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与《封神2》为何一个大获成功,一个不如预期?

沐恩说剧 2025-02-20 11:39:12
《哪吒2》与《封神2》为何一个大获成功,一个不如预期?

春节档的电影市场一向炙手可热,今年更是有两部令人好奇的作品同场竞技,它们都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神话《封神演义》,说的都是人物反抗命运的故事,可最后《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大卖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却遇冷,这难道真的只是运气问题吗?

成都双子塔下的哪吒雕像似乎有什么魔力,吸引着人们争相前来拍照留念,这可能是因为《哪吒2》那种真性情的角色塑造让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而在同一时期上映的《封神2》却没能激起这样的热情,这种反差背后隐藏着电影叙事和人物塑造上的深层次原因。

打卡文化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于认同感的追求,就好比那些排队打卡的人群,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一张照片,而是在寻找某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归属,这种现象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

《哪吒》雕像之所以能成为热门打卡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角色展现了反抗既定命运的勇气,这种精神似乎与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相契合,他们同样在寻找打破常规、重新定义自我的可能性。

从市场反应来看,观众似乎更容易接受《哪吒2》所传递的价值观,这部电影在延续前作反抗精神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关于自我认同和团队合作的元素,使得故事更加丰满也更加切合当下社会语境。

相比之下,《封神2》虽然也延续了前作的反抗主题,但在故事深度和情感触动上似乎有所欠缺,这也许是因为电影过于关注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双子塔作为城市地标,本身就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它们高耸入云,好像是通向天界的阶梯,而在其脚下放置哪吒雕像,这种空间设置似乎暗示着凡人对神明权威的挑战。

这种空间象征与《哪吒》系列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念,这可能是这个打卡点如此受欢迎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拍照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态度的外化表现。

《封神1》和《哪吒1》都以反抗父权为主题,但它们的表现方式却有很大不同,姬发的反抗是从忠诚到背叛的痛苦抉择,而哪吒则是从一开始就带着天生的叛逆性格,这种不同的起点导致了续集中反抗主题的发展方向有所差异。

姬发在《封神1》中的反抗是在多重压力下被动形成的,他作为质子身处敌营,面临着忠诚与生存的两难选择,这种被迫的反抗虽然有其悲壮之处,但缺乏了那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反抗精神。

而哪吒的反抗则完全不同,他从出生就被琉魔童面对这种不公,他选择用自己的行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让观众感到更加振奋和感同身受。

到了续集中,《封神2》的姬发已经成为西岐的少主,他的反抗对象变得更加明确——那就是无上权威的商王,但这种反抗却少了些许灵魂,它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选择,而非真正出自内心的反抗。

邓婵玉的加入本应为《封神2》带来新的故事维度,她从忠诚的军人到对商王统治产生质疑的转变过程,原本可以深入探讨忠诚与正义的关系,但电影似乎未能充分挖掘这一角色的潜力。

在《哪吒2》中,哪吒的反抗则更进一步,从对命运的反抗发展为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接纳,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接受自己魔童身份的同时,不被这个身份所定义和限制,这种内在的成长让角色更加立体也更有吸引力。

敖丙在《哪吒2》中的角色也得到了深化,他不再只是一个被命运摆布的龙王之开始主动思考自己的位置和责任,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同样体现了反抗精神的成长。

两部影片对反抗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也反映了当代影视创作者对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封神》系列似乎更倾向于从政治和权力的角度来诠释反抗,而《哪吒》系列则更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认同。

《封神2》中姬发作为主角却没能延续第一部的深度挖掘,他的反抗好像变成了一种任务而非发自内心的选择,这种角色弱化可能是影片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观众期待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只是剧情推动者。

姬发在第一部中从忠诚质子到反抗者的转变充满了内心挣扎和道德考量,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让角色显得真实可信,但在第二部中,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成长却似乎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外在战斗场面。

邓婵玉作为《封神2》新增的重要角色,本可以带来新的情感层次,她从忠诚的军人到质疑者的转变路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影片似乎过于着急地推动她的立场转换,而没有给予足够的心理铺垫。

相比之下,《哪吒2》对主角内心世界的挖掘则更加深入,哪吒面对自己的魔童身份,从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接受,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对自我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和解。

李靖和李夫人对哪吒的爱是无条件的,这种亲情的力量让哪吒在面对身份危机时有了坚实的情感支持,这样的家庭关系塑造让角色的情感基础更加牢固,也让观众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

敖丙的父亲敖光同样给予了儿子理解和支持,这种跨越种族的父爱展现了更为宽广的包容精神,通过这样的角色关系,《哪吒2》探讨了更加普遍的家庭价值观,而非仅停留在反抗与屈服的二元对立中。

《封神2》在角色塑造上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配角显得过于单薄,缺乏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明确的动机,这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支撑不够牢固,观众很难对这些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连接。

而《哪吒2》中即使是配角也有鲜明的个性和清晰的情感诉求,这种全方位的角色立体化使得整个故事世界更加生动可信,观众能够从不同角色身上找到不同的情感出口,从而增加了影片的受众面。

《哪吒2》成功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反抗者的团队,哪吒不再是孤军奋战的英雄,而是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团队化叙事更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价值观,他们更愿意看到合作而非单打独斗的故事。

在当代社会中,年轻人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哪吒2》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哪吒与敖丙等人的互动,展现了不同个体如何在共同目标下携手前进,这种叙事方式更容易获得现代观众的认同。

