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七大著名的托孤大臣,谁无愧所托?谁所托非人?

梦录得西方史话 2024-10-22 18:04:54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编辑|泡泡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托孤的戏码。

皇帝走得太早,儿子年纪小,还没办法支撑起一个国家。

但是后宫又不能干政,而且孩子的母亲也未必懂得怎么治理国家。

周围的人虎视眈眈,也许其他国家也正盯着幼帝登基这个脆弱的时候。

皇帝眼看就要咽气了,还牵挂着国家的安危,无奈之下只能把儿子委托给信任的大臣。

希望其能辅佐未来的皇帝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天下之主。

但人都是有私心的,不排除一些忠臣一心为国为民,面对与皇位之间这么近的距离,挡不住诱惑想自己当皇帝的托孤大臣大有人在。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大臣没有辜负皇帝所托?又有哪些人背弃了皇帝的信任呢?

01 诸葛亮

提起托孤,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又懂军事谋略,简直像神一样完美。

作为刘备身边强有力的帮手,诸葛亮不仅聪明,还对他忠心耿耿,是不可多得的良臣。

只可惜,刘备还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身体就先顶不住了。

临走前言辞恳切,把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

但他还是挺诚恳的,直接跟诸葛亮说,这小儿子要是能当皇帝就让他当,不成材的话诸葛亮自己去当皇帝也行。

刘备确实是个人精,这招是以退为进,给自己赚了个好名声,也让诸葛亮更加忠心辅佐。

他给儿子取名刘禅,字面意思就是让他随时准备禅位了。

而诸葛亮那是个老好人,看到这名字说不准还会更加感念主公,卖力地帮他辅佐儿子,对老刘家更加死心塌地了。

刘备未必有十足的把握说诸葛亮一定不会自己登基。

我们也说不准诸葛亮是否产生过这个想法。

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呕心沥血地教导着刘禅,为兴复汉室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个真正的君子,真心实意地在维护着刘家的江山。

他是忠臣的典范,绝对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

02 周公

贾谊评价:“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这个周公说的便是姬昌的儿子,也是姬发的弟弟周公旦。

但在那些神话故事中,周公并没有被过多地描述。

姬昌卜算的本事很厉害,姬发也是个能人。

武王伐纣的故事我们都清楚,对于周公的事迹了解得却不够多。

实际上,他是姬发最有力的帮手,在其征讨商朝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

而且哥哥早逝,侄子周成王年纪还小,是他先顶了上去,才维护了西周的战果,保证了国家的稳定繁荣。

同样是小皇帝的叔叔,多尔衮跟顺治之间有着诸多矛盾,互相猜忌。

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去世之后还被顺治削去爵位,掘其坟墓,可见叔侄关系并不和睦。

而周公跟多尔衮并不一样,当了几年摄政王以后就把权力主动还给了成王,之后也一直辅佐着他。

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由周公完善建立,在才能方面,他绝对可以胜任君主这个职位。

不过,他并没有夺权的想法,不管是面对哥哥还是哥哥的儿子,他都十分忠心。

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03 霍光

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是有名的少年将军,而霍光的名声却不怎么好,常常被刻画成反面形象。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卫子夫当了皇后之后,卫家所有的兄弟姐妹身价倍增。

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都受汉武帝宠信,二人自身能力也过硬,都是攻克匈奴的一把好手。

霍去病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就找到了异母弟弟霍光,把他带进了宫里。

而在他早亡以后,汉武帝也十分重用霍光。

晚年的汉武帝性情变得有些暴戾,巫蛊之祸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皇后卫子夫和她的儿子——太子刘据都死于这场冤案中。

如日中天的卫家一朝败落,刘据的儿子、孙子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一个孙子刘病已流落民间。

汉武帝即便后悔,知道自己太过偏激,也无法挽救。

他把幼子刘弗陵立为储君,又在众位大臣中间寻找可以托孤的对象。

最终,他把目光放在了霍光身上。

还特意送了他一副《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来暗示他要像周公辅佐周成王那样帮助幼帝。

