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军的绝唱——话说1664年夔东十三家抗清起义的失败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4-12-01 06:45:01

明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多尔衮拥立九子福临即位,年号顺治。在多尔衮的主持规划下,清军迅速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又一路南征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将抗清力量压缩到了西南一隅,并长期与以大西军余部为支柱的永历政权作战,大西军余部也成为了南明最后抗清的助力,坚持与清军抗争了10多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川楚交界地带,大顺军余部也坚持抗清,由于他们有许多分支,故被称为“夔东十三家”,其抗清最后失败的时间比永历政权还晚,下面就来说说“夔东十三家”抗清运动。

夔东十三家形势图

‬夔东十三家的形成。

顺治二年(1645)四月,李自成惨败于江西九江附近。此战后,李自成在湖北被地主武装杀死。大顺军随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路随李自成南下的郝摇旗、王进才、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刘体纯、吴汝义、牛万才等部,面对当时的情况,他们改变策略,与南明政权进行合作,以共同应对清军的威胁;西路李过、高一功等部由汉中南下,经过四川太平、东乡、达州、夔州、新宁等地进入鄂西山区与东路大顺军会合。七月,会合后的大顺军攻打荆州未可,反而损失很大。其后,他们安营于湖北松滋、荆州至湖南澧州一带,兵力高达30多万。

同年,在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的招抚下,大顺军余部正式加入了隆武政权,并被命名为忠贞营,李过改名为李赤心,郝摇旗被改名为郝永忠,高一功改名为高必正,高夫人获封为“贞义夫人”。

《明史》

忠贞营随后转战于湖南、广西。顺治六年(1649)七月,南明军中疫病流行,李赤心病死。高必正统领忠贞营继续抗清,但此时的忠贞营已经受到南明政权排挤,彼此已经形同陌路。高必正在率兵由贵州向四川的途中,遭到大西军孙可望的袭击而亡。在高必正死后,李赤心的义子李来亨承担起了统率忠贞营的重任。在顺治七年(1650),他率领忠贞营来到了山高林密、地形虎牙、易于隐蔽的四川、湖北交界的茅麓山一带做为抗清根据地。而之所以他们被称为十三家,是因为首领各有驻扎地,如袁宗第在大昌,郝永永在房县羊寨,李来亨在兴山七连坪等地、党守素则在巴东县。“夔东十三家”正式形成。

‬夔东十三家的活动概况

在夔东十三家在顺治七年左右形成后,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可以找到他们的一些活动轨迹:

第一、继续打起拥护明朝旗帜。尽管夔东十三家脱离了南明永历政权的辖地,不再依照永历政权的指挥行事,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断绝与永历政权之间的联系。为了统合夔东十三家,永历政权相继向其派出了一批官吏,如永历朝首辅文安职之请去川楚交界处联络十三家义军,永历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以太子太保、吏兵二部尚书的头衔,总督川湖军务,在冲破孙可望的封锁后,到达十三家所在地,“与诸帅合居巴、兴间”。

《南疆逸史》

再如洪育鳌,永历初,升为御史。在大顺军迁往川楚边界后,他上书永历帝,称“十三镇公忠无二,今扼险据冲,观衅而动”,遂以被派往镇抚夔东十三家,除二人以外,还有黄灿、毛寿登等人。当然,这些被派去的明朝官吏并不能起到什么镇抚控制的效果,最多只能起到桥梁作用。

二、在根据地里屯垦练兵。李来亨等人开始发展生产,“令其民屯种自食”,自给自足,并且还和当地百姓做起了生意,“荆西居民,或与往来市贩,来亨等亦不夺掠”。但可能这两项也无法满足将士的需求,其也会四处攻掠来补充自己的军需。

《永历实录》

三、配合永历政权以及各支武装抗清。如顺治十五年,清军大举进攻贵州,对永历政权发动总攻,永历政权态势岌岌可危,夔东十三家曾经两次袭击重庆,试图牵制清军,减轻永历政权的压力。第一次是在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文)安之率刘体仁、袁宗第、李来亨十三家暨谭宏、谭诣、谭文等,由水道袭重庆”,但因为吴三桂防备严密而被击退。

