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晚,导演名单一公布,就像一滴水洒进了滚烫的油锅。网友的情绪炸开了锅,尤其是看到语言类节目的负责人名单时,许多人直呼“别再包饺子了!”这个句子,成了今年春晚的第一波热梗。
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期待,有人失望。这就是春晚,几十年来从未改变的魔力。“别再包饺子了”背后的怒火“又是于蕾?”这个名字,对春晚的老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从早年的《非常6+1》,到后来参与《梦想中国》,再到2012年龙年春晚创下收视记录,于蕾一路走到了春晚总导演的位置。她的资历毋庸置疑,可就是这个名字,却总会引发争议。
“包饺子”这个梗,说白了就是指春晚的老套。节目开头一家子团圆,包饺子;节目中间伦理道德教育,包饺子;节目结尾感人至深,包饺子。观众怎么想?“我家电视机都能背出春晚的套路了!”去年那个《初见照相馆》,更是被网友疯狂吐槽。“看得我都想打喷嚏!”“一看就是硬煽情,台词尴尬,演得累,观众更累。”一位网友的评论点赞过万。难道春晚真的逃不出这个“包饺子”的怪圈吗?语言类节目:让人笑不出来的“笑点”
如果说总导演的争议已经够大了,那么语言类节目的负责人宋飞的留任,更是直接点燃了网友的怒火。“岳云鹏又要来了吗?”这句话下,配图是岳云鹏去年在春晚舞台上的尴尬表情。2023年的春晚,岳云鹏以“高频出镜”成为焦点,可他的表现却频频“翻车”。重复的梗、过时的段子,让观众直呼“这还能叫相声?”小品呢?更没好到哪去。一个个老套的剧情,像是从二十年前的春晚里翻出来的。有人问:“春晚是不是觉得,观众只配看这些东西?”语言类节目,曾是春晚的灵魂。赵本山、宋丹丹的经典小品至今让人回味。那些“东北大炕”“卖拐”“不差钱”的梗,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可现在呢?网友直言:“语言类节目已经是春晚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春晚的“初心”去哪了?春晚,到底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说,春晚应该是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前,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有人说,春晚应该是老人看得懂,年轻人也爱看的节目。还有人说,春晚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除夕夜,感受到真正的欢乐。
可近年来的春晚,似乎越来越偏离了这个初心。舞台越来越华丽,节目越来越“用力过猛”,但观众的心,似乎离春晚越来越远了。赵本山曾说:“春晚主打的是快乐,不是教育。”可看看现在的春晚,有多少节目在“讲道理”?有多少节目在“煽情”?“强行教育”和“生硬感动”,让人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时代变了,春晚跟上了吗?短视频时代,观众的审美和需求早已改变。
现在的年轻人爱看什么?是节奏快的段子,是接地气的表演,是“共情”和“共鸣”。而不是端着架子、遥不可及的高高在上。张艺谋曾说:“春晚不只是春晚,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没错,春晚是文化符号,但它也不能只是符号。它需要活力,需要创新,需要走近观众的生活。期待与担忧:2025年的春晚,会不一样吗?2025年蛇年春晚,观众的期待与担忧交织。大家期待什么?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是能够引发共鸣的节目,是让全家人都能开怀大笑的欢乐。可大家又担心什么?是老面孔、老套路、老问题的重演。
“今年的春晚,还会让我失望吗?”“今年的春晚,会不会又是‘包饺子’的尴尬?”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观众的声音,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未来的春晚,应该是什么样子?春晚,不只是一个节目,而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连接着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连接着在家乡等待团聚的父母,也连接着无数个除夕夜里守望着电视的家庭。
如果春晚能够真正倾听观众的心声,找到属于新时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它依然可以成为国人心中的“年夜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包饺子”的代名词。写在最后春晚的本质,就是欢乐和温暖。无论是80后回忆里的赵本山,还是00后手机里的段子手,大家真正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让全家人开心的除夕夜。
所以,2025年的春晚,你会让我们笑吗?
看来也就是于导演脸皮厚了,一年一年的没人说好,还是厚着脸皮上。
过年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传统,南方人过年特别是F3家家吃鸡,拜祖宗,格格不入
东北春晚
破节目不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