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委书记到“种树愚公”:杨善洲的绿色传奇

孤影老王头 2025-03-01 09:42:36
“粮书记” 的退休抉择

1988 年,对于 61 岁的杨善洲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他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光荣退休。按照常理,辛苦了大半辈子,他完全可以选择在城市里安享晚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当时,云南省领导十分关心他,特意在昆明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待遇优厚,生活舒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善洲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 —— 他拒绝了组织的好意,执意要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去做一件在别人看来又苦又累、毫无回报的事情 —— 种树。

这个决定一传出,顿时引发了轩然大波。亲朋好友们纷纷表示不理解,他们劝杨善洲:“你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就该好好享享清福,何必再去受那份罪呢?” 同事们也感到十分困惑,他们不明白,这位曾经在官场叱咤风云的地委书记,为何要放弃安逸的生活,跑到那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去种树。甚至有人私下里议论,说杨善洲是不是 “脑子糊涂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不解,杨善洲却没有丝毫动摇。他心里清楚,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深深的牵挂,那就是家乡的大亮山。

大亮山,这座位于施甸县的大山,曾经是杨善洲童年的乐园。在他的记忆中,大亮山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每当家中食物不足时,他就和母亲上山摘取野菜充饥果腹,心中对大亮山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将其视做母亲山一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建国后,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大亮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树木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曾经的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荒山秃岭。每到雨季,洪水肆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曾经的 “世外桃源”,如今却成了贫困和灾难的代名词。

看到大亮山的变化,杨善洲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曾经的地方领导,没有能够保护好大亮山的生态环境,没有为家乡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是他的失职。如今,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亮山的生态恢复贡献一份力量,为家乡人民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就是他心中的 “绿色梦想”。

就这样,杨善洲怀着对大亮山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乡人民的无限愧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种树之路。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有梦,有对党的忠诚,有对人民的责任。而这,仅仅只是他传奇故事的开始。

心系民生的 “草鞋书记”

要了解杨善洲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还得从他的生平经历说起。1927 年,杨善洲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在贫困和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挣扎。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渴望改变家乡面貌、为人民谋幸福的种子。

1951 年,24 岁的杨善洲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参加了工作,并在次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之后的岁月里,杨善洲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务 。

在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杨善洲始终心系百姓,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经常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 “草鞋书记”。他深知,对于地处山区的保山来说,农业是基础,只有解决了粮食问题,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亲自带头试验和示范,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保山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从原来的缺粮地区变成了 “滇西粮仓”,当地百姓都称他为 “粮书记”。

除了关注农业生产,杨善洲还十分重视地方产业的发展。他积极推动热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保山小粒咖啡、茶叶、甘蔗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努力下,保山的小粒咖啡誉满全国、香飘世界,成为了保山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闪光名片 。1976 年,杨善洲到潞江芒宽公社调研时,偶然发现农户朱自祥在自留地、院子和房前屋后种植的咖啡长势良好,且收入可观。当时,农村限制社员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家庭副业,朱自祥因种咖啡还被撤了生产队长职务。但杨善洲看到了咖啡产业的潜力,他深入调查后,将调查报告以地委《工作简报》的形式下发全区通报,鼓励生产队集体和社员发展咖啡生产。此后,他亲自带队调研,组织技术人员研发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使得保山小粒咖啡在 1980 年开始恢复性发展,保山也被列为国家咖啡生产基地。

在教育方面,杨善洲同样不遗余力。他深知教育是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根本途径,因此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在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他积极创办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开办了 16 所农业学校,并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他还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拿出经费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子读书。据统计,在他的努力下,施甸县的小学由 191 所增至 1132 所,教职工由 420 人增至 1169 人,毕业生由 360 人增至 1123 人 。

即便后来担任了地委书记,杨善洲对教育的关心也丝毫未减。他经常到学校调研,了解学校的困难和需求,并积极协调解决。保山市第一中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宿舍不足、操场狭小等。杨善洲得知后,多次协调资金,为学校新建了宿舍楼,扩建了操场和游泳池,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保一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了全省前五的学校 。

杨善洲对自己却极为严苛,他一生简朴,穿着朴素,生活简单,从不追求物质享受。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几把椅子和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他的住所也十分朴素,没有任何豪华的装饰。他下乡调研时,从不搞特殊化,总是和群众一起吃大锅饭,住简陋的招待所。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农民的苦,我要为他们多做些实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里,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大亮山的艰苦创业

1988 年 3 月,杨善洲带着 16 名职工,雇了 18 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正式踏上了大亮山。当他们第一次登上大亮山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到了极点,山上几乎看不到一棵像样的树木,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和枯黄的野草。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泥石流肆虐,山下的村庄和农田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山上的气候条件也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半年雨水半年霜,每年的无霜期很短。冬天,山上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帐篷里冷得像冰窖;夏天,又常常遭遇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们搭建的简易窝棚,根本无法抵御山上的狂风暴雨,常常在半夜被吹得七零八落。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他们的营地,帐篷被狂风卷走,大家只好挤在一个狭小的山洞里,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也异常简陋。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冷刺骨。窝棚里没有床,大家就用树枝和茅草铺在地上当床,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被地上的石头硌得浑身疼痛。吃饭也成了大问题,由于山上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他们只能吃一些简单的饭菜,常常是咸菜、土豆、玉米糊,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有时候,为了节省粮食,他们还会去山上挖野菜、采野果来充饥。

