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3.15.003
印度陆军规模庞大,是世界上第二大常备军,并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后备役部队。但由于国防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平衡性,印度陆军的装备质量并不理想,这在其自行火炮现代化历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印度陆军炮兵规模与其兵力规模成正比,是一支十分庞大的力量。事实上,炮兵是印度陆军中的第二大兵种,人数仅次于步兵,目前这支部队至少拥有约190个团的兵力,装备的火炮包括榴弹炮、迫击炮、多管火箭炮、各类战术导弹、短程弹道导弹、无人机以及其他辅助装备等。在火炮数量方面,印度的炮兵大约装备有6000多门的各类火炮,不过遗憾的是,相比于庞大的规模,印度陆军炮兵的质量是惨淡的,其身管炮兵中以牵引式火炮为主,现代高烈度战争所必需的自行火炮不但比例小、数量少,而且绝大多数是严重过时的装备。当然,近年来印度陆军也在致力于其自行火炮规模的扩充和质量的改善,但其效果却差强人意。
背景
印度陆军能否实现其炮兵部队自行火炮的现代化,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更是一个战略方向选择和国防资源分配的问题。印度属于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同时拥有庞大的陆地版图和以漫长海岸线为特征的广阔海域,兼具海陆两栖地缘政治特性。 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很多印度战略界精英开始建议将视野扩大至更广泛的“战略边疆”,特别是深海领域。实际上,他们将印度的命运与印度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与马汉将大国崛起与海权挂钩的思想一脉相承,而这种思维正塑造着莫迪政府的地缘安全战略设计,也使印度对印度洋的“门罗主义”偏好不再表现得犹豫不决。莫迪政府反复强调,印度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在历史上、文化上和地理上的天然联系,通过“关系叙事”弱化印度洋沿岸小国对印度重拾海洋战略的担忧。莫迪上台之初便推出了“季风计划”,该战略构想就是以历史和文化为纽带,尝试建立以印度为主导的环印度洋区域合作模式。
在2018年6月1日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莫迪明确表示,“印度洋塑造了印度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它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因此,印度地缘战略思维中的海洋“成分”日益凸显,印度洋已成为印度地缘安全战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政治精英意识到,周边环境与印度国内安全和稳定密不可分,主动塑造有利的周边外部环境是印度崛起的关键,而印度洋则属于印度的大周边范畴。事实上,莫迪的上台正在改变以前印度将战略注意力只聚焦于周围地区的这种战略偏好,尤其是印度的海洋利益范围从印度洋开始扩散到印太区域。甚至开始从波斯湾、东南亚、中亚、西太平洋等地理范畴雄心勃勃地扩散到了极地,例如2022年3月17日,印度地球科学部正式发布了印度的北极战略——《印度的北极政策:构建一个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该战略系统提出了印度在北极的战略目标与六大政策支柱,旨在促进印度的经济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增强印度在多边机制北极理事会的参与,推动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升印度在北极的战略存在。由此可见,在强人莫迪治下,印度的地缘战略思维已从南亚陆地方向加速向海洋领域拓展,并以印度洋为中心向外辐射。
众所周知,任何战略行为都是特定战略思维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同时战略思维也是特定战略行为在思维领域的表现,尽管思维的转变往往是缓慢和渐进的,但莫迪政府在地缘战略思维上的海上“扩容”正表现得日益自信和活跃。至于莫迪政府地缘战略思维上的海上“扩容”在实操层面的表现之一,则是国防资源向海军的倾斜。