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篇章:让思念透过烧纸穿越阴阳两界
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今天是寒食节,小雨淅淅沥沥,天气昏暗,气氛有些伤感。
因为我国是有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通过纪念先人,让我们回顾祖祖辈辈艰苦奋斗的岁月,聆听他们曾有的事迹,会受到很多启发与鼓励,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让生者与逝者的沟通桥梁,用上香和焚烧纸钱等方式,让缅怀显得更加郑重,颇具仪式感,可以减少一些哀愁,平稳情绪增加一份积极的意义。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我们老家是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西部山区的,每年农历三月中旬(大概其将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候,通常是寒食节之前大都开始上坟祭祖)。
今年,因为工作原因,在家休息一周左右,赶上了清明节假期,又可以感受故乡庙会的热闹。于是,前几日父亲带着我去祭祖上坟烧纸。印象中,除了小时候在家,或者烧纸的时节有时候去爷爷奶奶坟前叫痛哭流涕的大姑和小姑外,我极少去家族的坟墓。对于爷爷奶奶的坟墓,我总有一种熟悉和陌生感。陌生是因为我从未见过爷爷,熟悉是因为我记忆中奶奶出殡那天我跟随大人将她送到这里下葬。
一转眼,我从懵懂无知的少年蜕变为大小伙子了。而爷爷奶奶长眠于此也很多年了。当我跟随父亲走到爷爷奶奶份坟墓前,鼻子一酸,那种心底的思念和怀念一瞬间就爆发了。父亲提醒我,给爷爷奶奶的坟头插上一朵菊花。然后让我将整理即将烧的“新衣服”、“新床单被罩”、“黄表纸”、“阴间票”揭开,分开。而后父亲嘴里念叨着:“爹,娘!我来看你们了,烧点衣服给你们,还有钱,花不完记得存到银行”。
而后父亲对我说,男画十字,女画圈,这样就表示有主了,随即父亲拿出一叠黄表纸点燃后扔在旁边说道:“别过来胡闹,拿给你们花”【后来请教父亲,才得知他的做法是给孤魂野鬼的钱财,防止孤魂野鬼来跟爷爷奶奶抢东西】。
等到给爷爷奶奶坟前烧了东西,父亲拿出烟对我说:“给你爷爷抽烟,他生前爱抽烟,在地里卷着树叶子抽,现在给他尝尝好烟儿”。而后父亲抽出4根香烟放在烧的东西里面。【父亲说神三鬼四:凡敬神都是三数,而亡灵是四数,人则是两数】。
因为爷爷奶奶坟墓后还有老爷爷和老奶奶(即爷爷的父亲和母亲),所以父亲又去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插花烧纸。我们离开之前,父亲拿着铁锹给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头填了几把土,整理了坟墓。
接着,父亲又带着我去老坟给老爷爷的弟兄烧纸。老坟位于我们村的南岗上,这是我第一次来老坟。听父亲说,老爷爷是兄弟三个,只有老爷爷结婚生子,传承了香火。有了爷爷后,爷爷兄妹两人(也相当于独子了),而后爷爷留下了兄弟姐妹五个,如此我们的家族才逐渐旺盛。而老爷爷的另外两个兄弟,大概其是终身未娶,所以膝下无有子嗣。
本来老爷爷弟兄三个是都安葬在老坟的,后来爷爷将老爷爷老奶奶的尸骨迁坟他处。所以,老坟这边已知的是老爷爷的两个兄弟,好像还有爷爷奶奶一位早逝的儿子(长大后身亡)也安葬在这边,或许这里还有我们家族的其余长辈,但是的确没有资料和记载考究,所以无从得知。
也因此,父亲将烧的东西一并准备好,对着长眠于此的长辈们说,让“他们”自行分配吧,这样是最好的。就这样,那天上午跟随着父亲认了认坟头,记了记路线,也算是一次不忘本的传承课。完成了祭祖事宜,我觉得心里很踏实。
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孝道的基因,传统的观念里即有事死如生的观念。所以,在每年的年初春天寒食节清明节和年尾冬天的寒衣节都会祭奠亡灵,给亲人通过烧纸带去思念之情。这次跟着父亲去上坟,最令我触动的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嘴里叫出“爹、娘、爷爷、奶奶”。我想,或许只有祭祖的时候,来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坟头前,他才觉得他是个孩子吧。
小时候烧纸,大姑和小姑几乎都是在爷爷奶奶坟头长跪不起,并且痛哭流涕,有时候哭的浑身无力,四肢瘫软。而每次,父亲都指派我去地里将大姑和小姑搀扶回来。我那时候不懂事,搞不明白为啥大姑和小姑为啥这么痛哭,等我长大了,也逐渐了解到,一方面是情绪宣泄,另一方面是对于故人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才会有痛哭的举止。这世间的每个人都有爹有妈,而唯有在自己爹娘面前,自己才是孩子,这种感觉,实在是实在是实在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
清明忆故人,阴阳相望无言,唯有泪千行。吃寒食,焚香炉,写纸钱,浊酒一壶祭先人。新人感伤故人逝,但愿故人佑的新人兴。
让思念穿透历史,穿越阴阳,更让老祖宗的精神传承,传播,传扬。不忘本!
候晓宾 2024年4月3日星期三22:23 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南赛乡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