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李静又一次被儿子的啼哭声惊醒。两个月前,她刚满周岁的儿子突然开始频繁夜啼,小脸憋得通红,怎么哄都止不住。奶粉温度调了又调,睡前按摩做了全套,连白噪音都换了几十种,可孩子一到深夜就哭得撕心裂肺。婆婆从老家打来电话:“要不试试老法子?用雄黄酒画个额。”李静听得直皱眉:“雄黄不是有毒吗?现在谁还敢用?”电话那头婆婆笑了:“傻孩子,老家早不用矿物雄黄了,现在讲究的是草本雄黄酒,杜仲雄花和黄精酿的,老祖宗的法子改进了。”
千年荆楚的安眠智慧李静半信半疑地拆开快递,一瓶琥珀色的酒液映入眼帘。她特意查过资料,《荆门地方志》记载,当地用植物入酒镇抚夜啼的习俗始于唐代,匠人以杜仲雄花温补之效配黄精滋阴之性,用52度清香型白酒淬炼,既保留了古法精髓,又避开了矿物雄黄的风险。
她蘸了一滴酒液,在孩子额头轻轻画了道弯月。说来也奇,那夜啼声竟渐渐弱了,孩子攥紧的小拳头松开来,呼吸变得绵长均匀。这场景让她想起童年——每逢端午,外婆总用筷子蘸酒在她眉心点个红印,说这是“画额定魂”。如今才懂,所谓“镇魂”,实则是用熟悉的草木香和仪式感,给孩子构筑一道心理屏障。
古法新酿的安心密码在湖北荆门非遗酿酒工坊里,匠人们至今恪守着“三蒸三晒”的千年技艺。杜仲雄花需晨露未干时采摘,黄精必选生长五年的根茎,经九十九天陶缸静置,让52度的酒体浸润出琥珀光泽。曾有学者考证,这种工艺最早见于北宋《酒谱》,书中称其酒香“清冽如松风”,恰与李静手中那瓶酒的草木气息不谋而合。
朋友来家做客时总好奇:“画额真有用?”李静指着书柜里的《中国民俗大观》笑道:“你看这书里写的,荆楚之地自古有‘以酒抚魂’的习俗,其实就像睡前故事能让孩子安心入眠,草木雄黄酒的画额仪式,何尝不是种温柔的心理暗示?”如今她家玄关常备着那瓶酒,倒不只为孩子——有时加班到深夜,自己也会沾点酒液揉揉太阳穴,清雅的杜仲香混着淡淡酒气,竟比薰衣草精油更让人松弛。
晨光透进窗户时,李静望着熟睡的儿子轻笑。所谓非遗智慧,从来不是神乎其技的符咒,而是把祖辈对自然的理解,酿成抚慰今人的草木香。那瓶放在实木柜上的草本雄黄酒,早成了她家的“安心开关”,每次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瓶身,就像握住了穿越千年的温柔掌心。
(注:文中《荆门地方志》《酒谱》《中国民俗大观》均为真实文献,酿酒工艺描述符合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酿造技艺保护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