军事资源分配与防务发展规划常常是观察一个国家地缘安全战略转向比较直观的指标,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是考察一个国家将实力向海上拓展的关键,历史上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二战后的美国以及2012年后的中国在这方面都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就印度而言,无论是军费预算分配变化、造舰计划安排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体现了莫迪政府日益雄心勃勃的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2022年2月1日,莫迪政府向议会提交的2022~2023财年联邦财政预算中,国防预算增长了9.8%,达到了706亿美元(含国防养老金),占印度GDP总量的2.04%,其中国防养老金占预算的21%左右。导致这次预算推高的主要原因,是海岸警卫队与边境道路组织两部门的预算大幅上升。不过,印度的实际防务安全预算和开支高于这个数字,主要是因为部分防务性质的部门并未划归国防部管辖,因此其费用支持未纳入国防预算。例如,负责印度陆地边防的4个部门——边境安全部队(BSF)、“印藏边境警察部队”(ITBP)、阿萨姆步枪队(AR)以及武装边防部队(SSB),隶属印度内政部。值得注意的是,就海陆空三军军费预算分配来看,尽管海军依然是3个军种中预算最低的(陆军占比51%,空军为23%,海军为19%),但从纵向比较来看,海军是3个军种之中预算增长最快的,所占比例从2021~2022财年的16%上升到了2022~2023财年的19%,而在2018~2019财年修订的预算中,海军财政预算仅占总财政支出的14.78%。另外,在印度武装部队的现代化预算分配中,海军的现代化预算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两个军种,陆军的现代化预算不升反降,呈负增长态势。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讨论印度陆军自行火炮现代化问题,也就变得更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视野。
状态不佳的印度陆军自行火炮装备现况
自行火炮一般狭指自行榴弹炮,即一种安装在不同地面机动底盘上,不需要外力牵引即可行动的身管火炮装备。世界上最早的自行火炮可以追溯至一战初期俄国在卡车底盘上改装的76.2毫米自行榴弹炮,而法国的“圣沙蒙”坦克应当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履带式自行火炮。至今,由于机动性好、防护性强,自行火炮仍被认为是现代化陆军不可或缺的装备,自行火炮的先进程度也成为衡量一国陆军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当前印度陆军共装备有各型自行火炮约700门左右,现代化程度则参差不齐,差异极大。在纸面上,80多辆英国维克斯FV433“阿伯特”自行火炮仍是印度陆军现役炮兵装备。“阿伯特”自行火炮是在FV430系列轻型履带式战车底盘的基础上设计的一款轻型自行火炮,全重约为16.5吨,采用全装甲车体,在可360度旋转的炮塔内安装了一门105毫米L13A1型榴弹炮,备弹40发。 “阿伯特”轻型自行火炮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高机动自行火炮,其47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丝毫不输给同时代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可以做到高速支援。 但印度手中的这些“阿伯特”服役将近50年了,至今也没什么太像样的现代化改装,可用性已经十分值得怀疑。另有110辆左右的苏制2S1“康乃馨”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也是印度陆军重要的炮兵资产,但同样垂垂老矣。2S1自行火炮和“阿伯特”的重量接近,同样采用全装甲车体以及360度旋转炮塔,安装的是122毫米榴弹炮,最大速度高达60千米/小时。2S1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当时是一款性能相当优秀的自行火炮,至今仍在30多个国家服役。但2S1与“阿伯特”面临着相同问题,就是多年来未经过升级改造,作战能力有限。 而且苏制武器是为温带、寒带环境作战设计的,在南亚次大陆的湿热环境中可靠性不佳,印度陆军保有的2S1服役状态很可能并不理想。
此外,当前印度陆军还装备有两种国产履带式自行火炮,其中之一是以BMP-2步兵战车底盘和“印度105毫米轻型野战炮”组合而成,被称为OFB105毫米自行火炮(OFB即印度军械工厂委员会的英文缩写)。一般认为,“印度105毫米轻型野战炮”的仿制原型是FV433“阿伯特”自行火炮的105毫米L13A1型榴弹炮。该炮拥有22倍口径的身管,吸收后坐力的液压缸安装在炮管两侧,后膛采用横契式炮闩闭锁,最大射速10发/分钟,能以6发/分钟的速度持续射击10分钟,有资料称,这种自行火炮在印度陆军中有近百辆。