第一次进攻重庆

第二次在当年十二月,奉永历帝旨意,十三家发兵13000人左右,战船200多艘向重庆进攻,但在进攻过程中,十三家与三谭互相猜忌,发生内讧,为清军击退。两次行动均告失败。

第二次进攻重庆兵力

二次攻打重庆

不仅与永历政权合作,还与其他武装互相配合,顺治十七年,当清朝派人招降姚黄武装时,姚黄将领杨秉允对清朝使者吴之茂说:“巫山袁(宗第)、刘(体仁)与我唇齿相依,纵有缓急,救援尚有十三家,可恃无恐耳。”,可见十三家与其他武装相互支援的关系。

《滟滪囊》

当然,他们还会独立作战,补充军需。如顺治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郝永忠一度攻占彝陵州,但清军援军到达后,“旋即恢复”。顺治十四年,又“驰入襄阳,城中清守者惊走”,但停留一日后,清军援军到达后退走。

郝永忠破襄阳

郝永忠攻占彝陵州

‬清军围剿和夔东十三家最后的失败清军大兵压境,节节败退

从夔东十三家的战斗模式来看,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少突破川楚交界的山区,离开根据地作战的目的最多是搜集部队给养,对新攻占的地区绝不停留。但他们长期在物资不丰富的川楚交界的山区停留,发展肯定受限,只能进行游击战术对清廷袭扰,杀伤力实在有限。

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进军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后,内地的抗清势力基本被消灭,清廷大规模派兵消灭夔东十三家已经称为定局。事实上,早在顺治十三年,清帝就命宁南靖寇大将军阿尔津对郝永忠、刘体仁、李来亨、党守素等进行招抚,在清廷的招抚下,确实有一些将士陆续投降,但效果很差。《罪惟录》记载,李来亨抗清意志极其坚定,回复清廷“不佞首阳饿夫,甘老此地”,清廷遂决定以武力打击为主。

清廷命阿尔津招抚

康熙元年(1662)七月十二日,清四川总督李国英建议四川、陕西、湖广三路出兵,对夔东十三家经营围剿。清廷完全批准了李国英的计划,并制订具体方略,规定:湖广一路由湖广提督董学礼负责,领兵3万;陕西一路由湖广提督王一正负责,领兵3万;四川一路由李国英亲自负责,“其该省总兵官及官兵,酌量带往”。其总兵力至少在8万人左右。

李国英调动兵力奏疏

李国英上来就对袁宗第和刘体仁部动手,“宜先灭袁刘,然后会兵东下,应援绝,来亨自成擒矣”。在清军泰山压顶的攻势下,形势对十三家那是急转直下。康熙二年(1663)正月初一,清军击败羊耳山一带的袁宗第守军。初三日,攻克大昌城,袁宗第向茶园坪转移。二十三日,清军尾追而至,经过激战,茶园坪失守,袁宗第逃往巴东。经过数次战役,袁宗第部损失总兵官以下军官60多名,战死的十三家兵2540多人,被俘获339人。见清军来势汹汹,贺珍之子贺道宁率部向清军投降,清军进据巫山。

袁宗第部败退

在荆州方向,康熙二年(1663)正月,湖广提督董学礼在兴山李家店与李来亨、马腾云、党守素所部1万多人,李来亨等人抵抗失败,损失士兵高达一半以上,只得率部撤退。三月,双方又大战于兴山境内的双龙观,李来亨认为双龙观道路狭窄,“路不能正步,咫尺折,乱石突兀,一失足,千仞之堕矣”,天险如此,“意北兵万不能至”,孰料董学礼让士兵穿上加了钉的鞋子和护腿登山而上,李来亨被偷袭击败,丧失七连坪根据地。