几年后,武帝去世,八岁的昭帝登基,而霍光也恪守着自己的职责。

对于“昭宣中兴”,他应该算头等功。

一开始的霍光十分谨慎,有分寸地过了头,对于权力几乎是有些惶恐了。

而后来他太过专权,自然就会有人对他不满了。

废了无能的刘贺,找来刘病已当皇帝,将其立为汉宣帝。

但刘病已对他是有点害怕的,还有“芒刺在背”这个典故,不敢与他同乘一车。

况且霍光的家人还害了人家的结发妻子许皇后,只是为了让霍光的女儿当上皇后。

虽然这事儿可能不是霍光本人干的,但他是受益者,而且汉宣帝对这样一个权臣心里有忌惮也正常。

所以霍光死后霍家全族被灭似乎是早已预料到的结局。

而霍光不说秉性如何,至少对于两朝的安稳繁荣是有突出贡献的。

他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将汉昭帝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帝王,也将汉宣帝带上了路。

总体上是瑕不掩瑜,被误解成奸臣,对他来说不太公平。

04 宇文护

跟宇文泰是叔侄关系,在其死后被赋予权力辅佐他的儿子。

不过,宇文护并非池中之物,也有着自己的野心。

三年杀了三个皇帝,后来死于被自己拥立的皇帝宇文邕之手。

这位权臣对于北周政权的安稳作出了贡献,虽然没有坐上皇帝之位,但确是对皇权造成了威胁。

以至于最后不得善终,世人也只知其狂妄。

05 刘裕

这位比宇文护还要狠,一共杀了六位皇帝,人送外号“六位帝皇完”。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裂崩坏,而这样的乱世也容易出现一些枭雄。

刘裕幼时家贫,后来参军为将,四处征战。

先后灭掉了几个国家以后,就该自己称帝了。

扶持一个傀儡皇帝,然后再逼迫其禅位,刘裕终于坐上了那个位置。

而其后代竟无一人善终。

正如嬴政希望自己的皇位可以传至千秋万代,可却只传了两世,像是为他的暴虐付出代价一样。

刘裕所建立的王朝也像是遭到了诅咒,后来的继位者都没有很好的结局。

长子刘义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被权臣所废并杀害。

三子刘义隆被拥立为皇帝之后,除掉了这些推他上位的臣子。

后来病重的时候放权给弟弟刘义康,让他代为执政,之后又忌惮人家功高震主,将其杀害。

而最后,刘义隆被儿子刘劭给杀了,真是“一报还一报”了。

儿子孙子们互相残杀,似乎是在偿还当年刘裕所造下的杀孽。

在乱世几乎毫无信任可言,托孤很难成功,最终都得斗个你死我亡。

都把自己的权力利益放在第一位,像周公和诸葛亮那样一心为国的人似乎很难找到了。

06 司马懿

同是三国时期,司马懿跟诸葛亮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蜀国最后虽然是灭了,但至少一直都姓刘。

而司马懿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孙子司马炎夺走了曹家的天下,自己称帝,建立了晋朝。

要说司马懿身上的责任还挺大。

得到曹操信任辅佐其子曹丕,但曹丕走得有点早,之后他又负责辅佐新一任的皇帝曹叡。

而曹叡在临走前也是把江山托付给了司马懿。

司马家的权势与之俱增,慢慢露出其野心。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很明显这是什么意思了。

司马家掌权,最终还是称了帝,可见当初曹家托孤给司马懿是个不太正确的决定。

07 鳌拜

顺治帝24岁去世,储君之位给了当时才8岁的康熙。

虽然有孝庄太后坐镇,可终究还是需要有人来辅佐。

顺治将托孤重任委派给了四位大臣,鳌拜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嚣张的一个。

四位大臣一位病故,一位被他所杀,还有一位跟他是一伙的。

鳌拜专横独权,严重影响到少年康熙执政,二人也迟早分出一个胜负。

康熙15岁那年,终于有能力与鳌拜一较高下,将其除去,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而手握大权多年的鳌拜也为自己之前对康熙的轻视付出了代价。

这场托孤是失败的,但对于康熙来说也是一场磨炼。

是他在帝王的成长之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就,学到的第一课。

如果不战胜鳌拜,他无法真正掌权执政,也就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了。

结语

历史上托孤的场景出现过无数次,但大多数都无法成功。

要么是君权赢了,压过了有野心的臣子。

要么是权臣夺位成功,杀掉皇帝改朝换代。

只有被托孤的臣子完全忠心,无心夺权,并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才能谱出佳话,君臣和睦,维持朝堂太平。

但凡哪一方有了疑心,托孤都没有办法成功,能够成功的真是十分难得。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汉书》卷68《霍光金日磾传》

0 阅读:4

梦录得西方史话

简介:欢迎关注!