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在国际刑事法院(ICC)的庭审直播画面里,79岁的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全程闭眼,戴着耳机打瞌睡。法官数次提问,不过他竟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其实这并非一场普通的审判,而是一出夹杂着司法漏洞,大国博弈以及家族权斗的“国际大戏”。
这位曾以铁腕禁毒而闻名的“硬汉总统”,用沉默这种方式,表达了对ICC的不屑之情:“既然没有‘罪’那又何须进行答辩呢?”但是他的律师团队却表现得极为积极,在法庭上当庭揭露了ICC的三大明显漏洞:程序方面存在违法情况,管辖权方面有所缺失,证据方面也不够充足,甚至还指责法官沦为了“菲律宾政敌的工具”。这场审判不仅仅与杜特尔特的命运息息相关,更是将国际司法体系那虚伪的面纱给撕开了。
一、庭审现场:一场“法律闹剧”的三大疑点
程序合法性存疑:绕开菲律宾的“司法绑架”
杜特尔特律师指出,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了《罗马规约》。ICC强行引渡的行为,既违反菲律宾宪法,也违背了自身的“补充性管辖原则”(也就是仅在国家司法失效时才介入)。更讽刺的是,美国中国等非成员国,从未被ICC追责。而菲律宾却因“禁毒战争”,成为了靶子,暴露出ICC的“选择性执法”。
证据链的政治阴谋
ICC指控杜特尔特在禁毒行动中犯有“反人类罪”;不过律师辩驳道:“死去的皆为毒贩,菲律宾人认为他们罪该致死!”实际上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菲律宾的犯罪率显著下降,夜间的治安状况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民众的支持率曾一度超过80%。不过西方媒体仅仅把关注点集中在“死亡数字”上却对社会现实视若无睹,其背后潜藏着美欧资金左右ICC调查方向的情形。
法官态度的“戏剧性反转”
主审法官尤利娅·莫措克起初强硬地拒绝了杜特尔特的保释申请,不过在律师控诉之后,却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准许其“准备证据”,并且暗示“或许无罪”。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暴露出了ICC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想要借着审判来树立权威,另一方面又害怕卷入菲律宾内战而自找麻烦。
二、权斗真相:马科斯家族的“借刀杀人”
杜特尔特被捕,绝非仅仅是单纯的司法层面的事件,而是菲律宾两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家族——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家族之间——决裂的关键所在。
盟友变死敌:2022年,杜特尔特之女莎拉,与马科斯结盟并获选胜利。不过马科斯上台后,却撕毁了权力分配协议,不但冻结了莎拉的预算,而且还借助ICC的力量来清除政敌。
黄金与贪腐的“致命把柄”:马科斯被曝挪用央行24.95吨黄金储备,而且通过离岸公司转移17亿美元资产,杜特尔特阵营抓住这一“把柄”进而展开反击,结果直接导致比索汇率暴跌。
民意撕裂的赌局:马科斯的支持率,已经跌至20%,而莎拉则飙升至54%。如果说杜特尔特“殉道”恐怕会引爆棉兰老岛的武装反抗。
三、大国角力:中美的“无声战场”
杜特尔特案件背后,是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博弈:
中国的“关键七个字”: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着重指出,国际刑事法院(ICC),需要“避开政治化以及双重标准”。这一说法,不但提醒了国际司法存在被当作工具利用的风险,而且透露了中国在菲律宾的投资项目,或许会因政治形势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美国的“幕后操纵”:马科斯政府,新增了4个美军基地,把85%的军购转到了美国,这径直冲击了中菲之间的合作。杜特尔特的“亲华疏美”策略;而且实际上恰恰是他被清算的导火线。
四、未来走向:9月听证会或成转折点
ICC宣布,在9月23日举办听证会,而且如果杜特尔特成功地驳倒了相关指控,这个案件或许就会被撤销。不过说真的,这场审判的结果,似乎早就超出了法律原本应有的范围。
菲律宾政局:最高法院已然对ICC的合法性提出了疑问,而且如果马科斯持续进行配合的话,或许会遭到民意的反向作用。
国际法威信:蒙古拒捕普京,以色列免受追责等案例,表明ICC的“普遍管辖权”实际上是为大国利益所服务的。
东南亚安全这一块:要是杜特尔特的支持者通过武装手段去抗争,那南海局势或许会再度发生一些改变,并且说实在的,这种情形确实有着一定的难以预料性。
结语:当司法沦为政治的匕首
杜特尔特庭审打瞌睡的画面,将成为国际司法史上极具讽刺意味的注脚。这场审判,慢慢地撕开了“法律正义”那虚伪的伪装,暴露出弱国在强权博弈里的无奈。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真正的启示或许是:正义从来不止局限于法庭之上,更多地在于民心与历史的审判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