李来亨双龙观战败

十三家李家店战败

同月,陕西提督王一正率军与郝永忠激战于房县,郝永忠被优势清军击败,只能率部撤退。

郝永忠战败

巫山战役失败

面对清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李来亨等人意识到绝对不能坐以待毙,遂决定十三家联合在兴山境内对清军发动反击。七月二十三日,清军被十三家一顿强袭,清军遭遇巨大失败,“带伤死者甚多”。据《罪惟录》记载,此役,清军“失文武二百余员”,显然损失不小。

清军战败

十三家起义军乘战胜之威,于八月二十四日集结5万多人直接攻打被清军占领的巫山县城,四川总督李国英急得跳脚,进入城中亲自指挥。起义军于二十五日三更发动攻势,改造土囤、云梯、挨牌等连番攻打,清军也利用火炮、火铳防守,战况极其惨烈。

由于在战前李国英就对巫山县城的城防进行整顿,在城外建立了以品字坑、梅花桩、土寨等一系列防御工事,再加上清军抵抗激烈,让起义军攻打非常艰难,连攻数日都没有成效。

《荒书》中记载的巫山县守备工事

九月初五,眼瞅着强攻进展不顺,起义军开始挖掘地道,对城内分头环攻,搞得清军“势甚紧急”,但在清军的对抗下,终究失败。九月七日,清军乘起义军多日攻城疲惫之机,出城反扑,起义军大败,损失各级将领48名,战死士兵6944名,被俘士兵119名。

巫山战役经过

在这次战败后,起义军的士气遭遇毁灭性打击。袁宗第、郝永忠的部下大批向清军投降。仅仅在十二月上旬,两军就有文武官员692名,士兵3326名,家口余丁2749名投降清军。袁、郝二人的部下不可抑制的向清廷投降,已经军不成军,两人只好带领“不满百人”的部下投附刘体仁。

袁、郝二部投降人数

但刘体仁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他的部下也不断向清军投降,出降士兵高达3528人,家属5238人,面临严重的解体的危机。而清军则在这期间加强攻势。十二月二十四日,刘体仁见局势不能挽回,自杀身死。二十六日,袁宗第、郝永忠以及在军中的永历政权官员洪育鳌被俘,不久被清军杀死。

在袁宗第、郝永忠、刘体人三部全部失败后,马腾云、党守素、塔天宝相继率部降清,十三家中只有李来亨在做最后的斗争。

悲壮的绝唱:茅麓山战役

康熙二年八月,清廷为了加强进攻力度,命都统穆里玛为靖西将军,都统图海为定西将军,“将禁旅,会湖广、四川诸军讨之”,两人各统京师八旗1万人前来增援李国英部,前线清军高达10万余人。

八旗军投入兵力

康熙三年(1664)初,李国英偕同穆里玛、图海二人观察形势,见茅麓山“逆寨高险异常,周围一百五十余里”,不易攻取,所以命八旗军和绿营军“联络营垒,各分汛地”,尤其是茅麓山的出入咽喉之地更是层层设防。

清军重重围困

为了冲破包围,李来亨率军在六月十五日和闰六月初九,两次乘黑夜亲自率兵抬着云梯挨牌、手持钩镰大斧两次冲击清军包围,尤其是后一次“拼命冲突,连攻五阵”,结果仍然被清军击退,起义军打破清军包围的希望至此化为泡影。

战役经过

清军则继续坚持长围计划。八月初,寨内粮食用尽,总兵陈经等下寨投降。八月五日,李来亨见大势已去,“自缢身死”,而清军为围剿起义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嘉庆年间,“京师中谚语,有其事险难者则曰‘又上茅麓山耶’”。

《啸亭杂录》

在茅麓山战役失败后,夔东十三家的历史宣告结束,内地以南明为旗帜的抗清战争也迎来了终局,“来亨败没,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惟诸郑屯海外”。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明史》、《小腆纪年附考》、《南疆逸史》、《啸亭杂录》、《永历实录》、《罪惟录》、《清史稿》、《滟滪囊》、《荒书》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