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13纵作为该野战军最后组建的纵队,何以成长为王牌军

长江有大中 2024-04-09 07:54:47

解放战争,我军斗争形式从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战役、战斗的规模扩大,也对参军部队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许多吃老本的部队表现乏善要求,而一些新组建的部队往往一鸣惊人.

华野各个纵队,基本没有老红军背景,追根溯源,无非就是抗战时散落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组建的新四军和山东纵队,山东和苏北本来有八路军115师的主力,抗战结束后,这些主力都去了东北,剩下的都是一些抗战时新组建的队伍。

然而就是这些没什么悠久历史的队伍,解放战争却越战越强,成绩遥遥领先其他野战军,其中最让人意外的就是华野13纵,该纵队1947年8月才成立,可以说是华野部队中带数字番号的最后一支纵队,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两广纵队就不要在这里算了,然而在山东内线的作战中,却屡创佳绩,打了一年就成了华野的主力了。甚至其攻坚能力都胜老牌攻坚能手-华野3纵。

为啥会有这么惊人的表现?先看看该部队的首任首长吧。

该部队首任司令员周志坚,湖北省大悟县人,很巧,与华野9纵司令员聂凤智是一个县的,都是大别山悍将,红军时期曾并肩作战,共同成长,解放战争又共同带领胶东纵队,俩人在一起肯定也会相互较劲,当然了,这是良性竞争。别忘了,俩人的上级许世友更是大别山的猛将。说句老实话,本人非大别山人,更没有大别山的亲戚,不存在夸自己家乡的情况,毕竟全国十个将军县,大别山地区就占了5个,这是实打实的。也就是说虽然部队是新组建的,但是主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也就是拿破仑所说的,一个狮子带着一群羊可以打败一支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再看看中坚力量,据原华野9纵部分指战员的回忆,13纵刚组建时,因为缺乏干部和野战经验,9纵就支援了大量的干部和骨干,如果这属实的话,那13纵就是典型的小9纵啊,因为对于新组建的部队,怎么才能迅速成长,第一靠的就是传帮带,有了骨干,这首要的条件就满足了。

再看看兵员,天下精兵出山东,山东精兵在胶东,华野9纵就是胶东纵队,之前渡海到东北的东野4纵也基本都是胶东子弟兵,这个新成立的华野13纵也是胶东子弟,这更符合小9纵的特色了。

最后再说说,那就是实战中成长,当过兵的都晓得,大比武的精兵到了战场上不一定真正能打,练过武术的不一定打得过街头小混混(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谅解,找不出更好的),关键还是实战的锻炼啊,华野13纵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胶东保卫战、横扫胶济路700里(周村、潍县战役)和横扫津浦路700里(主要是兖州战役)的任务,在兖州战役中,13纵就已经成为主力纵队了,率先攻进了城内。

济南战役时,13纵作为攻城的总预备队,关键时刻加入表现不太给力的西集团,对济南内城开始了猛烈地攻击,与东集团的老大哥9纵遥相呼应,而且据各种史料反映,实际上13纵是率先突破了济南内城,并坚持了下来,但是突破口迅速被敌人封闭,后面的部队被堵住了,一时又进不去,进城的两个连发现不对后,赶紧回来支援,这才真正的打开突破口,13纵后续部队才进去,然而此时9纵早就进城了,13纵打开突破口的那个团遗憾的获得了“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济南第一团”的荣誉称号被9纵73团获得。但不管咋说,作为组建才一年出头的纵队,能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实属罕见。估计也就临汾旅有的一拼。

济南战役,华野13纵获取了全军上下的认可,之后的淮海战役在围剿黄百韬和黄维的战斗中,均有优异表现,1949年初,全军大整编时,番号改为31军。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