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师程】立象尽意,创写皇天后土之大美——徐卫国中国画作品赏析

艺术时间ArtTime 2017-11-16 16:14:40

高原新绿 124x109 2016

艺术

心语

徐卫国的每幅作品所必需的笔墨元素都是齐备的,有线有面,有点有皴,有擦有染,有浓有淡,有燥有润,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尤其是西法的光影、明暗、透视等了无痕迹地融进他的笔墨之中,使画面密而不塞、繁而不杂,层次有序,直呈大自然的本原世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立体感、质量感。

徐卫国老师简历

徐卫国,197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参与者。

师从程振国、张复兴先生。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美展获奖、入选共十多次。

大画创作(部分):

2017年为京西宾馆创作《黄山揽翠图》(6.1米*1.6米)

2016年参与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参与创作《长城秋韵》(5.7米*4.7米)

2016年为香港特派员公署官邸、中国驻巴厘岛总领馆创作大幅山水《高原新绿》、《黄山烟云》

2015年为浙江企业创作《峡江秋色图》(4米*3.5米)

2014年11月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安徽)创作《江山揽胜图》 (7米*2.1米)、《烟江叠翠图》(14米*1.45米)

2013年8月创作《溪口揽胜》(5米*4.4米),布置于宁波保利大剧院贵宾厅

立象尽意,创写皇天后土之大美

——徐卫国的山水画

文/贾德江

黄山揽翠图 610x160 2017

    中国山水画是意象之艺术。所谓“象”指画中所表现的景象、境象,有“象由境生”之说,包括山石树木、云泉建筑等山水构件的造型、丘壑布置、构图经营以及设色等等;“象”是原发的直接针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多源自于游历、体验、写生与理想,体现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魅力。所谓“意”总是要寓于客体物象之中,有“意出象外”之论,即把人对自然美的直观欣赏上升为精神的释放、寄托或投射,因此可以“畅游”、“摄情”、“夺人”,大大提高了山水画审美的层次和价值。“意”除了和“象”一样源自自然美的体验和感悟之外,还更多地源自心境意绪,需要灵感乍现,所以古人论画还有“意从心出”一说。即指“象”经过画家“意”的心性改造,自出禅机,变成艺术家个性鲜明之“象”;画从于心,为心所统辖,心物相契,意象统一,立象以尽意,达到妙不可言之境界。这是一幅优秀作品的标记,也是所有成功的山水大家的践行之道。

高原积雪图 200x200 2016

    从上述理论出发,观青年画家徐卫国的山水便直觉地感受到,他正是潜心于中国山水画立象尽意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他的“象”是通过描绘黄土高原的北方山水迈开了突破性的一步,别开了一种地域性的山水新画风。黄土高原的魅力使他着迷,好像鬼使神差地使他一次次走进黄土高原而不知疲倦。面对黄土高原的穷天极地,客观世界无不具有精神生命的闪动是他实境的感受。秃秃的塬顶、横断的立土、盘亘的山路、坎坷的沟壑、矮小的植被、隐露的窑洞、稀疏的林木,使他惊奇地发现,这片被世人视为荒寒和苦难的土地并不缺少美。它们奇异的交错与组合,它们身上的隆起与塌陷,呈现出的粗犷与质朴、孤野与苍茫,是那样的深沉和厚重,是那样的永恒与崇高,无不显现出原生态的野朴与灵性,具有突出的精神品格和个性,更具有强大的内在张力和深邃的文化底蕴。他的“意”,渗透在黄土高原的高坡、沟壑、秃塬、山路、窑洞、疏林的“立象”之中,以静谧而苍茫的境界,向着空间的深处和历史的久远拓展,引导你走进皇天后土的想象与哲学的思考,突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那种坚忍、顽强、宽厚的精神品格。画家把他对黄土地的挚爱之情融于笔墨之中,化为作品的灵魂,把高原的性情、宇宙的精神与自己主观世界、人格气度通过笔墨融为一体,让服务于结构造型的笔墨语言深化为个性化和精神性的载体,由此而生成的沉雄、大气、厚重、凝练、苍凉、神奇的画风,是以平实和朴素为特点,是建立在黄土高原这一特定的地域化审美语境中的。

野水有诗意 180x45 2016

    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故朴素是一种大美,是一种不表现之美、不张扬之美,不骛外在之华美,是一种含而不露、出乎本质天性之美。徐卫国正是以这种“朴素”的大美,诉说着黄土塬上一道道沟一道道坎的平凡和沧桑,诉说着内心的激情与感动。他画《古塬厚土》目极八荒的博大,他画《绿塬人家》春意盎然的生机,他画《生生不息垅上春》岁月待发的气象,他画《雪塬初晴》冰凝大地的复苏,他画《秋气嶙峋》积健为雄的质朴……写不完黄土高原的奇观,画不尽黄土高原的壮景,徐卫国许多在全国美展中荣获奖项的作品,无不得助于黄土高原这片荒凉与繁茂、贫穷与富庶、神奇与朴拙共存的土地。正是由于这块皇天后土的独特内涵和慷慨赐予,引领徐卫国形成了“致广大,尽精微”的笔调,标识出属于自己的山水创造。