刚开始,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没有。没有电,晚上只能靠马灯照明;没有水,他们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水。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他们常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一些职工甚至偷偷地离开了大亮山。

而种树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当时资金短缺,根本买不起足够的树苗。为了解决苗木短缺的问题,杨善洲想尽了办法。他四处打听树苗的消息,只要听说哪里有树苗,不管多远,他都会亲自去购买。有一次,他听说龙陵县有树苗,便不顾路途遥远,立刻赶了过去。可当他到达时,树苗已经被抢购一空。他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归,又听说昌宁县可能有树苗,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昌宁县,终于买到了树苗。为了让树苗尽快种到山上,他带着小孙子杨福李,赶着马帮,连夜把树苗驮运上山。当他们到达大亮山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全身都被泥水湿透了。

在苗木紧缺的时候,杨善洲还想到了捡果核育苗的办法。每次回到城里,他都会提着一个袋子,到大街小巷甚至垃圾堆里去捡别人扔掉的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 只要是能育苗的果核,他都捡。有人看到他这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觉得很不光彩,劝他别干了。杨善洲却笑着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种了,有什么不光彩的?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在他的带动下,林场的职工们也纷纷加入了捡果核的队伍。

即便有了树苗,种植和养护的过程也困难重重。大亮山的土壤贫瘠,石头多,挖坑种树非常费力。每挖一个树坑,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常常要挖到坚硬的石头,大家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和血泡。种下的树苗,还需要精心呵护,浇水、施肥、除草、防虫,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可山上缺水,他们只能一桶一桶地从山下挑水上来,一趟又一趟,肩膀都磨破了皮。

不仅如此,树苗还经常遭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有一年,种下的近 3 万亩华山松被一种叫紫茎泽兰的植物侵扰,加上干旱和病虫害,死了 5000 多亩。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大片大片地死去,职工们的心情十分低落,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的努力是否真的有意义。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杨善洲没有丝毫退缩。他鼓励大家说:“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战胜它。我们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这片荒山总有一天会变成绿洲。” 在他的鼓舞下,职工们重新振作起来,开始了补种和防治工作。

为了解决林场的资金问题,杨善洲还提出了 “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的发展思路。他带领职工们在林场里种植了茶叶、澳洲坚果、美国山核桃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林下养殖,通过这些短期项目的收益,来支持长期的林业发展。1989 年,林场开始办起了茶叶基地,可没想到,茶苗刚种下去不久,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鼠患,老鼠把近 400 亩的茶苗啃死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职工们都感到无比绝望和愤怒。杨善洲却安慰大家说:“茶苗毁了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面貌不能垮。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绿色奇迹的诞生

就这样,在杨善洲的带领下,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 22 年的不懈努力,大亮山林场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足 17% 提高到了 97.17%。山上的树木种类繁多,有华山松、杉木、滇楸等,还有各种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衍。曾经干涸的溪流,如今也重新流淌起来,清澈的溪水潺潺而下,为山下的村庄和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片由杨善洲一手打造的林场,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林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 1000 万立方米,经济价值近 3 亿元。更为重要的是,林场的存在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周边的村庄也因此受益,村民们依托林场发展起了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殖家禽家畜,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22 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 22 年里,杨善洲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无私的 “绿色遗嘱”

2009 年 4 月,82 岁高龄的杨善洲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 —— 将自己苦心经营 22 年、价值近 3 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这个决定,再次展现了他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

在移交仪式上,杨善洲的话语朴实而坚定:“我办林场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不是为了自己赚钱。现在林场有了规模,我就把它交给国家,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的这一行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有人问他:“您辛苦了这么多年,就没想过给自己和家人留点什么?” 杨善洲微笑着回答:“我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一片绿水青山,这比什么都珍贵。”

事实上,杨善洲完全有理由将林场留给自己的家人。22 年的艰辛付出,他完全可以凭借这片林场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在他的心中,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永远排在后面。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一切都还给党和人民。”

当有关部门提出要奖励他时,他也坚决谢绝了。2010 年 5 月,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了 20 万元特别贡献奖。他把其中的 10 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 6 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自己只留下 4 万元。他说:“这些钱应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

杨善洲的 “绿色遗嘱”,不仅仅是一片林场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事业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神永流传

杨善洲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中华大地上传颂。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伟大情怀,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如今,杨善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有对党的忠诚,有对人民的责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再像杨善洲那样,用 22 年的时间去坚守一件事。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像杨善洲一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铭记杨善洲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