相比之下,《封神2》的角色设定更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姬发作为少主,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决断和勇气面对挑战,这种个人英雄的叙事模式虽然传统,但可能与当下强调多元共生的社会氛围有所脱节。

团队化叙事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展现更丰富的情感纬度和人际关系,《哪吒2》中角色之间的友情、信任、理解和支持,都为故事增添了更多情感层次,让观众有更多情感连接点。

《封神2》虽然也有多个角色同台,但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多是基于战斗需要而非情感联结,这种功能性的角色关系使得影片的情感温度相对较低,观众难以从中感受到真实的人物情感和温暖。

团队化叙事还有助于展现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哪吒2》中的角色们尽管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对实现目标的方式有不同见解,这种观点的多元化让故事更具思辨性,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

此外,团队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成长弧线,这使得《哪吒2》能够同时推进多条情感线索,丰富整体的叙事层次,观众可以在不同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更强的代入感。

最重要的是,团队化叙事强你并这一现代人普遍追求的情感价值,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更期待看到团结友爱、共克时艰的故事,这可能是《哪吒2》比《封神2》更受欢迎的情感基础。

神话故事的现代改编需要找到古老叙事与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哪吒》系列在这方面做得更为出色,它保留了原始神话的框架,同时注入了现代人关注的身份认同、自我价值等主题,这种平衡使得故事既有传统底蕴又具现代气息。

《封神》系列在改编过程中可能过于侧重史诗感和宏大场面,而忽略了对现代观众最具吸引力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这导致故事虽然宏伟壮丽,却难以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

神话改编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伦理观念,《哪吒》系列选择了一条更为大胆的道路,它不再简单强调忠诚和服从,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个体的自我选择和价值判断上,这更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封神》系列则似乎仍然在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观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想要表现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难以完全摆脱传统叙事中的伦理束缚,这种内在的矛盾可能影响了故事的连贯性和说服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改编是一种文化翻译,《哪吒》系列在这种翻译中找到了更适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它将神话元素重新组织,赋予其现代意义,使得古老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封神》系列的改编思路可能更倾向于还原和再现,它试图在视觉上重现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但在精神内核的转译上稍显保守,这种保守性可能限制了故事对当代观众的吸引力。

成功的神话改编不在于有多少神奇的特效和壮观的场面,而在于能否触动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哪吒》系列在这方面展现了更敏锐的时代感知能力,它抓住了当代年轻人对自我认同的强烈渴望,将这种渴望巧妙地融入了古老的神话叙事中。

神话改编还需要考虑当代叙事节奏和审美习惯,《哪吒》系列在节奏把控和视觉风格上都表现出了更强的现代感,这使得故事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能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期待。

《哪吒2》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它准确把握了目标观众的心理需求,当代年轻观众更关注自我成长和认同问题,而《哪吒》系列恰好以此为核心,用魔童的身份认同隐喻了现实中的自我接纳过程,这种巧妙的隐喻赢得了广泛共鸣。

影片的接待美学不仅关乎故事本身,还包括影片如何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哪吒》系列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策略非常聪明,它善于捕捉当下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和情感需求,创造出符合网络文化的传播点。

《封神》系列在观众定位上可能存在一定困惑,它既想吸引喜欢传统文化的观众,又想赢得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可能导致了最终的内容无法精准满足任何一个群体的期待。

观众定位还涉及到影片的语言风格,《哪吒》系列采用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角色对白自然流畅,幽默感强,这种亲民的语言风格降低了观众的理解门槛,增强了故事的亲和力。

相比之下,《封神》系列的对白可能过于正式和古风化,这种风格虽然有助于营造史诗氛围,但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距离感和疏离感,降低了情感代入的可能性。

《哪吒》系列还善于运用当代流行元素和文化符号,这些元素的加入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还创造了与观众的共同语言,这种文化上使得影片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和喜爱。

《封神》系列可能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和庄重感,而忽略了现代观众对轻松愉悦观影体验的需求,这种气氛上的沉重感可能导致部分观众难以放松地沉浸在故事中。

值得一提的是,《哪吒》系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更为灵活多变,既有严肃深刻的主题探讨,也有轻松幽默的情绪调节,这种情感节奏的变化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笑也能哭,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随着《封神3》和《哪吒3》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两个系列的未来发展方向备受瞩目,从当前情况来看,《哪吒》系列似乎找到了更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它可能会继续深化自我认同和团队协作的主题,同时拓展角色间的情感联系。

《封神》系列如果想要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市场表现,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方式,特别是如何让姬发这一核心角色重新焕发魅力,找回观众的情感连接点。

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从单纯模仿西方动画模式向建立自身叙事体系转变,《哪吒》系列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它不仅在视觉表现上有所创新,更在叙事理念上展现了中国创作者的独特思考。

未来的神话改编作品可能需要更加注重角色的立体塑造和情感深度,而不仅仅是视觉奇观的堆砌,因为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单纯的视觉震撼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深度内容的需求。

两个系列的市场命运差异也提醒我们,IP价值不仅在于原始素材的丰富程度,更在于创作者如何将这些素材与当代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根基又具现代气息的作品。

从商业角度看,《哪吒》系列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品牌形象和观众基础,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封神》系列则需要在续集中找回观众的信任和热情,这可能需要在创作理念上有所调整和突破。

随着中国动画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两个系列在视觉表现上会有更大突破,但真正决定其成败的,仍然是能否讲述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能否塑造令人难忘的角色,这是任何成功电影的核心所在。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神话题材的作品如何既保持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这可能是两个系列未来发展中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作品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