另一种则是由苏制M46130毫米牵引加农炮和履带式底盘而成的“石弩”自行火炮。“石弩”自行火炮实际上分为MKI型和MKII型,这两种型号的区别在于底盘,MKI型的底盘是“胜利”主战坦克的底盘,而MKII型使用的则是“阿琼”主战坦克的底盘。除了底盘的差别,这两个型号的其他部分几乎都是一样的,都使用了M46型130毫米加农炮。而这款加农炮实际上中国也曾经使用过,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向苏联采购过一批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并根据这款加农炮改进研制出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这款加农炮在面世之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场表现,如今这种老式的加农炮已经全部从中国陆军中退役。但由于印度的军工能力不强,只能将这种年近古稀的老式火炮搬出来,安装在自主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底盘上。在2020年之前印度陆军已经装备了170门“石弩”自行火炮,而在2020年8月,印度陆军又决定采购180门MKII型“石弩”。从交付速度来看,在2023年年中,两型“石弩”总计约300门左右。显然,上述自行火炮在现代化程度上并不尽如人意。当然,在印度陆军炮兵战斗序列中,也还是有一定的现代化因素。那就是100辆引进技术的韩国K9155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炮以及即将采购的基于国产“丹努什”ATAGS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设计的卡车炮。
K9与国产155卡车炮——印度陆军自行火炮现代化重头戏
长期以来,印度陆军一直在致力于炮兵装备的现代化,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陆军意识到在未来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火炮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装备高射速、大口径的火炮能实现边境地区的有效防御,并帮助军队在冲突中占据优势。为了提高陆军炮兵的作战能力,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购买瑞典FH-77B155毫米火炮,计划引进约1500门,但由于腐败案的发生,印度只装备了410门该型火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提出了购买自行榴弹炮的计划,当时有名的AS90、GCT、T6等自行火炮都参与了竞标,但这一计划被卡吉尔冲突打断。在改革体制编制方面,印度陆军炮兵1994年把炮兵拆分成野战炮兵和防空兵,1997年成立了野战炮兵师,炮兵师装备了远程火箭炮和弹道导弹,编制改革使印度炮兵更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但在卡吉尔冲突爆发之前,印度炮兵建设除了在改革体制编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外,其在武器装备更新方面基本上乏善可陈。在1999年爆发的卡吉尔冲突中,印度炮兵火力不足等弱点暴露无遗,这深深刺痛了印度陆军的神经。冲突结束后,印度陆军为了实现炮兵现代化,提高炮兵的作战能力,制定了“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
根据计划,印度陆军将斥资187亿美元升级现有火炮和购买3200~3600门52倍口径/39倍口径155毫米系列火炮,这些155毫米火炮包括1580门牵引式火炮、435门轻型榴弹炮、100门履带式自行榴弹炮、180门轮式自行榴弹炮、814门车载炮,新购买的火炮数量达3109门。升级和购买将装备印度陆军约200个炮兵团,取代当前14种不同口径的火炮,计划在2020~2025年之前形成以155毫米系列榴弹炮和多管火箭炮为主体的炮兵部队。从印度陆军雄心勃勃的计划可以看出,印度希望通过斥巨资购买大量新型火炮以改变炮兵部队火炮性能落后、口径繁杂的现状,进而提高陆军炮兵的作战能力。计划制定以后,印度就开始到处物色先进火炮,拥有先进火炮生产能力的国家也开始趋之若鹜,希望在印度抛出的巨额采购计划中有所斩获。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计划先后搁浅或者推迟。例如,印度于2007年、2009年和2010年3次取消国产化FH77B配套弹药的招标,2010年7月又取消了两种52倍口径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的相关试验,随后又向全球发布了订购类似武器系统的新的需求书。
