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和尚书这两个职位虽然听起来都是大官儿,但你知道他们之间有些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吗?
话说前几天,一群朋友在茶馆里聊得正嗨,从政的A君聊起清朝那些事时,也是分外滔滔不绝。
说起来,总督名义上一品,俨然是一方大员,可他话锋一转,指出其实总督与尚书比起来,从政治待遇上还是有差距的。
这下,B君立马来了兴趣:“差在哪儿?”于是A君的这个话题就展开了。
总督的正式编制为何低于尚书?
怎么回事呢?
这个得仔细说说。
从清朝官方的政书《大清会典》来看,尚书的等级是真正的从一品,而总督则处在正二品的层级。
虽然总督特殊化,加上了兵部尚书的头衔,享受从一品待遇,却还达不到尚书的正式位置。
A君用一个现成的比喻解释道:“就像火锅店的服务员A,虽然偶尔可以干干经理的活儿,开会的时候也能坐经理那张桌子,但要说正式编制,明面儿上还是服务员。”这不,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这显然总督头上那顶加衔,就像是个被加冕的“虚名”。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呢?
当然不是。
甚至连隶同等级别的内阁学士也有相同的待遇。
内阁学士依旧保持着从二品的级别,不管他挂上多少个侍郎头衔,也是如此。
所以,总督这“加头衔”的做法,跟正式编制还有点不一样。
总督难以入祀贤良祠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让总督与尚书之间存在这样的差距呢?
A君继续解释到,清朝时候,入祀贤良祠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贤良祠位于京城,是用来供奉有功之臣的。
具体有什么条件呢?
不单单要有高功业,还要品行端正。
大家不禁点点头,也明白为什么这对总督来说那么难了。
毕竟,大多数入祀的都是在中央任职的官员。
清朝的贤良祠里,177人里大部分都是大学士、尚书、侍郎和几位八旗高级武职之类的。
总督却少见,只在雍正入祀的十三个大臣里有李卫一人入祀,可见地方上的功臣从来不轻松。
京城近些年,还建立了省城贤良祠,让地方的大员得以入祀,如总督、巡抚、提镇这些,但入祀的人数还非常有限。
这也让总督大大的感受落在了现实面前,看起来名义上高,但实际很少得到应有的待遇。
总督和尚书赐谥机会的差异分析最后一个方面,这赐谥号也是很有讲究的。
A君说,古话讲“生有爵,死有谥”,谥号代表着一位官员一生的盖棺定论。
如果一个高级文官没有得到赐谥,那这一生终归有损圆满。
那么有多少总督能获得呢?
大概远不及尚书。
一般情况下,只有真正的一品大员才能获得谥号,尚书就符合入谥的标准。
可是总督由于是加衔,礼部通常不会主动请求皇帝赐谥,只有得到皇帝的特恩才有这种可能。
这种情况下,尽管赐谥机会凤毛菱角,但上述如咸丰朝以前的总督仍然难以得到赐谥,尤其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的大多数时候,获谥的总督还少之又少。
到了清末,由于各省督抚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才得以增加了总督被赐谥的机会,这可是经历了几代人的期盼才逐渐得以改善。
如此一来,从谥号这方面,总督显然也逊于尚书。
通过以上这些具体对比,我们看到,类似总督这样名义上高,但实质待遇相对弱的现象在清代政治体系中并不少见。
这种结构一方面维护了中央的权力集中,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封建官僚系统的复杂与关联。
在聊到这些过后,大家也明白了,总督其实有“虚”而少“实”,他的加衔只是个锦上添花的名头。
这也让我们对于清朝的官职体系有了更多的细致入微的了解。
或许这正是当时权力结构所需,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透过这些一二细节的剖析,我们可以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只是表面的光环与权威。
因此,看到这些,有没有引发你对于历史的更多好奇心?
或许,下次的话题可以从更多有趣的小故事展开,那些历史中的细枝末节,往往隐藏着独特的智慧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