方势力都在盯着,不敢明目张胆而已,于是便用野外生存作为考核,让他知难而退。
舜心里也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外人帮助,自己肯定过不了这一关,稍有不慎就将小命交待了。但是也知道,既然有人要将他推上帝位,就不至于轻易就让他丧命。
这叫审时度势!
在生死关头如何做出抉择就需要有勇气和魄力。
令人意外的是,舜居然答应了,而且还能够通过考核。帝尧依然不甘心罢休,将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就是想通过裙带血缘关系来把控朝政。帝尧在位都有七十年了,他的年龄应该有八十多吧?居然还有两个女儿还未出嫁。他都成了老头,还有人将美女往他怀里塞,肯定是有重大的利益需求。
据传舜即位后曾经将尧囚禁,肯定是尧违规在先。当然,舜作出怎样的决定,也不是算作是他一个人的决定,如果不是各方势力的推动,他根本坐不上这个位置。这个庞大的帝国就象一家大公司,舜就象公司的总经理,背后还有几个大股东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