客观来讲,即便如此,上述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在牵引榴弹炮方面,除了升级近200门M46型130毫米火炮(在以色列的帮助下把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改装成155毫米榴弹炮),主要成绩是引进了M777型超轻型榴弹炮。2010年前后,印度陆军开始酝酿从美国购买M777型超轻型榴弹炮,准备部署在与中国及巴基斯坦接壤的边境地区的山区中。2012年,印度向美国提出了145门M777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的需求书和采购申请,美国随后批准。2013年印度陆军赴美或在国内对样炮陆续开始前期的测试和试验评估,但该火炮采购计划在印度议会没排上号;2014年,印度国防部批准了陆军、空军价值16.1亿美元的采购计划,然而却再次推迟M777榴弹炮的购买。直到2016年,印度陆军才正式与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美国分公司签订合同,以7.37亿美元的价格订购了总共145门M777榴弹炮。2018年11月,印度陆军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举行新型装备入列仪式,其中就包括3门M777榴弹炮,印度官员表示,另外2门也将很快交付。它们是首批25门M777榴弹炮的一部分,这些榴弹炮与塞莱克斯公司出品的激光惯性炮兵定位系统一起直接交付印度陆军。其余120门将由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的组装、集成和测试(AIT)工厂与位于新德里郊区的马恒达防务公司合作生产,据悉全部M777榴弹炮的交付工作已经在2021年年中完成。而在自行火炮现代化方面的主要成就,则是前文所述的K9履带式155毫米自行火炮与印度国产先进155毫米车载卡车炮。
K9自行火炮是一款由韩国三星造船与重工业公司研制的52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该型火炮重47吨,最大射程40千米,最大射速每分钟12发。2017年4月,印度与韩国签署了引进100辆K9自行榴弹炮的合同,成交价达6.46亿美元。前10辆K9自行榴弹炮由韩国负责生产,后90辆则在印度进行本土组装。2019年,印度陆军接收了首批印度国产化组装的K9自行火炮,部署在靠近巴基斯坦一侧的印度陆军西部司令部。K9自行火炮采用了1000马力德国MT881Ka-500型发动机和美国阿里逊公司的X1100-5A3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以及液气悬挂系统,因此成为印度陆军机械化兵器动力传动最优秀的车辆。印度军方一直希望发挥K9自行火炮机动能力强的特点,将其部署在高原上。 事实上,2021年5月,印度陆军副参谋长莫汉蒂访问了所谓的“拉达克”东部地区。印度军方随后发布的照片证实,印军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印度授权制造的韩国K9自行火炮。这是印军首次证实有K9自行火炮部署到中印边境地区。
至于印度国产155毫米车载榴弹炮(卡车炮)则是ATAGS先进拖曳式火炮系统的衍生产品。ATAGS先进拖曳式火炮系统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为印度陆军专门开发的一款155毫米52倍口径榴弹炮,其目的就是为了替换印度炮兵部队中那些早已老旧不堪的旧炮。该项目始于2013年,负责开发的公司包括巴拉特锻造有限公司、塔塔集团和印度军械局,从研制单位的组成可以看出,这款火炮为纯印度国产武器,没有任何的外国援助和技术支持。但正如类似的印度国产武器项目,ATAGS实际上是有着明确的仿制原型,那就是加拿大GC-45榴弹炮。巴拉特锻造有限公司在此项目开始后不久就全资收购了生产GC-45榴弹炮的公司,然后它将这家公司的整个火炮生产线都搬到了印度,以此炮为基础,巴拉特共推出了两型155毫米榴弹炮,分别为Bharat-52和ATAGS,在竞标后,印度军方最终选择了ATAGS。ATAGS重量约18吨,炮管长度8.06米,火炮俯仰角-5~75度,水平角正负30度,该炮发射高爆增程弹(ERFB-BT)时射程35千米,发射全膛底排增程弹(ERFBBB)时射程45千米,炮组成员7人。此外,与一般的牵引式榴弹炮不同,ATAGS还配备了110千瓦的辅助动力系统,该炮依靠辅助动力系统可以18千米/小时的速度自主行驶6千米,该辅助动力的发动机也可以为火炮的液压系统提供动力系统,使得该炮的行军-战斗状态转换相当容易,并能自动进行大架的展开和收拢、埋入和拔出驻锄、射击液压闭锁、高低和方向瞄准、输弹、装弹等动作。2016年ATAGS火炮正式完成了试射测试,在第二年这款火炮还创造了一个短暂的世界纪录,即以火药为推进剂的155毫米榴弹炮射程最远距离,记录显示ATAGS打出了48.074千米的最大射程。不过这项纪录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就先后被美国的M777超轻榴弹炮和M1299自行榴弹炮所超越。