轻舟已过万重山 360x175 2017

    徐卫国山水的笔调可称为“密体”写实山水,与写意的“疏体”山水相较,呈现出精工细腻的审美面貌。徐卫国所以选择“密体”一路走来,一是源于心仪已久的北派山水创始人荆、关及范宽、李成的笔法;二是他所面对的北方山水给他的真切感受;三是他不尚浮华、力求笃实的性格所致,使他逐渐培养成扎实、稳健的画风。他告诉我,当他一次次走进黄土高原,一次次打动他的是那群峦绵延、万壑奔涌的气势,是那山石体面的奇异交错与组合,是那春来一片新绿、夏日一片草莽、秋天一片寒凉、冬季一片雪塬的景色,他无法“逸笔草草”、“粗服乱头”而“野战无序”,他觉得只有实实在在地描绘,在写实中参酌写意方能妙得对象的神韵气质,才能把自己的“意”通过“象”的依托表现出来。这是客观自然的需要,是出自主观情感的需要。

秋色染苍岩 240x120 2017

    在他的山水画中,以精勾细染、密皴细点为主要画法,尤以强调书法笔意而又劲健有力的线条为骨,使他的作品抱骨藏筋而别立宇宙,与当前“黄宾虹热”、“李可染热”的大同小异的流行画风拉开了距离,呈现了一己家数。其中堂奥是密里有情,密里有韵,密里点线交织,密里气象峥嵘。他的每幅作品所必需的笔墨元素都是齐备的,有线有面,有点有皴,有擦有染,有浓有淡,有燥有润,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尤其是西法的光影、明暗、透视等了无痕迹地融进他的笔墨之中,使画面密而不塞、繁而不杂,层次有序,直呈大自然的本原世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立体感、质量感。他似乎不强调惊人之笔,也不特别强调逼人之势,却注重整体的和谐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一个自然天成的审美空间。其空间意味,无一不是人情、人格、人性的化身,不仅使传统山水的笔墨语言在新的语境下焕出光彩,还富有情思,充溢着诗意。

秋山远树烟水重 180x45 2016

    读徐卫国的每幅作品,我总不免惊诧其行笔之沉、之苍、之雄,其运墨之清、之润、之厚,其造境之真、之趣、之深。那遒劲有力的笔线,那节制有度的墨色,那清逸淡雅的色彩,那流动的云烟汇聚成充满生气的山景,在互相对峙、纠缠、透叠、顾盼、呼应、衔接的气象中复归于平和、隽永、含蓄,于荒率自然中透露出宁静淡泊之势,并不断幻化出无数幽远灵妙、意趣盎然的艺术境界。

登高择居图 136x68 2017

    作为21世纪崛起的山水画家,徐卫国涉足山水画的时间并不长,他成熟的程度让人吃惊。不知是他导师程振国、张复兴的指导有方,还是他的天赋过人、用功至深,抑或是两者都有。这里有传承,也有创新,这里有真诚,也有才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对于山水画的探索,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登高择居图 136x68 2016

    看他的《峡江一路望春山》《江山如此多娇》《水秀秋山图》《江山揽胜图》《春山胜景图》《太行高秋》等横幅大作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的“象”已从黄土高原的北方山水,向更为广阔的地域拓展,他的“意”也在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宏大目标中展示如画江山的大景观、大气魄,融进时代的精神。看他的《秋山观瀑图》《泉居图》《渔父图》《秋水长亭外》《青崖漱泉图》《窗含半壁泉》《夏山过雨图》等作品,画家已由密体山水转向对疏体山水的追寻,多表现为南方山水,多以“我以我法写家山”,用笔刚柔相济,丰富多变,施墨浓淡相宜、浑厚华滋,无论是横向展开还是竖幅立起的画面,笔墨之率意恣肆、点画之松活灵动,几乎不在前人蹊径之中。虽笔墨放松,却自然内美,余味回甘。

烟云供养 野水可餐 180x45 2017

    在艺术中强调风格的多元化的徐卫国,收获了自己的果实。他以黄土高原为母题的山水画作品,为他赢得了声誉,不仅使他有资本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使他跻身于山水画坛而名满艺林。但他不是“从一而终”的固步自封者,他有更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理想。好在他尚年轻,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皇天后土的大美追求,去面对中国山水画的当代使命。我以为,中国山水画的前途就寄望于徐卫国这一代人的身上,寄望于他们的奋斗与拼搏之中。

                                         2013年9月1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梦回富春 180x45 2017

洪谷深秋时 180x90 2017

泉落高峰溪路长 240x120 2015

江山揽胜图 215x80 2017

水阁会友图 180x90 2016

松岭烟云图 100x220 2016

乡雪 180x90 2017

山经秋而转淡 136x68 2015

山寺野村共亲水 136x68 2016

山坡是主人是客 136x68 2015

寒水出云秋色重 136x68 2016

半壁秋水落溪山 136x68 2015

云水高居图 180x90 2017

丙申夏四处四条屏 137x34 20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