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茌梨,中国四大名梨之一,别让金疙瘩变成土坷垃

以苒冉 2025-01-04 16:27:06

在齐鲁大地的万千果树中,莱阳茌梨以其酥脆香甜、汁多如蜜的口感,早已声名远扬。这颗曾被誉为“梨中珍宝”的“金疙瘩”,如今却面临着悄然流失的光辉。是什么让昔日的璀璨逐渐黯然?是市场风云的变幻?还是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往往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命运。莱阳茌梨,是守住根基延续辉煌,还是在激烈竞争中沦为“土坷垃”?

时代之问:一位老果农的困惑

"今年果子卖得怎么样啊,老李?"在莱阳五龙河畔的果园里,73岁的李守信摘下草帽,望着枝头挂满的茌梨,长叹一声。"还能咋样,地里现摘的茌梨才卖3块多一斤,可超市里标价都快10块了。有时候还怕卖不出去,愁啊。"

这番对话发生在2024年初的一个午后。在这片被誉为"胶东福地"的沃土上,莱阳茌梨已经扎根了400余年。就是这样一个品牌价值高达8.98亿元的"金字招牌",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现在种梨的人越来越少了。"李守信指着不远处一片新栽的果园说,"隔壁王老哥家的老茌梨树都换成新品种了。说是好管理,产量高。"这位与茌梨相伴半个世纪的老果农,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在他看来,这些古老的茌梨树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承载着莱阳人的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

为什么曾经的"金疙瘩"会逐渐褪色?这颗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梨之一,与河北鸭梨、砀山酥梨、库尔勒香梨齐名的果中珍品,为何会在现代农业发展大潮中显得举步维艰?

千年贡梨:一段尘封的往事

在莱阳市博物馆,一幅清代的贡品图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图中,金黄的茌梨整齐排列,旁边还有太监手持朱笔细细记录的场景。博物馆研究员王学民介绍:"根据史料记载,莱阳茌梨在明清两代都是贡品。每到深秋,当地官员都要精心挑选最优质的茌梨,用特制的木匣装好,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在五龙河流域,至今仍能找到数株年逾四百的古梨树。这些树龄动辄超过四个世纪的"老寿星",见证了莱阳茌梨从宫廷贡品到寻常百姓果品的转变历程。它们如同一本打开的历史书,诉说着莱阳茌梨的辉煌过往。

品质之美:独特韵味的诠释

莱阳茌梨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品质特征。农业专家张明德解释道:"莱阳茌梨的果实呈倒卵形,果皮虽有褐色锈斑,看起来不够'精致',但正是这种外表下,藏着让人惊喜的口感。果肉细腻,汁水充沛,糖分适中,最重要的是石细胞含量极低,这在白梨品系中实属难得。"

五龙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为茌梨的品质锦上添花。这里年平均气温11.2℃,年降水量800毫米,年日照时间接近3000小时,土壤中富含铜、铁、锰等微量元素。"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简直就是为种植梨树量身定制的。"张明德说。

匠心技艺:一朵梨花的故事

在莱阳茌梨的种植过程中,有一项独特的技艺引人注目,那就是"掐花"。每到花期,果农们需要人工掐除梨花的花蕊,这项费时费力的工序,让梨果"屁股"上留下了标志性的褐色疤痕。

"这项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李守信介绍说,"最初是为了防治一种从花蒂进入果实的害虫。后来研究发现,掐花不仅能防虫害,还能降低果实的石细胞含量,提高可食率。虽然现在有了其他防治害虫的方法,但为了保证品质,我们还是坚持这么做。"

市场困境:金字招牌的尴尬

优质不等于畅销。数据显示,2019年莱阳梨的总种植面积为6.1万亩,但其中莱阳茌梨仅占1.2万亩,年产量仅三万余吨。这样一个稀缺的优质品种,价格却与普通梨果相差无几,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滞销的窘境。

市场营销专家刘建国分析认为:"莱阳茌梨的困境,与其说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产业发展理念落后导致的。品质管控不严、营销渠道单一、品牌建设不足,这些都制约了莱阳茌梨的市场价值实现。"

振兴之路:希望的曙光

面对困境,莱阳市从202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振兴措施。包括建立品质标准体系、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等。这些措施正在逐步显现效果。

在李守信的果园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直播带货。"现在通过网络,全国各地的人都能买到正宗的莱阳茌梨了。"李守信的孙子小李自豪地说,"去年我们还开发了梨膏糖、梨干等新产品,深受年轻人欢迎

0 阅读:3

以苒冉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