ATAGS火炮系统从立项开始研制到创造世界纪录仅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这个速度对于一向以“慢”著称的印度军工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本来按照这个进度一切看起来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在2020年的一次靶场测试中ATAGS火炮终于“如愿以偿”地炸膛了。据说当时DRDO的官员正在现场监督测试,炸膛的火炮致使在场操作的4人受伤。在事后的调查中相关人员表示,这一次炸膛事件的“罪魁祸首”为印度国产的155毫米劣质弹药所致,与ATAGS火炮无关。虽然炸膛事件没有让这款火炮下马,但是它的进一步验证测试因此事被顺延了一年多,直到2022年5月,ATAGS的所有测试才全部完成。ATAGS是印度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武器制造“国产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装备,意义十分重大。在印度陆军的规划中,ATAGS的采购规模将高达1500门,其中除了牵引式版本外,也将有相当一部分是车载版本,即所谓的国产先进155毫米卡车炮。从印度DefExpo2022防务展的情况来看,印度陆军即将装备的国产先进155毫米卡车炮使用了印度BEML公司按许可证生产的太脱拉T815-28×8越野卡车为底盘。这款底盘采用了新型防弹驾驶舱,并配备了动力驻锄以满足卡车炮的使用需求,其动力装置为T3D928-70型涡轮增压柴油机。这款卡车炮的车组成员为5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两个装填手,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驾驶舱内只能容纳4人,因此第二装填手被安排在了车体中间的舱室内,这一乘员布置与日本的19式卡车炮类似,只不过后者装填手的座位只用帆布进行了覆盖。
存在的问题
显然,在印度陆军的炮兵规划中,在未来其自行火炮建设的重点是将国产化的K9和基于ATAGS的卡车炮在2030年前分别装备500门与700门。然而美好的憧憬是一回事,是否能够得偿所愿却是另外一回事,至于其中的主要不确定性,在于近年来印度国防战略开始悄然提倡通过强化海洋战略布局,以谋求对华陆地边界战略优势,即所谓的“以海制陆”很可能会改变国防资源分配格局。长期以来,印度作为传统的陆权国家,遵从“先陆后海”的军队发展路线,军费预算常年严重向陆军倾斜。同时,在三军高层人事任命上,往往也是陆军参谋长处于上位,海军参谋长明显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也进一步固化了陆军和海军的尊卑次序。2020年5月,陆军出身的时任国防参谋长拉瓦特明确反对海军打造第3艘航母的诉求。同年6月加勒万冲突发生后,印度学术界讨论和媒体报道充斥着关于印度在边界地区大举增兵、大量采购陆军装备和莫迪政府极度“慷慨”追加边界道路基础设施拨款的消息。相关舆论易让人产生错觉,认为陆军又是此次冲突的实际受益者,得以借此吞掉更大的财政预算蛋糕。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边界对峙升级为印度海军争夺军费资源提供了宝贵机遇。2017年和2020年两次冲突后,印度国防预算都呈现“海军升,陆军降”的趋势。首先印海军军费预算占总军费预算从2017年4月的14%上升到2018年4月的15%,陆军军费预算却从57%降到55%。其次,2020年边境冲突升级后,印海军军费预算占比从2020年4月的15%上升到2021年4月的16%,陆军军费预算则从56%下降到54%。海陆两军预算的小幅升降变化表明,虽然印度仍然是一个陆权国家,陆军军费始终占国防预算的大头,但由于印度在陆地边界斗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或僵持状态,利用海权拱卫陆权的需求在两次冲突后更加迫切。
事实上,印度近年来尽管在边境争议地区采取进攻性的冒进政策,但并未收获预期效果。特别是2020年5月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后,印度不断加强边境军力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即便如此,仍很难缩小与邻国在边境地区的实力差距。因此,如何弥补陆上战略劣势进而突破现有困境成为现政府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这成为“以海制陆”战略提出的契机。“以海制陆”的战略内涵指的是印度要通过依靠自身力量和强化防务伙伴关系两种方式,提振海军实力,构建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威慑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能力以限制对手在边界对印用武的选项。该战略最核心的意图是弥补印度在陆上边境相对于的军力和基建弱项,进而谋求陆上博弈的主动权。印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强海上力量建设,以达到策应陆上战略斗争的需要:其一,立足于本国的经济、人力资源和军工生产能力,全面加强海军建设;其二,借力美国及其伙伴国家,通过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共享后勤保障设施、采购西方装备、开展海上联合军演等多种形式,强化印度在“印太”地区的海上战略优势。虽然印度官方从未公开提出“以海制陆”相关政策,但这种战略思想一直在战略界发展和演变,并实际影响着印度政府对有限国防资源的分配。
