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变老了!摆摊老人将网购菜充当自家菜高价售卖,网友爆料避坑

不可史疑 2024-12-21 15:42:50

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们看到街边货天桥等地方,有老人在寒风中卖小商品的时候,都会生出“恻隐之心”,忍不住想要照顾他们的生意。

尤其是哪些大早上在菜市场周围卖自家菜的老人,特别让人们同情。

但近日,安徽一网友曝光的一则视频,彻底“撕破”老人卖所谓自家菜的真面目。

用网购菜充当自家菜,然后高价卖出去,这种欺骗的行为实在是可恨!

好心机!将网购菜伪装成自家菜

早晨的农贸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能看到几处吸引目光的小摊位。

摊主大多是头发花白、面容和蔼的老人,摆放着带着泥土的青菜、泛着光泽的番茄以及标榜“纯天然”的鸡蛋。

小小的摊位上,一块手写的木牌赫然写着“自家种植,无农药,绿色环保”,让人看了不禁心生信任。

这种“田间直采”的氛围轻而易举地打动了来往的顾客,谁不愿意支持一下这些靠双手劳作的老人呢?

他们年纪大了,却还辛苦地种菜、卖菜,简直就是勤劳榜样,然而,真相往往没有表面那么单纯。

一段近期在网上疯传的视频无意间戳穿了这个“勤劳”的假象。

视频中,一位年迈的摊贩正坐在摊位后,可能是觉得菜品比较少,于是便熟练的将手放到身后。

一个不注意,她便拿出了一盒被塑料盒包装完好的小番茄,趁着人们不注意,迅速的将小番茄倒入“自家蔬菜”里面。

盒子上的快递标签还未完全撕掉,上面清楚地印着网购平台的标志,这一操作引得围观者哗然,这些号称“自家种植”的蔬菜竟然直接来自网购渠道。

这样的例子绝非个案,一些摊贩甚至会把网购回来的蔬菜撒上一层泥土,增加“农家气息”。

装蔬菜的袋子也特意选择看起来破旧的布袋或竹篮,好像是从田间直接提出来的,不少消费者带着对“农家直供”的期待购买这些蔬菜,殊不知,它们的真正产地可能是超市的冷藏柜。

为什么这些伪装如此成功?答案在于老人塑造的形象和消费者的心理,大多数人对老人都有天然的信任,尤其是那些衣着朴素、看起来生活艰难的老人。

老人们在摊位前忙碌的身影,会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清晨起早贪黑劳作的画面,甚至,有些消费者明知道可能存在猫腻,也不愿意追究,认为这是“帮补”老人的方式。

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些“农家特产”在一夜之间从普通商品摇身变成高价货,利润翻倍,而消费者却毫无察觉。

当这些伪装被层层揭开,留给消费者的是什么?那些原本以为买到了健康、安全食材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对街边摊位的信任?

知情网友道出内幕

路边摊的“自家菜”骗局被揭穿后,网络上迅速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起初,许多人对这些老人抱有同情,认为他们出于生活所迫,无奈之下才采取这样的方式谋生,然而,随着更多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善意与同情逐渐被愤怒与反思取代。

据网友爆料,一些摊贩特意去菜市场挑选品相较差的蔬菜,这些蔬菜或因为颜色不均、叶片枯萎,未能成为超市的“优等生”,以极低的价格被甩卖。

而这些摊贩正是利用了它们的“缺陷”,重新装袋后高价卖出,他们声称这些蔬菜虽然“卖相不好”,却是天然无污染、无农药的“自家菜”。

消费者往往出于信任和怜悯,毫不犹豫地掏钱,却不知道这些菜的来源和质量与超市并无二致。

当事实被揭露后,有人开始发问:“到底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一些早已识破骗局的人说,“但凡是小摊上菜品超过三种的,根本不可能是自家中的”,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农村的菜地就那么大,怎么可能有地方种这么多中蔬菜。

更离谱的是,除了蔬菜骗局之外,还有不少老人用“土鸡蛋”来欺骗消费者。

现如今,人们对“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有着疯狂的追求,而一些老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会专门去专门的店里挑选一些有“鸡屎”等看起来不干净的鸡蛋,并将其一袋一袋分开。

之后,用自己的三轮车拉倒菜市场门口来卖,老人、带有鸡屎的鸡蛋、牌子上写着的“土鸡蛋”......这一切都会轻易让消费者信服,最终变成花高价买最普通鸡蛋的“大冤种!”

对于老人这种欺骗的行为,一位网友形容得贴切:“老人们并不是在卖菜,而是在卖自己的年纪和质朴形象。”

就像“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敲诈”一样,这种事情发生了多了后,即便真是自家种的菜,人们也不会轻易再相信。

除了蔬菜和鸡蛋的事情外,官方也报道了不少“坏人变老了”的案例,让人越看越生气。

不要被“坏人变老了”的老人给欺骗了!

街头小摊贩给人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尤其是那些年迈的老人,摆着看似朴实无华的瓜果蔬菜,让人感到质朴和信任。

然而,这些摊位中隐藏的猫腻却让不少消费者叫苦不迭,而“烂瓜陷阱”便是其中之一。

河南一位学生在回家途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摆摊卖西瓜,老人看上去衣着简朴,满脸皱纹透着岁月的风霜。

他一再拍胸脯承诺,这些西瓜“包甜包熟”,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还主动挑选了几个“看着最好”的西瓜装车。

学生感叹老人不易,没多犹豫就买了五个西瓜回去。

然而,等他兴冲冲回到家切开西瓜后才发现,所有的瓜不是生瓜蛋子,就是已经腐烂变质,想去找老人理论,却发现老人早已消失无踪。

类似的情节屡见不鲜,而且消费者尝试维权时,往往会陷入一种微妙的困境。

一方面,摊主会以年迈体弱作为借口,甚至有人直接以“我就是这样,你爱要不要”回避责任;另一方面,旁观者和路人出于对老年人的天然同情,很容易将试图维权的消费者视作“不近人情”。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骗局,我们该如何既保护自己的权益,又不失去对街头摊贩的基本信任?

很多时候,商品的外观和包装能够透露出端倪,比如,标榜“自家种植”的蔬菜如果被装在统一规格的塑料袋中,或者鸡蛋的外壳带着明显的人工污渍,便可能存在伪装的嫌疑。

此外,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也往往是一种警示,如果摊主将商品以远低于市场价出售,或以“稀有绿色食品”为由大幅抬价,消费者都需要多留个心眼。

询问商品的来源也是一种有效的辨别方式,如果摊主的回答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消费者便需要格外小心。

如果发现了造假行为,及时维权是每个消费者的责任,很多人因不愿与摊主争执,或出于对老年人的同情而选择忍气吞声,结果只助长了欺诈行为的蔓延。

除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也需要承担起更多责任,针对路边摊的管理应更细致,例如建立食品溯源制度,让商品的来源可以被追查。

面对复杂的路边摊交易环境,消费者的理性和社会的行动缺一不可。

参考信源:郑州新闻广播12月3日——老人用买来的低价菜,假冒自家种的新鲜菜卖高价

0 阅读:0

不可史疑

简介: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