“以海制陆”并非仅停留在印度决策者的思想和意识层面,而是已逐渐转化为具体举措,主要表现为印度的海军行动与边界态势相结合的现象逐渐显现。近年来,印度联合其他国家在印度洋开展海上安全合作并主动介入南海问题可谓该战略初具雏形的重要体现。印度这种进取性姿态背后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依靠“海洋威慑”谋取陆地谈判筹码。要证明二者间的关联性,而不是第三方因素引发的相同结果,重要的观察标志是陆上边境纷争发生后所引发的印度“应激性”海上行动。从逻辑上看,印度与陆上邻国的双边关系遇冷甚至交恶很可能连带引发在其他领域的攻击型表态,但无论是2017年还是2020年边境冲突发生后,印度所选择的即时性报复议题都首先聚焦海洋,显露出以此牵制及威慑对手的意图。
以南海问题为例,2017年以前印度尽管在南海也有小动作,但整体上的表态和政策举措相对收敛和克制。2017年边境冲突后,印度的立场从模棱两可走向公开支持东南亚声索国。2020年5月,边境冲突后不到3周,印外交部对南海问题的表态出现了两点重要变化:一是提出南海是“全球公域”的概念; 二是明确提出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印度的利益。2020年6月印军在边境冲突出现伤亡后,总理莫迪在1个月后表示希望提升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协作;同年11月,外长苏杰生在东亚峰会期间,对南海问题表态强硬程度前所未有,声称“南海行为准则不应该对第三方国家的合法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发生在南海的行为和事件已经侵蚀互信”。
由此可见,随着印度陆地边界冲突的爆发,印度已有计划、成体系地质疑邻国在南海行动的合法性并不定期派遣军舰穿越南海及周边海域。显然,印度逐渐将这种海洋外交和战略上的主动作为与陆地边界对峙的升级相挂钩。“以海制陆”战略的提出和实践与印海军的现实诉求相符,也给予印度海军更大的话语空间。印海军官员不遗余力地鼓吹,当印度在边界地区面对威胁时,海军能够有效地在海上威慑对方的海上能源商贸通道,进而有效策应陆地对华斗争。例如,印海军参谋长哈里·库马尔在2021年宣称,当边界局势紧张时,印度海军实际上发挥着威慑对手的海上利益的重要作用,进而减缓了陆地上的压力。
此外,印海军人士也时常引用前驻华大使帕尼卡关于“印度的未来在海洋”的著名论断,呼吁政府给予海军更多经费投入。所以印海军或许才是印度与邻国边界冲突最大的受益者,并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印海军可以打着“拱卫陆权”的旗号,通过全面强化区域伙伴海上安全合作、共享他国海上后勤保障设施、大举采购先进海军作战平台、完善海港基础设施建设、引入西方军工技术和生产线、扩大多国联合军演规模、完善海军官员交流机制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海军在印度洋乃至更广阔地区的存在,以威慑对手海上商贸通道,甚至在必要时将海军力量投射到南海、东海周边海域,以达到一石二鸟目的,既策应陆上边界斗争,又扩张印度的两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然而如此一来,在印度国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以海制陆”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的一个后果是陆军获得的国防资源将显著减少,这对于印度陆军实现其炮兵装备现代化,特别是耗资巨大的自行火炮采购,必然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结语
印度陆军的自行火炮装备数量少、质量差,是其陆军体系建设的薄弱一环。印度陆军自身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也采取了自研和外购相结合的方式,着手加以解决。然而受制于国防资源的有限性及复杂的战略方向问题,印度陆军距离彻底实现其自行火炮装备现代化,完成老旧装备的更新换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